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方法的研究,探讨运动员文化素质提高与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多维育才体系”职业教育工作模型,提出“行动学习法”干预与职业专业技能融合研究,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育职业教育;有机融合
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运动员个人未来发展,更关乎国家利益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针对运动员这一特殊人群的文化教育保障工作也已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为解决此问题,我国政府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是夯实竞技体育的基础。要把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纳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中通盘考虑。”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主体,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不解决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会阻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通过对我国在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存在问题较多,加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任务艰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基于为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与体育职业教育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工作模型借鉴,笔者对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融合背景、存在问题及工作模型、方法干预等体育职业教育融合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体育、管理、教育方面学术报刊、书籍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方面的资料,文献来源主要有体育学术核心期刊、学术专著、相关网站等,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1.2.2 实地调研、统计法
2009~2013年,在我校学生处和教研室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北京队在役运动员信息资源和体育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和实践依据。
1.2.3 专家访谈法
在调研的同时,还对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教学行政部门管理专家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为研究拓展了思路,并对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考证。
2 影响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因素分析
2.1 融合缺陷—运动员文化教育培养模式与价值取向模糊
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社会新的用人机制下,运动员退役安置已经由指标分配代之以人才市场竞争,运动员在结束运动生涯后,只有少数竞技体育成绩一流的选手才能获得较大的择业空间,大多数运动员选择范围较小,只能等待安置。而在世界先进国家,体育早已被列入从小接受的教育系列,运动员不但文化素质高,而且对运动项目理解深、成才率高,退役后能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出色人才。
归根溯源,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主要依附于体育系统。在传统的训练体系中,运动员的成长之路是:少体校、省(市)体校、青年队、省(市)体工队的集中训练制。系统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矛盾,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由于体育和教育系统未适时建立相互支持、协调的融合机制,运动员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监督和保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导致文化教育组织管理松散,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状况越来越严重,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体育职业教育的理解。此外,运动员文化教育单位目标的“唯一性”,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缺乏标准,教学体系方面目标不明确,课程和专业面较窄,教学内容滞后以及运动员常年经历紧张、枯燥、高强度的训练,重视竞技成绩,使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目的性大打折扣,目标唯一性环境下的运动员“自我价值”也不能得到实现。
2.2 融合依据—北京市优秀运动员学生项目分布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匹配问题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担负着攀登竞技体育高峰和为祖国争光的艰巨使命,他们做出了超常的付出和贡献,但其所处的文化教育环境却不尽如人意。从表面上看,运动员的不同文化处境是由个人能力的具体差异造成的,实际上却是与我们选拔、培养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密切相关。
从2011年北京市优秀运动员学生项目分布数据分析可知,重竞技项目学生所占比例大大多于其他项目,如图1所示。
为了更真实、客观地进行研究,根据“重竞技运动员退役转型健身教练的对接研究”课题研究,我们设计了《重竞技运动员对健身教练从业意向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木樨园运动技术学校、北京市先农坛运动技术学校、北京市什刹海运动技术学校的北京市在役重竞技运动员进行了体育职业教育意向调查。
问卷共设计了12个问题,其中11个封闭性题目,1个开放性题目,从多个角度了解重竞技运动员对体育职业教育的认识。其中,对运动员未来理想职业的调查如图2所示。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约有24%的受调查对象希望从事健身教练这个行业,并把其作为理想职业。
另外,在一项对运动员是否愿意接受健身教练行业培训的调查中,得到的数据如图3所示。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有43%的受调查者愿意接受培训,35%会考虑,不管将来是否从事健身教练。以何种形式(兼职或者全职),健身教练的相关培训是比较被认可的。
与体育职业教育的需求相比,现有竞技体育专业教学课程仍沿袭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保证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存在着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叠,课程知识点缺少衔接,缺乏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综合应用知识以及单个知识点的立体性、应用性不足,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融合策略与途径
3.1 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多维育才体系”职业教育工作模型
教育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人的职业生涯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水平、程度会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新型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多维育才体系”职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富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1.1 以坚持“体教结合”为原则,增强师生交融互动为基点,建立文化教育预警机制
