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行业的发展与风险并存,尤其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播,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传统银行业风险和网络风险并存。而国有银行,因运营时间久,分布范围广,影响力大而更受关注。银行业主营业务以贷款为主,其信贷业务产生的信贷资产风险为银行面临风险的主要来源。此外,银行也还面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
关键词:信贷;风险;金融业监管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的主要收入之一,客户群体有个人也有企事业单位,信贷风险也因此普遍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善,及楼市、车市等的兴盛,人们更多地以按揭方式提前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银行贷款业务激增,贷款数量的增加导致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增加。尤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能力更强,众多网点分布,客户众多,承接的信贷业务数量之大、信贷风险之大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
1 风险因子
1.1 内部风险
银行业内部的自身经营引发的风险,即操作风险、经营风险。银行业的运营也准求高额利润,尤其市场中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扩大,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减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互联网金融業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系统、P2P网络借贷等新型支付、借贷方式的出现更是抢占了信贷市场,传统银行也面临巨大挑战。不同于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更缺乏“接地气”的经营方式,以往的优越感束缚了国有银行的改革和创新,经营产品相对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
1.1.1 操作风险
国有银行在经营业务过程中,为争夺客源,保障其盈利能力,往往打破底线,放松对风险的监控,降低准入门槛,盲目追求信贷量的增加,其过度逐利的行为埋下了风险的因子。甚至某些工作人员忽视银行管理机制及信用风险,违背规范制度,为了自身利益而铤而走险,违规操作,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致使国家资产受损。
1.1.2 经营风险
国有银行中负责信贷业务、风险监管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因自身专业能力有限,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或者风险预测、管控信息缺失导致信贷资产风险监督体系不完善,相关人员知识业务能力的欠缺,对信贷业务的监督和评估缺乏专业性和准确性,造成风险防范偏差,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而加重不良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外部风险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外部风险有客户信用意识、经济环境变化、政府政策、外部监管不到位、法律体系不健全等。
1.2.1 客户信用意识不足
客户在资金紧张时通过国有银行贷款补充资金流。为取得信贷资格或增加信贷额度,在国有银行工作人员审查信用状况时,对自身所处状况有所隐瞒,不实或失实的客户信贷风险分析会对贷款业务造成误导,影响了信用分析评级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这为以后客户偿还贷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客户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及时偿还或不能足额偿还还款额度,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数量上升,负债率增高,甚至会产生坏账,国有资产流失。客户虽未能及时偿还借款,但国有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借款收回后续业务的开展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企业借款的延迟偿还或产生坏账均会影响国有资金的回笼,进而影响到其他业务的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到国有银行的稳定持续经营的能力。因此,增强客户信用意识是第一要位的。
1.2.2 经济环境变化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也极大的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连续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提升。楼市的猛烈发展,开发商为获得更多利益,不断投资开发新地盘,而资金的补充主要来源于银行。国有银行因信贷能力强、各地网点多、服务方便等诸多优势成为主要贷款对象。另一端的消费者因购房能力有限,也从银行贷款。银行成为市场活动主体的共同债权人,加重了风险权重。
而经济风向的转变,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楼市库存过大、泡沫化趋势明显,开发商的破产、退出,经济的下滑,购房者资金不足,无力还贷等问题出现,凸显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严峻性。房贷成为各个国有银行贷款业务的主体,在整个信贷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住房贷款业务资金的回笼难问题成为信贷业务的一大隐患。一旦楼市崩盘,银行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将产生大量坏账,不仅将影响到国有银行的正常运行,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造成国家的损失。
1.2.3 政府政策
为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推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决策。 譬如利率的调整会影响人们将手中剩余的货币进行投资还是继续持有,人们会衡量偿还贷款的机会成本,以此决定偿还贷款金额的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到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资产状况。
1.2.4 外部监管不到位
监管国有银行运营的相关部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或者没有了解风险监管的专业人才来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来监督和指导银行信贷业务的处理。相关部门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来负责信贷业务的跟进和风险的衡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外部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不足,国有银行自觉意识不够,信贷资金难以保证按时收回。
1.2.5 法律体系不健全
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立法体系相对落后,规范金融行业信贷业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国有银行在运行过程中的打擦边球、踩红线等行为难以界定,存在监管漏洞,客户信用的评估、信贷业务的审批、放款额度的限定等没有确定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导致了信贷业务的不合理性,增加了信贷风险。
2 如何规避风险
2.1 严格规范信贷业务审批
