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探析

来源 :学习与科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278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牛郎织女”传说早在先秦时期便产生了,在中国不同时期都有流传,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农业文明时期人民对自然的崇拜,还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制度的体现,同时饱含了人民自由、平等的婚姻观念和美好的理想。因此探究这一传说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有利于现当代人更好的考证古代社会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自然崇拜;牛郎织女;男耕女织;婚姻观念;人民理想
  牛郎织女传说背后阐述了古代人民农耕信仰的崇拜,是对当时的经济制度和婚姻观念的反映。“牛郎织女”传说在古代的不同时期被传诵着,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涉及这类爱情主题,之后更是演化为了传统节日—七夕节,因此探讨“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还具有文学价值。此外,中国古代中的桑蚕神话是别的民族所不具有的,据此我们对古代的文明形态的阐释更有说服力。
  一、“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自然崇拜
  神话传说是真实记录原始人民日常经验的,是人们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形成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间传说,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当时他们以星神的身份活跃于大众视眼中。汉代时,更多的表现为勤劳、悲愁、忠诚、盼聚。如汉代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以及《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分化期,这个传说被政治化,仙化,并以穿针、娱乐的七夕活动被人们所关注。如魏曹丕的《燕歌行》、齐梁时期王僧儒《为人伤近而不见诗》。唐代时期还衍生出牛郎织女的笑话,宋代理学思想克制着人们的欲望,因此人们在“牛郎织女”传说中注入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在此形成了鄙薄村妇野夫的口头流传,直到欧阳修《鹊仙桥》才成就了牛郎织女故事的特殊领域。元代的种生风俗是七夕种巧芽的变异,七夕节衍生出来剪纸、年画、木刻等多种风俗。明清时期,文人和女性作者多创作关于七夕节的作品,主要是表现男耕女织和勤劳坚贞的话题,如孙扩图《七夕吟》。“牛郎织女”传说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农业文明时期,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有很大的约束,因此,自然便成为了原始人民的崇拜对象。
  (一)星象崇拜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人们就把牛郎与织女写为星星了。东汉《风俗通》中,牛郎与织女被人格化:“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当然牵牛星和织女星只是人们崇拜的诸多星星中的两个,其他的星星也经常被崇拜。上古时期,人们把天上的每颗星星都想象为一位神仙,它们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与人们的自身生活息息相关。而有现代天文学家認为牛郎属于天鹰座,织女属于天琴座,牛郎星总共有三颗,分别为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而人们常说的牛郎星是指河鼓二,如《尔雅》中的牛郎即是河鼓二。而河鼓一和河鼓三常常被人们看作是牛郎的两个孩子。位于牛郎星东南方的六颗牛宿星,被认为是牛郎牵的牛。当然,织女星也有三颗,分别为:织女一、织女二、织女三。三颗星星共同构成了三角形,与织女所用的梭子相似。位于织女星东南方的四角形则像是织女的织机。在原始思维中,万物皆是有灵的,星辰也是,先民认为自然界和人界一样,人有性别之分,星星也是,表现为“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传说中它们还生有一对儿女。
  (二)桑植崇拜
  蒙昧阶段的人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和把控世界,在先民心中,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个有生命的世界,哪怕只是花草树木,均是和人类一样有独特的灵魂。因为对世界充满了诸多的未解,生存于世界中的万物都会被人们敬畏,因此与人类直接接触的自然就被当作某种神秘的力量而信仰,也就是原始人民的自然崇拜观念。“牛郎织女”传说能在中国不同时期流传,是因为在农耕社会中植物崇拜仍然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民族的社会意识与社会生活中。
  先秦时期便开始流传有“不死之树”的各种传说。《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开明山北有不死之树,食之常寿。”《山海经·海外南经》:“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淮南子·地形篇》:“不死树在其昆仑西。”这些书籍中均记载了不死之树,是古代人民把树作为不死体来崇拜。与此同时不少典籍中还将若木、不死之树与昆仑山相联系,将扶桑、生命之树与太阳相联系,前者均处于西级,后者均处于东极。《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在原始思维中,生命之树是可以使人常寿不死的,于是它被人类看作是生命的掌控者,被尊崇为太阳之树。而树木与太阳间的花、华一样,都有放射光芒的意思,因此生命之树还主宰了万物的生存繁衍。《淮南子·时泽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冬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木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中的树神与太阳神合二为一,被称作句芒,是一个合体神,而植物与太阳融合实际上是自然与图腾崇拜的融合。这是上古时期人们对树的崇拜,仅仅作为对植物本身的崇拜,还未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
