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员干部谈家风
我出生在黄淮海平原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为家里的生计而发愁,孩子们换季的衣服、捉襟见肘的口粮、濒临倒塌的房屋、缺少饲料的家畜、每学期孩子的学费—似乎日子从来没有宽裕过。但是,在那些细碎而紧巴巴的日子里,母亲没忘记通过自己的举止言行,教给子女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母亲崇善。每年春夏交替,“青黄不接”的时节,是她最担心家里口粮的时候。可我总能见到她从已经“见底”的粮缸中取出一部分粮食分给比我家更困难的邻居,共度时艰。有时候,村里来了一些衣衫褴褛的乞丐—“要饭的”,只要他们来到家门前,母亲总是从家里仅能果腹的饭菜中拿出一点来送给他们,还自言自语地说“他也是一条生命”。
母亲明理。在我童年时期,农村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劳动。生产队被俗称“公家”,母亲教育我们公家的一草一木都要爱护,不能损坏更不能据为己有。幼年淘气的我,对耕牛所使用的东西—犁、耙、牛鞭、缰绳、笼头等总是盯着观看,一旦有机会便用手摸一摸。可能是因为负责农具的伯伯看我太喜欢这些东西了,给了我一只已经废弃不用的“笼嘴”(在耕地时套在耕牛的嘴上,防止耕牛吃庄稼)。我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带回了家,母亲发现后,我不仅挨了一顿打,在母亲的坚持下,她拉着我将废弃的笼嘴还给了生产队。
刚上小学的时候,对学校的东西感到很新奇。一次值日的时候,我将两个粉笔头和一个黑板擦带回了家,打算自己玩一玩后再还给老师。这无疑又被母亲发现了,她不仅批评了我,还带着我到学校向老师赔礼道歉。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公家的东西、别人的东西绝对不可以据为己有,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
母亲有担当。我上中学时,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的责任制。家里的家务和地里的农活全靠母亲一人承担,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她遇事勇于担当的性格。我参加工作之后,母亲年龄也大了,我接她来城市与我们同住。一次领导找我谈话,提出根据单位发展需将我从行政工作岗位调整到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岗位的建议。由于自己当时从事行政工作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而调整的业务工作尚处于探索状态,困难多,风险大,缺乏基础,我在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情况被母亲发现并与我做了一次谈话。母亲显然听不懂细节,但是凭借她多年的社会经验,已经判断出问题的症结。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是当时母子间的问答还记忆犹新。
母亲问:“新工作对公家很重要吗?”答,是的。
问:“新工作很困难,是吗?”答,嗯。
问:“新工作能死人吗?”我愕然,疑惑地回答:“不能啊!?……”
母亲用力拍了一下桌子,说:“这不就得了!一个人遇到事情就只想到困难,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还能有什么出息?你是公家的人,吃的是公家的饭,只要是公家需要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去做!”
母亲的话让我猛然醒悟,毅然接受了领导新的工作安排,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现在母亲年岁已高,只能在家帮助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她给家庭创造的“崇善、明理、担当”家风得到我们全家的认可、坚持和发扬。
转眼间我已为“人父”,女儿已经十二岁。在孩子培养过程中,我总在有意无意间看到母亲教育和培养我的影子。在二年级竞选班长的时候,女儿一直在犹豫,一怕竞选失败;二怕竞选成功后干不好。我们全家都鼓励她,结果不仅竞选获得成功,她的班干部工作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三年级体育课上“扔沙包”不达标,孩子很沮丧,我们全家就勉励她帮助她,坚持每天练习半小时,在学期结束考核时,她的扔沙包单项考核全班第一名。我们还鼓励她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母亲的家风在我们家得到传承.
我出生在黄淮海平原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为家里的生计而发愁,孩子们换季的衣服、捉襟见肘的口粮、濒临倒塌的房屋、缺少饲料的家畜、每学期孩子的学费—似乎日子从来没有宽裕过。但是,在那些细碎而紧巴巴的日子里,母亲没忘记通过自己的举止言行,教给子女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母亲崇善。每年春夏交替,“青黄不接”的时节,是她最担心家里口粮的时候。可我总能见到她从已经“见底”的粮缸中取出一部分粮食分给比我家更困难的邻居,共度时艰。有时候,村里来了一些衣衫褴褛的乞丐—“要饭的”,只要他们来到家门前,母亲总是从家里仅能果腹的饭菜中拿出一点来送给他们,还自言自语地说“他也是一条生命”。
母亲明理。在我童年时期,农村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劳动。生产队被俗称“公家”,母亲教育我们公家的一草一木都要爱护,不能损坏更不能据为己有。幼年淘气的我,对耕牛所使用的东西—犁、耙、牛鞭、缰绳、笼头等总是盯着观看,一旦有机会便用手摸一摸。可能是因为负责农具的伯伯看我太喜欢这些东西了,给了我一只已经废弃不用的“笼嘴”(在耕地时套在耕牛的嘴上,防止耕牛吃庄稼)。我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带回了家,母亲发现后,我不仅挨了一顿打,在母亲的坚持下,她拉着我将废弃的笼嘴还给了生产队。
刚上小学的时候,对学校的东西感到很新奇。一次值日的时候,我将两个粉笔头和一个黑板擦带回了家,打算自己玩一玩后再还给老师。这无疑又被母亲发现了,她不仅批评了我,还带着我到学校向老师赔礼道歉。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公家的东西、别人的东西绝对不可以据为己有,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
母亲有担当。我上中学时,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的责任制。家里的家务和地里的农活全靠母亲一人承担,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她遇事勇于担当的性格。我参加工作之后,母亲年龄也大了,我接她来城市与我们同住。一次领导找我谈话,提出根据单位发展需将我从行政工作岗位调整到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岗位的建议。由于自己当时从事行政工作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而调整的业务工作尚处于探索状态,困难多,风险大,缺乏基础,我在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情况被母亲发现并与我做了一次谈话。母亲显然听不懂细节,但是凭借她多年的社会经验,已经判断出问题的症结。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是当时母子间的问答还记忆犹新。
母亲问:“新工作对公家很重要吗?”答,是的。
问:“新工作很困难,是吗?”答,嗯。
问:“新工作能死人吗?”我愕然,疑惑地回答:“不能啊!?……”
母亲用力拍了一下桌子,说:“这不就得了!一个人遇到事情就只想到困难,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还能有什么出息?你是公家的人,吃的是公家的饭,只要是公家需要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去做!”
母亲的话让我猛然醒悟,毅然接受了领导新的工作安排,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现在母亲年岁已高,只能在家帮助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她给家庭创造的“崇善、明理、担当”家风得到我们全家的认可、坚持和发扬。
转眼间我已为“人父”,女儿已经十二岁。在孩子培养过程中,我总在有意无意间看到母亲教育和培养我的影子。在二年级竞选班长的时候,女儿一直在犹豫,一怕竞选失败;二怕竞选成功后干不好。我们全家都鼓励她,结果不仅竞选获得成功,她的班干部工作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三年级体育课上“扔沙包”不达标,孩子很沮丧,我们全家就勉励她帮助她,坚持每天练习半小时,在学期结束考核时,她的扔沙包单项考核全班第一名。我们还鼓励她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母亲的家风在我们家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