根据市场需求,严格规范信贷业务审批程序。一方面建立全国性的客户信用等级制度,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共享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信用等级评估,对信用等级低的用户采取限制业务等措施,督促其改正。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把控资金的外放,减少不良贷款的形成,不允许不合规的操作行为存在。 2.2 增强国有银行内部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加强国有银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促进员工内部展开业务学习,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掌握信贷风险监管的核心要素,做到事前防范,及时预警,提前撤资,最大限度的保障银行的资金安全,减少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保障银行的正常运行。
2.3 加快信贷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定
国有银行信贷资產风险的监管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加快我国立法步伐,积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业务监管体系,防范和管控风险的发生,在相关监管部门执法时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信贷不仅具有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还具有网络操作风险、安全风险等。因此,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信贷模式的变化,更要建立起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督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不法分子严厉打击其违法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
2.4 国有商业银行创新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作为国有银行,其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能力大,在业务实践中积极创新,起模范带头作用,创新信贷资产风险监管机制。利用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共享,通过云计算等及时跟踪、分析数据信息,更好的预测和防范风险,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信贷方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多部门合作和尝试,对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从技术层面加以保障。
3 结论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影响深远,做好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管控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做好信贷业务前的资格审查、信用评估,放贷业务的实时监管及应对,优化信贷资产,减少不良信贷,提升信贷质量,维护客户和银行的共同利益是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重要步骤。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指向标,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因此,做好风险防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战略思考[J]. 金融论坛,2014,07:21-26.
[2]吴玮. 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苏阳.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4]李松青.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关键词:信贷;风险;金融业监管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的主要收入之一,客户群体有个人也有企事业单位,信贷风险也因此普遍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善,及楼市、车市等的兴盛,人们更多地以按揭方式提前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银行贷款业务激增,贷款数量的增加导致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增加。尤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能力更强,众多网点分布,客户众多,承接的信贷业务数量之大、信贷风险之大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
1 风险因子
1.1 内部风险
银行业内部的自身经营引发的风险,即操作风险、经营风险。银行业的运营也准求高额利润,尤其市场中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扩大,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减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互联网金融業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系统、P2P网络借贷等新型支付、借贷方式的出现更是抢占了信贷市场,传统银行也面临巨大挑战。不同于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更缺乏“接地气”的经营方式,以往的优越感束缚了国有银行的改革和创新,经营产品相对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
1.1.1 操作风险
国有银行在经营业务过程中,为争夺客源,保障其盈利能力,往往打破底线,放松对风险的监控,降低准入门槛,盲目追求信贷量的增加,其过度逐利的行为埋下了风险的因子。甚至某些工作人员忽视银行管理机制及信用风险,违背规范制度,为了自身利益而铤而走险,违规操作,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致使国家资产受损。
1.1.2 经营风险
国有银行中负责信贷业务、风险监管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因自身专业能力有限,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或者风险预测、管控信息缺失导致信贷资产风险监督体系不完善,相关人员知识业务能力的欠缺,对信贷业务的监督和评估缺乏专业性和准确性,造成风险防范偏差,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而加重不良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外部风险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外部风险有客户信用意识、经济环境变化、政府政策、外部监管不到位、法律体系不健全等。
1.2.1 客户信用意识不足
客户在资金紧张时通过国有银行贷款补充资金流。为取得信贷资格或增加信贷额度,在国有银行工作人员审查信用状况时,对自身所处状况有所隐瞒,不实或失实的客户信贷风险分析会对贷款业务造成误导,影响了信用分析评级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这为以后客户偿还贷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客户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及时偿还或不能足额偿还还款额度,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数量上升,负债率增高,甚至会产生坏账,国有资产流失。客户虽未能及时偿还借款,但国有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借款收回后续业务的开展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企业借款的延迟偿还或产生坏账均会影响国有资金的回笼,进而影响到其他业务的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到国有银行的稳定持续经营的能力。因此,增强客户信用意识是第一要位的。