构建“多维育才体系”职业教育工作模型,是以“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为重要原则,既涉及运动员学生的教育教学,也涉及其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首先,我们可通过借鉴清华大学办跳水队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一方面,从定点、定项目、合理选材等方面着手,力争在大、中、小学之间形成输送与吸纳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机制,形成职教、成教,小学、中学和大学“一条龙”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教学体系结构,为真正实现“多维育才体系”培养模式鸣锣开道。其次,关注以生为本的文化教育取向,基本要求是:坚持以生为本,内容系统,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兼顾运动员学习知识化与技能化、标准化与竞技化的统一。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平台”和“师生论坛”等活动项目搭建师生交融互动平台,促进教师时刻联系运动员学生,深度融入其学习与训练。
与此同时,建立在役运动员文化教育预警机制,是对文化教育的现实状况—包括文化教育的方法、内容是否适应运动员,文化教育是否取得预期的成效,文化教育状况是否恶化等方面发出预报信号,提醒教育者要不断研究、不断完善、及时改进、及时应对、及早作准备,防止运动员思想状况变化而制定的一套制度和方法。通过文化教育预警机制,一旦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出现警报,教育者可及时发现和掌握其教育状况可能的发展方向,较为及时和准确地判断运动员学习、训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在不稳定因素快速积聚以前采取措施,缓解或消解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文化教育和竞技训练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建议教育单位成立文化教育预警机制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的文化教育预警指标体系,制定调查研究方案,及时收集和定期反映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的各项指标,及时估量其思想发展趋势,制定防止引发在役运动员影响学习、训练的思想问题的相关政策。
3.1.2 提倡以“竞技能力”为核心,变灌输教学法为模块教学法,建立文化教育多维度运行机制
在役运动员经常承受着极大的生理、心理负荷,可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精力与同龄人相比严重不足,不同运动项目、技术水平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学习状况、文化教育程度、个体差异十分显著。“多维育才体系”的模型教学工作,要本着实用、易学的原则,合理设置适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专业(课程),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依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根据体育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运动训练能力是主线、竞技能力是核心、人体运动科学为训练服务的理念,将专业课划分为四个模块。具体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竞技能力训练模块,竞技能力保障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四个模块将围绕专业基础知识和竞技能力的训练过程,从浅到深,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知识的整合,凸显专业课课程体系改革的三大要点,即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强调“厚基础”,竞技能力训练和竞技能力保障模块突出“专业特色”,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强调“宽口径”,最后达到“综合素质全面,专业基础宽厚,专项技能突出,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目标(如图4所示)。
其中,在竞技能力训练模块教学的内容设置上,将竞技能力的内容作为核心,紧紧围绕运动训练,最大限度地贴近运动员的兴趣点,并进行以竞技能力为中心的知识包整合,体现人体运动科学知识为运动训练服务的特点,为运动员理解运动训练原理、方法并进行科学训练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训练的意识和自行进行科学训练的能力。
在职业能力拓展模块的设置上,结合运动员在多年训练中积累的运动训练经验和知识,诱导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健身技能,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若干单元知识包,通过学习有效提高运动员职业能力并为运动员分流和二次择业奠定一定基础。建构结构如图5所示。
中专阶段:对现役运动员、教练员及退役运动员做调研,依据应知、必会、够用的原则筛选教学内容,进行以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竞技能力训练模块和竞技能力保障模块为主的教学。综合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是通过中专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在运动训练中领会教练的意图,完成教练的训练计划,了解运动对人体的主要影响;如果不能继续运动生涯,也能为其二次择业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二级运动员在保证与一线运动员看齐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模块教学,以应对分流。
高职阶段:在高职阶段,主要开展竞技能力训练模块、竞技能力保障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教学。通过单元知识包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技能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在运动训练中出现伤病的紧急处理和伤后的自我恢复训练的能力。教学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宽度、深度加以延伸,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社会上认可度较高的从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内容进行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渗透。
此外,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不是教育单位单方面的事情。要想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增强效率,我们必须建立整个社会参与的有效运作的多维度文化教育机制,这种多维度的文化教育机制的主体结构可由运动队支持的文化教育机制、学校支持的文化教育机制、家庭支持的文化教育机制这三个子系统组成。
3.2 “行动学习法”干预与职业专业技能融合研究
3.2.1 以循环过程为核心,理念方法向反思、实践专业技能操作转换融合
行动学习法不仅是一种通过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实用工具。行动学习涉及行动学习小组,经过与其他人一起工作,大大提高决策的质量。它是一个体验(观察反思)、理解(领悟认识)、计划(方案设计)、行动(实践验证),进而制订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学习过程(如图6所示)。 行动学习法的精髓是“反思”,强调学习者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在反思提升中成长的学习过程。它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应用于专业技能培训,其方法为职业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行动学习过程是从学生自己在专业技能训练中遇到实际问题开始的,经过学生的反复思考、研讨,逐步按行动学习法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解决问题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付诸行动。所谓付诸行动,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去参与实际的操作实践,完成已经确立的行动学习项目,这一步是行动学习循环的核心。在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完成行动学习项目的同时,他们必然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去体验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由此,他们的专业操作技能就会得到训练和提升。
