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该文首先分析建筑素描基础教学的现状,然后根据建筑素描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当前教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从课堂到课外的一系列教学探索与改革方法,以期为高校建筑素描基础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参考.
【机 构】
: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分析建筑素描基础教学的现状,然后根据建筑素描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当前教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从课堂到课外的一系列教学探索与改革方法,以期为高校建筑素描基础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济南因趵突泉而闻名中外,趵突泉公园在趵突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极具美感.该文以趵突泉公园的水景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社会、艺术的角度解读园林美;从人的感官出发,结合视觉、听觉等分析公园给人的感官美;从水景个体与植物、景石、建筑的融合出发,阐述不同元素的组合美.
在我国,美术学专业是师范类高校中比较特殊和重要的专业,也是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基础是美术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推动雕塑教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该文从美术学专业的基本定位切入,阐述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探究师范类高校雕塑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雕塑基础教学转型新思路,包括加强雕塑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融入传统文化、基础与创作并行、利用地域文化优势.结合学校、学生、专业三者的特点,完善课程设置和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雕塑基础课程的作用.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设计实践能力具有指导作用,但因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庞杂性、知识覆盖的广泛性、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现阶段艺术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实践,该文作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案.
该文基于丽水市传统村落的分布与分类情况,选取31个山地传统村落,从村落年代与风貌格局、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资源三方面调研村落景观,总结丽水山地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的表现维度,构建了具有地域代表性和山地景观特色的价值评价体系;同时以西溪村、岩下村、独山村、月山村、西一村五个村的空间设计为例,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各个村落的突出价值与不足,从文化层面与景观设计层面着手进行差异化的村落景观空间设计,以期为同类型的山地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与景观空间设计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该文把目光聚焦在当代高等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创作教学研究领域,通过分析美术学(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现状、教学实施问题等方面,探索美术学(师范)专业当前专业创作课程设置的优缺点和后续改进的具体方法;同时,对于美术学(师范)专业的专业创作课程评价体系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期为当下美术学(师范)专业创作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在教师资格证国家考试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面临多重困境.建设适应高职院校艺术类师范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切实可行性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其核心在于以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范畴为导向,以课程单元模块化设计为理念,修订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进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美术教育专业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效融合,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
该文首先介绍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理念兴起的社会背景,其次分析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行业的跨界融合现象,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教改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培养具有跨界能力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扬州与运河同生共长,运河文化深深滋养着扬州.扬州的城市发展、园林兴衰与运河有紧密联系.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扬州传统园林成为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文通过分析运河文化对扬州传统园林的影响和作用,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提出围绕运河文化主导的扬州传统园林活态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徽派建筑逐渐成为中国特色显著的建筑类型之一,马头墙、门楼、天井等建筑结构无一不体现其建筑风格特点.徽派建筑质朴的色彩搭配、精湛的结构设计和科学的建筑布局给人稳重、和谐、内敛之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古代徽派建筑较少出现在现代设计中,从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逐渐转变成一种艺术符号,并被应用于现代各领域的设计.该文总结徽派建筑的设计风格和特点,从其衍生的艺术符号入手研究徽派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的未来与发展.
近年来,相关行业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实操要求更加严格.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新换代.该文从学校和企业需求两个角度剖析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学生在设计美感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忽视了时代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的弊端.探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重视学校的教,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学,以此辅助校企的人才联合培养,促进校企合作教学体制的加快转型,完善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机制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进而培养新时代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