1.2.2 经济环境变化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也极大的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连续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提升。楼市的猛烈发展,开发商为获得更多利益,不断投资开发新地盘,而资金的补充主要来源于银行。国有银行因信贷能力强、各地网点多、服务方便等诸多优势成为主要贷款对象。另一端的消费者因购房能力有限,也从银行贷款。银行成为市场活动主体的共同债权人,加重了风险权重。
而经济风向的转变,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楼市库存过大、泡沫化趋势明显,开发商的破产、退出,经济的下滑,购房者资金不足,无力还贷等问题出现,凸显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严峻性。房贷成为各个国有银行贷款业务的主体,在整个信贷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住房贷款业务资金的回笼难问题成为信贷业务的一大隐患。一旦楼市崩盘,银行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将产生大量坏账,不仅将影响到国有银行的正常运行,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造成国家的损失。
1.2.3 政府政策
为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推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决策。 譬如利率的调整会影响人们将手中剩余的货币进行投资还是继续持有,人们会衡量偿还贷款的机会成本,以此决定偿还贷款金额的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到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资产状况。
1.2.4 外部监管不到位
监管国有银行运营的相关部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或者没有了解风险监管的专业人才来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来监督和指导银行信贷业务的处理。相关部门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来负责信贷业务的跟进和风险的衡量。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外部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不足,国有银行自觉意识不够,信贷资金难以保证按时收回。
1.2.5 法律体系不健全
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立法体系相对落后,规范金融行业信贷业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国有银行在运行过程中的打擦边球、踩红线等行为难以界定,存在监管漏洞,客户信用的评估、信贷业务的审批、放款额度的限定等没有确定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导致了信贷业务的不合理性,增加了信贷风险。
2 如何规避风险
2.1 严格规范信贷业务审批
根据市场需求,严格规范信贷业务审批程序。一方面建立全国性的客户信用等级制度,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共享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信用等级评估,对信用等级低的用户采取限制业务等措施,督促其改正。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把控资金的外放,减少不良贷款的形成,不允许不合规的操作行为存在。 2.2 增强国有银行内部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加强国有银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促进员工内部展开业务学习,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掌握信贷风险监管的核心要素,做到事前防范,及时预警,提前撤资,最大限度的保障银行的资金安全,减少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保障银行的正常运行。
2.3 加快信贷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定
国有银行信贷资產风险的监管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加快我国立法步伐,积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业务监管体系,防范和管控风险的发生,在相关监管部门执法时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信贷不仅具有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还具有网络操作风险、安全风险等。因此,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信贷模式的变化,更要建立起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督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不法分子严厉打击其违法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
2.4 国有商业银行创新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作为国有银行,其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能力大,在业务实践中积极创新,起模范带头作用,创新信贷资产风险监管机制。利用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共享,通过云计算等及时跟踪、分析数据信息,更好的预测和防范风险,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信贷方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多部门合作和尝试,对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从技术层面加以保障。
3 结论
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影响深远,做好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管控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做好信贷业务前的资格审查、信用评估,放贷业务的实时监管及应对,优化信贷资产,减少不良信贷,提升信贷质量,维护客户和银行的共同利益是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重要步骤。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指向标,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因此,做好风险防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战略思考[J]. 金融论坛,2014,07:21-26.
[2]吴玮. 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苏阳.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4]李松青.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