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自然地貌。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了培养新时代人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应创新实践教育形式。因此,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本文先概述乡土资源和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阐述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程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乡土资源;小学;校本化;实践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94-0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日益强调培养实践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实践活动课程。而传统实践活动课程大多依托相关教材开展,或者由教师直接指定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改革实践活动课程,对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实践性、综合性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乡土资源以及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1.1 乡土资源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强调课程资源的概念。在传统小学教学中,教材几乎为唯一的教学资源,限制了小学教学的发展空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在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是值得被重视的一部分。一方面,乡土资源对学生而言,是在实践中能够直接获取或较容易获取的资源,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上面有关于圆明园、大草原等地点的文章,但假如让南方的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他们只能通过文字和教师的讲述间接获得知识,很难产生熟悉感,这间接反映了乡土资源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乡土资源文化内涵深厚,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较高。学术界对乡土资源有不少定论,最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乡土资源是学生所在地区课程资源的总和,包括诗词文化、地理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等。只要可以被开发成教育资源、体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都可以被称作乡土资源。
1.2 校本化概述
校本化的意思是“以学校为基础”,用通俗的话理解“校本”,指从学校的培养目的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学校课程。校本化大多需要学校自己编制教材,学校教师共同探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相比教育部直接指定的教材,校本化更能体现学校的教育目的,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将所学的理论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让学生真正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为培养实践性人才奠定基础。
2 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对学生而言,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传统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课程进行,教育成效不显著。学校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乡土资源的文化底蕴,必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年龄较小,对世界的认知存在极大的自我性与模糊性,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而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仅通过理论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效较差。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性的教育材料,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内涵[2]。
2.2 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传统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更多是通过教育部指定的专门教材进行。但是教育部编订的教材是针对全国各个地区学生的共通性,没有体现各个地区的特色,也难以一一考虑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学校如果能努力挖掘乡土资源,并根据乡土资源开展校本化实践课程,则能够更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与内容,让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2.3 我国地方乡土资源丰富,涵盖内容广泛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校本化综合实践课程也具有可行性。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乡土资源极为丰富,包括自然资源、水文地貌、民俗风土、美食工艺、文学艺术等[3]。挖掘这些乡土资源,并设计科学的校本课程,能为小学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基于此,在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用乡土资源既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可行性。
3 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3.1 努力挖掘乡土资源,编创校本化实践课程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以实践为主,但要想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仍然需要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故学校要调动教师共同讨论、开发和编创新的校本教材,以更好地在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编创校本教材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内容涵盖面要广,要注意使校本内容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从乡土资源出发,可以将教材大纲按照乡土资源的类别划分。其次,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学生为主体[4]。在编创教材时,教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如小学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所编创的教材应该体现这一教育内涵。最后,教材的创编应该有各个科目的教师以及各个年级段的教师代表共同参与,如此才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的丰富性与科学性。
基于校本化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框架大綱编写:首先是地方文献资料,如地方志等,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对地方乡土文化有一定了解,为接下来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地方美食,可以在教材中加入制作当地美食、了解地方美食文化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再次,校本化教材内容要与学科知识联系,如探访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并与古诗词文化、民间文学等联系在一起,除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同样可以与乡土资源结合,如在校本化教材中加入对当地水资源等的介绍,让学生利用数学统计知识,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了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实现教育目的,教师应该努力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
3.2.1 小组合作教学法
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与团队合作交流的能力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的必备素养。如以当地水资源污染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一部分学生进行水资源调查,一部分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一部分学生整理统计数据,最后全部学生分工完成统计表,制定探究治理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具体方案。
3.2.2 模拟实践教学法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实践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及時进行实地实践。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直接进行模拟实践[5]。如设计一个实践课程主题,假设当地要开发一个旅游产品,让学生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设计一款旅游产品。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美食、民俗等进行综合设计。
3.2.3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针对一些具体内容的教学。如在校本化实践课程中,教师以当地的一座古庙的介绍为契机,让学生进行诗词接龙。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现古庙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上有的内容背诵一句相关的古诗词。如提到庙,学生可以背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2.4 将教育目的渗透到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开展校本课程应该将教育目的细化,更好地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当地的手工艺艺术资源,如剪纸艺术,让学生搜寻当地剪纸艺术的历史来源、文化内涵等,并且邀请当地手工艺人来学校开展讲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爱劳动的精神。教师只有在明确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育,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真正提升教学成效。
我国各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教师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努力挖掘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化教材。同时要注意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科学性,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基础上,渗透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践化校本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雅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求知导刊,2019(27).
[2]赵娟.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3]王丽君.君自后宅来,应知故乡事——发掘以“后宅乡土文化”为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J].新校园(阅读),2018(2).
[4]徐泽芳.利用乡土文化 开发课程资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3).