  农耕文明时期,生命之树不仅孕育着土地谷物,还孕育了人类。《博物志》:“桑则天下之甲第,故封桑以为社。”树被当作是主宰农业的农神,不同地区将当地最盛产的树来代表农神,当地的桑被封为社,也就是社树。《吕氏春秋·顺氏》:“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桑林是神话中有生殖象征的生命之树,商汤都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来求雨,可见当时有着很强的桑植崇拜观念。“牛郎织女”传说中提到牛郎织女再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而织女所从事的纺织业便是对蚕丝的纺织,可见当时桑树在当地是盛产树,土地上生长的桑树便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谋生东西。因此桑树在农业文明时期扮演重要角色,不仅被人们当做是社树而崇拜的对象,更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中纺织业的资料。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传说广泛流传追其根源是因为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一方面是星象崇拜,是将牛郎星与织女星与人类生存活动联系起来;一方面是桑植崇拜,主管着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而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耕社会,这样的自然崇拜自然会被历代所信仰,传说中的这些特殊的文化信仰是其文化内涵的表现,而这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被不同时代流传的原因。
  二、传说原型背后的经济制度
  根据上文提到的原始人民的自然崇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牛郎织女”传说中的部分人物还有他们特定的文化原型,而文化原型又与当时社会经济制度息息相关。
  对于人类或至少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象征被称为原型,而人類感觉和联系的共同性构成了原型意义的相对普遍适应性,它的再现是按人类祖先的某种方式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探讨“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原型不仅是对原型原始性的追寻,还是对与其相通的原始性质的探究。很明显,“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制度左右着人们的生产,是农业社会时期蚕桑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影射。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当时农具与农作物均不发达。在经历过狩猎和采集的经济阶段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时代,此时耕与织成为了农耕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商周时期产生了青铜,耜耕和石器锄耕被广泛地应用于农耕中,西周时农作物多已具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这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礼·曲礼》记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羊。”《周礼·地官牧人》记载:“凡祭祀共其牺牛,以授充人系之。”其中均把牛视为牺牲物,广泛用于农耕仪式的祭祀中,可见其身上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追其原因会发现牵牛在古代的农耕礼仪中被当作谷物神来祭祀大地,是先民用来祈求丰收的。《诗经·小雅·大东》中用把牵牛织女比喻为周王朝,来讽刺周王朝对诸侯国的侵略与沉重剥削,而之所以用牵牛比喻周王朝是因为周人始祖叔均发明了牛耕,织女在手法上及于牵牛。“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老牛似乎知晓天意,不仅告诉了牛郎织女要下凡洗澡的消息,还牺牲自己的生命带着牛郎和他的儿女升天追赶织女。这是将牛神化,让它在农耕时代充满神秘感。牛郎耕作于农田中,以种田为生,他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男性身份与职责的体现。
  “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的织女会纺织。在农桑社会中,妇女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采桑养蚕。《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爱求柔桑。”,、《后汉书》曰:“织女,天之真女。”《晋书》曰;“织女三星在天记东端,织女,天女也。”联系前文中桑树的生殖、不死信仰,很容易发现掌管神树的自然与人纺织治丝有密切关联。“牛郎织女”传说中写到织女与牛郎结婚后牛郎耕地织女织布,共同进行着劳作,不久后织女被王母惩罚织云,都体现了织女从事男耕女织的自然结构中“女织”的角色。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传说是古人农耕信仰与蚕桑信仰的统一,是农耕文明时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的真实写照。这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产生与流传的深厚文化土壤,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农耕文化。牛郎与织女,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组建,也是当时的社会分工的体现。农耕文明中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制度正是牛郎织女传说深厚的文化内涵之一。
