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
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据调查表面,小学阶段,有将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当成为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那么,当前小学生有来自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呢?
一、来自社会的心理问题
由于小学生辨别能力差,近年来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趁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台球厅等是诱发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二、来自家庭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违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三、来自学校教育的心理问题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术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罚做200遍作业,罚读50遍书等等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另外,由于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产生心理恐慌,导致信心不足;另外,由于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身心特点,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甚至被教师所嫌弃,从而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的种种现象就造成了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优化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就要大力提倡树新风讲正气;要努力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要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自觉远离游戏厅、录像厅等不宜進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同时,要努力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少年儿童,满足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积极营造适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烦恼。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贴心人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解决。教师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五、多走访,与家长沟通,共同担起育人的责任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有些学生与家里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找出原因,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沟通的方法。比如主动向家长如实地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大部分学生说,这样做,他们的父母比以前对他关心些了,对他的学习也重视些了。教师每次家访,应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不向家长告状,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融洽师生关系,这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六、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有点小矛盾的学生更应关心和帮助。
七、要全面提高少年儿童自身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極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江泽民同志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指出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立足学生实际,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心理,使其成为“四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学生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进步的标志,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因此,只要我们人人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落到实处,那么教育这朵花就会越开越美。
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据调查表面,小学阶段,有将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当成为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那么,当前小学生有来自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呢?
一、来自社会的心理问题
由于小学生辨别能力差,近年来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趁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台球厅等是诱发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二、来自家庭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违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三、来自学校教育的心理问题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术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罚做200遍作业,罚读50遍书等等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另外,由于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产生心理恐慌,导致信心不足;另外,由于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身心特点,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甚至被教师所嫌弃,从而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的种种现象就造成了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优化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就要大力提倡树新风讲正气;要努力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要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自觉远离游戏厅、录像厅等不宜進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同时,要努力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少年儿童,满足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积极营造适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烦恼。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贴心人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解决。教师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五、多走访,与家长沟通,共同担起育人的责任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有些学生与家里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找出原因,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沟通的方法。比如主动向家长如实地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大部分学生说,这样做,他们的父母比以前对他关心些了,对他的学习也重视些了。教师每次家访,应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不向家长告状,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融洽师生关系,这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六、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有点小矛盾的学生更应关心和帮助。
七、要全面提高少年儿童自身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極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江泽民同志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指出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立足学生实际,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心理,使其成为“四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学生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进步的标志,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因此,只要我们人人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落到实处,那么教育这朵花就会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