[5]郭培.利用芦苇乡土资源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乡土资源;小学;校本化;实践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94-02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日益强调培养实践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实践活动课程。而传统实践活动课程大多依托相关教材开展,或者由教师直接指定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改革实践活动课程,对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实践性、综合性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乡土资源以及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1.1 乡土资源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强调课程资源的概念。在传统小学教学中,教材几乎为唯一的教学资源,限制了小学教学的发展空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在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是值得被重视的一部分。一方面,乡土资源对学生而言,是在实践中能够直接获取或较容易获取的资源,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上面有关于圆明园、大草原等地点的文章,但假如让南方的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他们只能通过文字和教师的讲述间接获得知识,很难产生熟悉感,这间接反映了乡土资源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乡土资源文化内涵深厚,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较高。学术界对乡土资源有不少定论,最普遍的一种观点是乡土资源是学生所在地区课程资源的总和,包括诗词文化、地理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等。只要可以被开发成教育资源、体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都可以被称作乡土资源。
1.2 校本化概述
校本化的意思是“以学校为基础”,用通俗的话理解“校本”,指从学校的培养目的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学校课程。校本化大多需要学校自己编制教材,学校教师共同探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相比教育部直接指定的教材,校本化更能体现学校的教育目的,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将所学的理论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让学生真正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为培养实践性人才奠定基础。
2 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对学生而言,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传统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课程进行,教育成效不显著。学校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乡土资源的文化底蕴,必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年龄较小,对世界的认知存在极大的自我性与模糊性,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而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仅通过理论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效较差。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性的教育材料,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内涵[2]。
2.2 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传统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更多是通过教育部指定的专门教材进行。但是教育部编订的教材是针对全国各个地区学生的共通性,没有体现各个地区的特色,也难以一一考虑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学校如果能努力挖掘乡土资源,并根据乡土资源开展校本化实践课程,则能够更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与内容,让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2.3 我国地方乡土资源丰富,涵盖内容广泛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校本化综合实践课程也具有可行性。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乡土资源极为丰富,包括自然资源、水文地貌、民俗风土、美食工艺、文学艺术等[3]。挖掘这些乡土资源,并设计科学的校本课程,能为小学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基于此,在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用乡土资源既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可行性。
3 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
3.1 努力挖掘乡土资源,编创校本化实践课程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以实践为主,但要想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仍然需要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故学校要调动教师共同讨论、开发和编创新的校本教材,以更好地在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编创校本教材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内容涵盖面要广,要注意使校本内容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从乡土资源出发,可以将教材大纲按照乡土资源的类别划分。其次,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学生为主体[4]。在编创教材时,教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如小学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所编创的教材应该体现这一教育内涵。最后,教材的创编应该有各个科目的教师以及各个年级段的教师代表共同参与,如此才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的丰富性与科学性。
基于校本化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框架大綱编写:首先是地方文献资料,如地方志等,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对地方乡土文化有一定了解,为接下来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地方美食,可以在教材中加入制作当地美食、了解地方美食文化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再次,校本化教材内容要与学科知识联系,如探访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并与古诗词文化、民间文学等联系在一起,除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同样可以与乡土资源结合,如在校本化教材中加入对当地水资源等的介绍,让学生利用数学统计知识,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了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实现教育目的,教师应该努力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
3.2.1 小组合作教学法
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与团队合作交流的能力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的必备素养。如以当地水资源污染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一部分学生进行水资源调查,一部分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一部分学生整理统计数据,最后全部学生分工完成统计表,制定探究治理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具体方案。
3.2.2 模拟实践教学法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实践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及時进行实地实践。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直接进行模拟实践[5]。如设计一个实践课程主题,假设当地要开发一个旅游产品,让学生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设计一款旅游产品。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美食、民俗等进行综合设计。
3.2.3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针对一些具体内容的教学。如在校本化实践课程中,教师以当地的一座古庙的介绍为契机,让学生进行诗词接龙。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现古庙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上有的内容背诵一句相关的古诗词。如提到庙,学生可以背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2.4 将教育目的渗透到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开展校本课程应该将教育目的细化,更好地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当地的手工艺艺术资源,如剪纸艺术,让学生搜寻当地剪纸艺术的历史来源、文化内涵等,并且邀请当地手工艺人来学校开展讲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爱劳动的精神。教师只有在明确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育,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真正提升教学成效。
我国各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教师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努力挖掘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化教材。同时要注意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科学性,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基础上,渗透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践化校本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雅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求知导刊,2019(27).
[2]赵娟.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3]王丽君.君自后宅来,应知故乡事——发掘以“后宅乡土文化”为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J].新校园(阅读),2018(2).
[4]徐泽芳.利用乡土文化 开发课程资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3).
[5]郭培.利用芦苇乡土资源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