  三、理想的爱情婚姻观
  爱情婚姻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生存方式。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爱情婚姻紧紧的被封建礼制和社会家族利益所捆绑,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束缚的弊端,因此不少民间文学中反映除了人民理想的爱情婚姻观念。“牛郎织女”传说就表达了人民理想中的爱情婚姻观。
  (一)古代的婚姻观念
  先秦时期男女恋爱相对自由,夫妇有义,夫妇如敬,各行其道。汉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纲五常是最基本的礼仪规则,规定夫对妻的绝对统治,妻对夫是绝对的服从。此时便表现出男女在人格、权利和两性生活上的不平等。古代,存在有一夫一妻多妾制,其中规定:“天子诸侯可一娶九女,卿大夫娶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人四十以上无子许娶一妾。”在妻妾关系上则是贵妻贱妾。《礼内则》:“妾事夫人如事舅姑,尊嫡绝妒嫉之原。”儒礼中规定不许废嫡立庶,庶子也可立,则母以子为贵。在古代的婚姻法中,也有着很多的对女性的不平等规定,表面上是让女性做个“合格”的妻子,实际上是对女性的压榨以及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大载·礼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大清律例》:“无子、不事舅姑、淫僻、嫉妒、恶疾、多言、盗窃,即可休妻。”女性的社会价值也被贬抑为男主外,女主内,角色分工也是“在中馈”“务蚕织”。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爱情与婚姻不仅仅是当事者的个人幸福,还关乎社会与家族整体利益,因此当事人必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门当户对的礼制约束,因此古代社会中极少有个人的爱情婚姻取向。
  (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理想
  “牛郎织女”传说是追求爱情自由的体现,是人们对封建制度中家庭包办婚姻反抗的表现。而人们之所以给予它美好的结局,是因为人们已经拥有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美好理想。
  “牛郎织女”传说中牛郎是一个贫苦的农民,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二者在身份、样貌上都有很大的悬殊,是一对典型的门不当、户不对的恋人。但是民间故事中有意安排了他们二人的见面,并且使他们互相心生爱慕,并私定婚姻,生了一对儿女。这是人们认为恋爱本该自由,即使并没有门当户,也应该不丢失爱情的纯美。但是在封建礼教中这样的爱情是有违常理的,大逆不道的,所以王母才会拆散他们,“立遣天神往逮神女”,无视二人的真心相爱,也不在乎织女的心情,这样强制的行为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体现。但是织女和牛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爱情,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升天与织女私会,再续情思。这是人们爱情观中崇尚自由的美好理想。
  古代封建王朝,女性地位极低,出嫁前要被父母统治,出嫁后又要受丈夫与公婆的压迫。人民看到了这种不公,便开始反抗。“牛郎织女”传说记载牛郎求爱成功后,与织女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而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其实是男女经济平等的写照,既然妻子与丈夫都是家庭的经济支撑体,为何出现谁尊谁卑的不公平呢。所以,广大人民群众传诵“牛郎织女”传说,是在宣扬婚后家庭地位平等的观念。这是人们婚姻观中平等的美好理想。
  人们创造“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恋爱情节是为了反映广大人民的理想爱情婚姻取向。劳动人民赋予了牛郎织女美好的爱情与美好的结局,并将这个爱情故事广泛传播,是要展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爱情自由的美好理想与追求平等的美好理想,这也是人们理想的爱情婚姻观。而追求自由与平等是千古年来人们的共同理想,“牛郎织女”传说将这一深厚的理想表达出来,亦是其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
  四、结语
  “牛郎织女”传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版本的流传,但他们并没有脱离母题,追其文化内涵,会发现这个传说是原始时期人们对自然中的星象、桑植、时间的崇拜,而其中桑文化形态是农耕信仰下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其中还饱含了人们理想的自由与平等的爱情婚姻观。
  参考文献:
  [1]沈华 中国神话故事(M) 李国庆 黄山书社 2013年5月
  [2]胡言 中国神话故事(M)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
  [3]叶殊宪 神话原型-批评(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2011
  [4]张强 桑文华原论(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吴素萍 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EB/OL]  http://www.docin.com 2016年3月15日
  [6]勒之林 生命之树(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月第一版
  [7]赵逵夫 论牛女传说在古代诗歌中的反映(J)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9年3月.
