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山县岗南中学 河北 平山 050400)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快速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笔者认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关键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 以读为本才能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中学语文课本与读本中的文本大多是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好文本。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文本,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内容、情感,才能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因此,阅读教学应立足于“以读为本”,把“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末,让整个课堂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经历着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认识向文字的运用过度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感知性阅读阶段,理解性阅读阶段,品评性阅读阶段,积累性阅读和运用性阅读阶段。只有循序渐进的读书,才能收到良好的语言训练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几个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读”的活动来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进入各种阅读状态和理解状态,从而使学生达到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惑的效果。例如,教学《散步》一课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读的活动:首先是“初读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层次;“再细读课文”,要求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是“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抓好了这三个层次的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基本的掌握。所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心去感知,投入到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2.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注重了启发诱导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法设法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用不着教。要想“达到用不着教”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达到“用不着教”就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同类型的课文教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采取不同的启发手段。一堂课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生个体独立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如在《散步》教学中,课文是怎样通过写一件小事来突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教师紧扣这个问题,反复引导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朗读领悟,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由“学会”到“会学”。
3. 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读、自问、自解、自悟、自行表达,逐步加深理解,悟出读法。
3.1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阅读同一篇材料其结果往往是多角度的,而且同一人阅读同一文本所获得的体验也会随着环境和心境的变迁而变化的。因此,引导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但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有错误的或是片面的体验,甚至有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作为语文教师切不可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否则只会收到南辕北辙的效果。但也忌简单否定,以免损伤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完善他们的认知面,使他们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融合。这样融合性的解读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
3.2 激活学生对文本的独特回应。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仅是“知”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感”的积淀。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地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使学生设法趋于亲历语境,在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建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走向独特体验。比如教学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然后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光用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也只会在学生的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陶冶和阅读欣赏的快感。
“成功的对话是有活力的思想的碰撞,而有活力的思想来自于学生深深的感悟。”学生与文本倾心对话的过程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读、导、悟三个基本点,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快速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笔者认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关键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 以读为本才能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中学语文课本与读本中的文本大多是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好文本。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文本,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内容、情感,才能提高学生语言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因此,阅读教学应立足于“以读为本”,把“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末,让整个课堂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经历着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认识向文字的运用过度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感知性阅读阶段,理解性阅读阶段,品评性阅读阶段,积累性阅读和运用性阅读阶段。只有循序渐进的读书,才能收到良好的语言训练效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几个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读”的活动来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进入各种阅读状态和理解状态,从而使学生达到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惑的效果。例如,教学《散步》一课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读的活动:首先是“初读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层次;“再细读课文”,要求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是“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抓好了这三个层次的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基本的掌握。所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心去感知,投入到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2.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注重了启发诱导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法设法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用不着教。要想“达到用不着教”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达到“用不着教”就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同类型的课文教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采取不同的启发手段。一堂课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生个体独立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如在《散步》教学中,课文是怎样通过写一件小事来突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教师紧扣这个问题,反复引导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朗读领悟,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由“学会”到“会学”。
3. 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读、自问、自解、自悟、自行表达,逐步加深理解,悟出读法。
3.1 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阅读同一篇材料其结果往往是多角度的,而且同一人阅读同一文本所获得的体验也会随着环境和心境的变迁而变化的。因此,引导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但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有错误的或是片面的体验,甚至有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作为语文教师切不可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否则只会收到南辕北辙的效果。但也忌简单否定,以免损伤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完善他们的认知面,使他们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融合。这样融合性的解读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
3.2 激活学生对文本的独特回应。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仅是“知”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感”的积淀。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地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使学生设法趋于亲历语境,在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建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走向独特体验。比如教学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然后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光用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也只会在学生的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陶冶和阅读欣赏的快感。
“成功的对话是有活力的思想的碰撞,而有活力的思想来自于学生深深的感悟。”学生与文本倾心对话的过程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读、导、悟三个基本点,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