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了解杨绛多半是钱锺书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
或者是之前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
但这只是这段旷世爱情的开头,在两个人的故事里,这只是引子。
在87岁以前,她是钱锺书的贤内助。
举几个例子:
一次,杨绛出门送钱锺书去上课,忽然一阵风刮来,把门带上了,钥匙还在屋里。杨绛就转到楼背后的花园,借了园丁的长梯爬上卧室的阳台。没想到阳台通向卧室的木门也关着。这时园丁已撤,长梯也带走了。杨绛只得侧身一蹿,双手搭上了木门上面的气窗,脚踩在门把手上,再用脑袋顶开气窗,手脚并用,翻进屋内。等钱锺书下课回来,家里一切如常,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杨绛出身贵族,父亲杨荫杭官至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可她绝不是公主病的大小姐,在困难面前没有半点自怨自艾。
杨绛产后虚弱,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钱锺书常在家闯些小祸,不时愁兮兮地告诉杨绛: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的桌布弄脏了;他把台灯弄坏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杨绛总是回答:“不要紧。”钱锺书一听就放心了。果然,杨绛回到家,把桌布洗得干干净净,台灯、门轴也一一修好。
杨绛喝过洋墨水,但又有中国女性温婉的一面,独立又无锋芒。用钱锺书的话说,“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妻子、情人、朋友”。
当时,杨绛和钱家上上下下挤在一处。时局混乱,住处逼仄,杨绛没有自己的房间,她不便公然看书,好像看不起妯娌姑婆,就借了架缝纫机,在蒸笼般的亭子间里缝纫,为钱锺书和圆圆做衣服。有时婆婆也请她给小叔子缝点东西。杨绛满脑子西方文学经典,却默默学做一切大家庭中儿媳妇所担负的琐事,敬老抚幼,诸事忍让,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钱家是传统大家族,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有“江南才子”之名,与杨绛父亲那种留学归来,投身革命的开明作风自然大不相同。杨绛不但相夫教子,还要维护一大家子的平衡,这是能力,更是教养。
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禁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锺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锺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
这个贤惠的女子可不是大手大脚的农村妇女。她是精致的大小姐,学校里的万人迷。可在生活面前,她以纤弱之身体,挑起生活之重担。绝非一般人可以为之。
钱锺书的堂弟钱锺鲁说过,大嫂“像一个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
郑土生也说:“不只是生活上,在人情世故上,在与文化界等各方面打交道时,杨绛先生都比钱锺书先生要周到。钱先生往往凭自己的性情、喜好说一些话,但杨先生很温和,善于应对各种场合,各种情况。”钱锺书的愁是有道理的,他不能想象,没有杨绛,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87岁之前的杨绛,做好了一个妻子,儿媳,母亲的职责,已经完美如女神了。
1997年3月4日,女儿钱媛去世。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锺书病逝。两年之内,杨绛连着送走两个至亲。
用她在《我们仨》里的话说,“我们仨变成了我一个”。
这一年,她已经87岁了。
而且她经历过“文革”、反右和历次革命运动,身体一直虚弱。
夫女病重期间,80岁高龄的杨绛往返北京医院和钱媛所在的西山,照顾两个病人。
然后连着承担丧夫丧女之痛。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逃很容易,“我们仨”可以去阴间相会,生却很难。
而且不是苟且的生。
2003年她整理出版3卷《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
2011年出版20卷《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2014年,她完成了4万余字的小说《洗澡之后》。
2004年到2014年,她完成9卷本的《杨绛全集》。
2001年,她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爱好读书的清寒子弟完成学业。钱锺书和她书稿的稿费悉数捐献,累计本金达到1400万元。
2013年,103岁高龄的杨绛诉讼某拍卖公司,要求他们停止对钱锺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4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她要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她的“我们仨”从来没有分开过。
这18年来,她不是靠孱弱的身体在活。
她靠的是意志力和一句跨越两界的承诺:
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锺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钱锺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她留下来“打扫现场”——把钱先生的手稿整理出版,把自己的文字汇总成集,把所有的财富奉献给教育她们的清华,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定不负君意!!这是一个105岁老人的承诺。