  [8]李露露 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一月第一版134-135
  [9]何跃青 中国节俗文化(M) 外文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一版
  [10]杨婉玲 牛郎织女神话与汉代婚姻(J)文化艺术研究 2013年第31期
其他文献
做好国有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要想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制定和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把握好绩效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一、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在对国企宣传思想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和检查时,应把握原则。原则应包括政治导向是否正确、是否求真务实、量化是否合理等。  第一应把握政治导向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条件,但是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然而,我国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对个人信息的使用也缺少有效的监督,救济方面也急需改进。  关键词: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信息安全  一、个人信息保护概述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  我国法律关于何为个人信息,实际上未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学术界关于个人信息的概念有多种讨论,比
期刊
摘要:基于民法上的公平以及诚信原则,当某个企业破产被受理以后,为防止其承受多重诉讼所带来的压力以及更好更高效更公平地兑现对所有债权人的债务偿还与对债务人的索债,我国建立了企业破产的和解、重整、清算三个程序。在此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寻找一个独立的组织或者个人来避免破产程序成为“纸上谈兵”或空虚的摆设,主持和保障其有效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破产管理人制度代替了破产清算组制度应运而生。  关键词:破产管
期刊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以及重难点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期刊
摘要:何多苓,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大师,"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当今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就是一个拥有如此多的标签的大师级人物,自己感叹说,活了一辈子,仍然觉得画不够。他自《春风已经苏醒》这一备受瞩目的作品问世后,就不断的创作出新的作品,作品的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样的风格都透露出他鲜明的特征,那种哀伤的诗意感。何多苓画作中的神秘幽思与他喜欢现代诗歌不无关系。波德莱尔、兰波、叶芝、艾略特
期刊
校园足球是近年来我国振兴足球运动的一项基本措施,在不断下滑的足球运动水平之下,群众对于我国的足球发展越来越不满,为此必须重视校园足球运动,扭转我国当下的局势,从青少年抓起,为此本文以昆明市呈贡区中学足球运动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同时,中学足球运动是连接儿童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桥梁,利于足球运动的不断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利用足球运动培养他们的
期刊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使公共图书馆在实践中重新梳理、审视自身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和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关键词:大数据;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  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展能够及时满足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从而迫使自身对参考咨询服务的规律重新分
期刊
摘要:通过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政工作者发展作用的认识,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探寻红色文化资源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者发展的有效路径,将有利于全面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工作;高校思政工作者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精神成果,也是时代变革凝练的文化精神形态,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前,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文化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文献信息在组织、获取方式上都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及网络化特征,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信息中介地位正面临挑战。在巨变的信息环境中,只有重塑图书馆,才能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彰显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重塑图书馆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及服务方式。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馆;挑战;对策  1、引言  图书馆是收藏并提供知识和思想成果的地方,而高校图书馆又是高校的有
期刊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运用讲学案于初中英语教学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设计的讲学案模式,对初中英语教学讲学案进行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讲学案;运用模式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