3.2.2 以竞技能力为核心,专业知识向就业技能行动学习法转换融合
通过“行动学习法”改革干预,突出竞技体育专业特色,围绕运动训练主线,突出竞技能力为核心,以人体运动科学知识为运动训练服务的理念开展教学,并以单元知识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相关训练知识包,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同时创建单元知识包,突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围绕单个知识点,进行立体式包装,其中分别囊括了运动生理学、人体运动科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运动营养等学科知识。通过整合转化,减少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整合过程,注重能力培养。通过此项研究,初步将运动员多年积累的运动训练知识转化为运动员的一部分就业技能,突出体育职业能力特色。
4 结束语
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作为教育主体,其对模式的选择、利用、创造过程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模式对教育主体施加影响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多维育才体系”体育职业能力工作模型和“行动学习法”干预与职业专业技能融合研究,作为一种新型倾向体育职业能力文化教育模式,体现了教育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它将在培育体育职业能力特色,加强“体教结合”与后备力量储备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关系到整支运动员队伍的建设及其功能发挥,更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既能攀登竞技体育高峰,又能适应现代社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的合格体育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Z].体人字[2010]214号.
[2] 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31(6):5-9.
[3] 康伟.关于高职体育院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探析[J].理论界,2011(7):209-211.
[4] 孟庆波.对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125-126.
[5] 石坤.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19-120.
[6] 王迎远.程教育政策评估模型(CPIR)构建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5):3-57.
[7] HALL C J,LANE A M.Effects of rapid weight loss on moodand performance among amateur boxers[J].Br J Sports Med,2001,35(6):390-395.
[8] 顾春先,邬红丽,肖波,何文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8):41-48.
[9] [比利时]普利高津.从存在到演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0] [比利时]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M].罗元里,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育职业教育;有机融合
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运动员个人未来发展,更关乎国家利益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针对运动员这一特殊人群的文化教育保障工作也已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为解决此问题,我国政府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0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是夯实竞技体育的基础。要把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纳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中通盘考虑。”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主体,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不解决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会阻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通过对我国在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存在问题较多,加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任务艰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基于为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与体育职业教育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工作模型借鉴,笔者对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融合背景、存在问题及工作模型、方法干预等体育职业教育融合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体育、管理、教育方面学术报刊、书籍和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方面的资料,文献来源主要有体育学术核心期刊、学术专著、相关网站等,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1.2.2 实地调研、统计法
2009~2013年,在我校学生处和教研室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北京队在役运动员信息资源和体育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和实践依据。
1.2.3 专家访谈法
在调研的同时,还对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教学行政部门管理专家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为研究拓展了思路,并对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考证。
2 影响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因素分析
2.1 融合缺陷—运动员文化教育培养模式与价值取向模糊
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社会新的用人机制下,运动员退役安置已经由指标分配代之以人才市场竞争,运动员在结束运动生涯后,只有少数竞技体育成绩一流的选手才能获得较大的择业空间,大多数运动员选择范围较小,只能等待安置。而在世界先进国家,体育早已被列入从小接受的教育系列,运动员不但文化素质高,而且对运动项目理解深、成才率高,退役后能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出色人才。