这才是旷世伟大的爱情。
或者是之前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
但这只是这段旷世爱情的开头,在两个人的故事里,这只是引子。
在87岁以前,她是钱锺书的贤内助。
举几个例子:
一次,杨绛出门送钱锺书去上课,忽然一阵风刮来,把门带上了,钥匙还在屋里。杨绛就转到楼背后的花园,借了园丁的长梯爬上卧室的阳台。没想到阳台通向卧室的木门也关着。这时园丁已撤,长梯也带走了。杨绛只得侧身一蹿,双手搭上了木门上面的气窗,脚踩在门把手上,再用脑袋顶开气窗,手脚并用,翻进屋内。等钱锺书下课回来,家里一切如常,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杨绛出身贵族,父亲杨荫杭官至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可她绝不是公主病的大小姐,在困难面前没有半点自怨自艾。
杨绛产后虚弱,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钱锺书常在家闯些小祸,不时愁兮兮地告诉杨绛: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的桌布弄脏了;他把台灯弄坏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杨绛总是回答:“不要紧。”钱锺书一听就放心了。果然,杨绛回到家,把桌布洗得干干净净,台灯、门轴也一一修好。
杨绛喝过洋墨水,但又有中国女性温婉的一面,独立又无锋芒。用钱锺书的话说,“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妻子、情人、朋友”。
当时,杨绛和钱家上上下下挤在一处。时局混乱,住处逼仄,杨绛没有自己的房间,她不便公然看书,好像看不起妯娌姑婆,就借了架缝纫机,在蒸笼般的亭子间里缝纫,为钱锺书和圆圆做衣服。有时婆婆也请她给小叔子缝点东西。杨绛满脑子西方文学经典,却默默学做一切大家庭中儿媳妇所担负的琐事,敬老抚幼,诸事忍让,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钱家是传统大家族,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有“江南才子”之名,与杨绛父亲那种留学归来,投身革命的开明作风自然大不相同。杨绛不但相夫教子,还要维护一大家子的平衡,这是能力,更是教养。
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禁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锺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锺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
这个贤惠的女子可不是大手大脚的农村妇女。她是精致的大小姐,学校里的万人迷。可在生活面前,她以纤弱之身体,挑起生活之重担。绝非一般人可以为之。
钱锺书的堂弟钱锺鲁说过,大嫂“像一个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
郑土生也说:“不只是生活上,在人情世故上,在与文化界等各方面打交道时,杨绛先生都比钱锺书先生要周到。钱先生往往凭自己的性情、喜好说一些话,但杨先生很温和,善于应对各种场合,各种情况。”钱锺书的愁是有道理的,他不能想象,没有杨绛,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87岁之前的杨绛,做好了一个妻子,儿媳,母亲的职责,已经完美如女神了。
1997年3月4日,女儿钱媛去世。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锺书病逝。两年之内,杨绛连着送走两个至亲。
用她在《我们仨》里的话说,“我们仨变成了我一个”。
这一年,她已经87岁了。
而且她经历过“文革”、反右和历次革命运动,身体一直虚弱。
夫女病重期间,80岁高龄的杨绛往返北京医院和钱媛所在的西山,照顾两个病人。
然后连着承担丧夫丧女之痛。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逃很容易,“我们仨”可以去阴间相会,生却很难。
而且不是苟且的生。
2003年她整理出版3卷《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
2011年出版20卷《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2014年,她完成了4万余字的小说《洗澡之后》。
2004年到2014年,她完成9卷本的《杨绛全集》。
2001年,她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爱好读书的清寒子弟完成学业。钱锺书和她书稿的稿费悉数捐献,累计本金达到1400万元。
2013年,103岁高龄的杨绛诉讼某拍卖公司,要求他们停止对钱锺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4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她要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她的“我们仨”从来没有分开过。
这18年来,她不是靠孱弱的身体在活。
她靠的是意志力和一句跨越两界的承诺:
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锺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钱锺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她留下来“打扫现场”——把钱先生的手稿整理出版,把自己的文字汇总成集,把所有的财富奉献给教育她们的清华,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定不负君意!!这是一个105岁老人的承诺。
这才是旷世伟大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