归根溯源,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主要依附于体育系统。在传统的训练体系中,运动员的成长之路是:少体校、省(市)体校、青年队、省(市)体工队的集中训练制。系统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矛盾,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由于体育和教育系统未适时建立相互支持、协调的融合机制,运动员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监督和保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导致文化教育组织管理松散,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状况越来越严重,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体育职业教育的理解。此外,运动员文化教育单位目标的“唯一性”,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缺乏标准,教学体系方面目标不明确,课程和专业面较窄,教学内容滞后以及运动员常年经历紧张、枯燥、高强度的训练,重视竞技成绩,使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目的性大打折扣,目标唯一性环境下的运动员“自我价值”也不能得到实现。
2.2 融合依据—北京市优秀运动员学生项目分布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匹配问题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担负着攀登竞技体育高峰和为祖国争光的艰巨使命,他们做出了超常的付出和贡献,但其所处的文化教育环境却不尽如人意。从表面上看,运动员的不同文化处境是由个人能力的具体差异造成的,实际上却是与我们选拔、培养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密切相关。
从2011年北京市优秀运动员学生项目分布数据分析可知,重竞技项目学生所占比例大大多于其他项目,如图1所示。
为了更真实、客观地进行研究,根据“重竞技运动员退役转型健身教练的对接研究”课题研究,我们设计了《重竞技运动员对健身教练从业意向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木樨园运动技术学校、北京市先农坛运动技术学校、北京市什刹海运动技术学校的北京市在役重竞技运动员进行了体育职业教育意向调查。
问卷共设计了12个问题,其中11个封闭性题目,1个开放性题目,从多个角度了解重竞技运动员对体育职业教育的认识。其中,对运动员未来理想职业的调查如图2所示。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约有24%的受调查对象希望从事健身教练这个行业,并把其作为理想职业。
另外,在一项对运动员是否愿意接受健身教练行业培训的调查中,得到的数据如图3所示。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有43%的受调查者愿意接受培训,35%会考虑,不管将来是否从事健身教练。以何种形式(兼职或者全职),健身教练的相关培训是比较被认可的。
与体育职业教育的需求相比,现有竞技体育专业教学课程仍沿袭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保证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存在着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叠,课程知识点缺少衔接,缺乏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综合应用知识以及单个知识点的立体性、应用性不足,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融合策略与途径
3.1 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多维育才体系”职业教育工作模型
教育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人的职业生涯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水平、程度会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新型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多维育才体系”职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富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1.1 以坚持“体教结合”为原则,增强师生交融互动为基点,建立文化教育预警机制
构建“多维育才体系”职业教育工作模型,是以“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为重要原则,既涉及运动员学生的教育教学,也涉及其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首先,我们可通过借鉴清华大学办跳水队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一方面,从定点、定项目、合理选材等方面着手,力争在大、中、小学之间形成输送与吸纳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机制,形成职教、成教,小学、中学和大学“一条龙”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教学体系结构,为真正实现“多维育才体系”培养模式鸣锣开道。其次,关注以生为本的文化教育取向,基本要求是:坚持以生为本,内容系统,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兼顾运动员学习知识化与技能化、标准化与竞技化的统一。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平台”和“师生论坛”等活动项目搭建师生交融互动平台,促进教师时刻联系运动员学生,深度融入其学习与训练。
与此同时,建立在役运动员文化教育预警机制,是对文化教育的现实状况—包括文化教育的方法、内容是否适应运动员,文化教育是否取得预期的成效,文化教育状况是否恶化等方面发出预报信号,提醒教育者要不断研究、不断完善、及时改进、及时应对、及早作准备,防止运动员思想状况变化而制定的一套制度和方法。通过文化教育预警机制,一旦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出现警报,教育者可及时发现和掌握其教育状况可能的发展方向,较为及时和准确地判断运动员学习、训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在不稳定因素快速积聚以前采取措施,缓解或消解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文化教育和竞技训练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建议教育单位成立文化教育预警机制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的文化教育预警指标体系,制定调查研究方案,及时收集和定期反映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的各项指标,及时估量其思想发展趋势,制定防止引发在役运动员影响学习、训练的思想问题的相关政策。
3.1.2 提倡以“竞技能力”为核心,变灌输教学法为模块教学法,建立文化教育多维度运行机制
在役运动员经常承受着极大的生理、心理负荷,可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精力与同龄人相比严重不足,不同运动项目、技术水平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学习状况、文化教育程度、个体差异十分显著。“多维育才体系”的模型教学工作,要本着实用、易学的原则,合理设置适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专业(课程),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依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根据体育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运动训练能力是主线、竞技能力是核心、人体运动科学为训练服务的理念,将专业课划分为四个模块。具体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竞技能力训练模块,竞技能力保障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四个模块将围绕专业基础知识和竞技能力的训练过程,从浅到深,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知识的整合,凸显专业课课程体系改革的三大要点,即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强调“厚基础”,竞技能力训练和竞技能力保障模块突出“专业特色”,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强调“宽口径”,最后达到“综合素质全面,专业基础宽厚,专项技能突出,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目标(如图4所示)。
其中,在竞技能力训练模块教学的内容设置上,将竞技能力的内容作为核心,紧紧围绕运动训练,最大限度地贴近运动员的兴趣点,并进行以竞技能力为中心的知识包整合,体现人体运动科学知识为运动训练服务的特点,为运动员理解运动训练原理、方法并进行科学训练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训练的意识和自行进行科学训练的能力。
在职业能力拓展模块的设置上,结合运动员在多年训练中积累的运动训练经验和知识,诱导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健身技能,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若干单元知识包,通过学习有效提高运动员职业能力并为运动员分流和二次择业奠定一定基础。建构结构如图5所示。
中专阶段:对现役运动员、教练员及退役运动员做调研,依据应知、必会、够用的原则筛选教学内容,进行以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竞技能力训练模块和竞技能力保障模块为主的教学。综合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是通过中专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在运动训练中领会教练的意图,完成教练的训练计划,了解运动对人体的主要影响;如果不能继续运动生涯,也能为其二次择业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二级运动员在保证与一线运动员看齐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模块教学,以应对分流。
高职阶段:在高职阶段,主要开展竞技能力训练模块、竞技能力保障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教学。通过单元知识包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技能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在运动训练中出现伤病的紧急处理和伤后的自我恢复训练的能力。教学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宽度、深度加以延伸,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社会上认可度较高的从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内容进行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渗透。
此外,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不是教育单位单方面的事情。要想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增强效率,我们必须建立整个社会参与的有效运作的多维度文化教育机制,这种多维度的文化教育机制的主体结构可由运动队支持的文化教育机制、学校支持的文化教育机制、家庭支持的文化教育机制这三个子系统组成。
3.2 “行动学习法”干预与职业专业技能融合研究
3.2.1 以循环过程为核心,理念方法向反思、实践专业技能操作转换融合
行动学习法不仅是一种通过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实用工具。行动学习涉及行动学习小组,经过与其他人一起工作,大大提高决策的质量。它是一个体验(观察反思)、理解(领悟认识)、计划(方案设计)、行动(实践验证),进而制订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学习过程(如图6所示)。 行动学习法的精髓是“反思”,强调学习者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在反思提升中成长的学习过程。它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应用于专业技能培训,其方法为职业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行动学习过程是从学生自己在专业技能训练中遇到实际问题开始的,经过学生的反复思考、研讨,逐步按行动学习法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解决问题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付诸行动。所谓付诸行动,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去参与实际的操作实践,完成已经确立的行动学习项目,这一步是行动学习循环的核心。在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完成行动学习项目的同时,他们必然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去体验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由此,他们的专业操作技能就会得到训练和提升。
3.2.2 以竞技能力为核心,专业知识向就业技能行动学习法转换融合
通过“行动学习法”改革干预,突出竞技体育专业特色,围绕运动训练主线,突出竞技能力为核心,以人体运动科学知识为运动训练服务的理念开展教学,并以单元知识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相关训练知识包,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同时创建单元知识包,突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围绕单个知识点,进行立体式包装,其中分别囊括了运动生理学、人体运动科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运动营养等学科知识。通过整合转化,减少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整合过程,注重能力培养。通过此项研究,初步将运动员多年积累的运动训练知识转化为运动员的一部分就业技能,突出体育职业能力特色。
4 结束语
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作为教育主体,其对模式的选择、利用、创造过程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模式对教育主体施加影响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多维育才体系”体育职业能力工作模型和“行动学习法”干预与职业专业技能融合研究,作为一种新型倾向体育职业能力文化教育模式,体现了教育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它将在培育体育职业能力特色,加强“体教结合”与后备力量储备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关系到整支运动员队伍的建设及其功能发挥,更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既能攀登竞技体育高峰,又能适应现代社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的合格体育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Z].体人字[2010]214号.
[2] 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31(6):5-9.
[3] 康伟.关于高职体育院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探析[J].理论界,2011(7):209-211.
[4] 孟庆波.对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125-126.
[5] 石坤.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19-120.
[6] 王迎远.程教育政策评估模型(CPIR)构建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5):3-57.
[7] HALL C J,LANE A M.Effects of rapid weight loss on moodand performance among amateur boxers[J].Br J Sports Med,2001,35(6):390-395.
[8] 顾春先,邬红丽,肖波,何文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8):41-48.
[9] [比利时]普利高津.从存在到演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0] [比利时]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M].罗元里,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