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文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我们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首先给出了人文素养的内涵,接着讨论了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在第三部分说明了人文素养在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给出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养 养成途径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这个词在我国出现的很早,在《易经·贲卦》中就有这样的语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的人文概念最早来自于拉丁文 Humanitas,从词意就可以知道这个词的核心是人的抗神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进,我们对“人文”又增加了新的理解,例如知识修养、道德等。综观古今中外,人文一词总有一个“孪生姐妹”,其词义也随着社会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我们常用的工具书《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两个里面对于人文给出了详细的限定,“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通常来说就是人们通过不断的系统性联系或者时间所掌握的技巧和获得的经验。与“素质”不一样的是它的着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定义是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有理想、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交活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详细的可以分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
2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人文素养”主要指每一个高校学生,通过不断的系统学习,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气质、修养和人格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特征。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学生无意承担着我国未来发展的重担,是我国未来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他们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无遗是重要的,也是影响深远的。所以,使我们的大学生具备高的文化素养其影响非常的巨大。
3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成因
3.1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 我国近代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在《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一书中对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精辟的总结,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五精五荒”。具体来说是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以及高等教育存在的“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在这其中,大学教育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成为一切问题的实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也成了必须正视的话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首先是因为文理科的设置,导致大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且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不了解。其次是在日常交往中的能力比较欠缺,比如说动手能力、沟通交流技巧、文字表达能力等。再次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责任感不强,比较偏激,喜欢随大流,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3.2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成因 第一,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而修养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看来,不能直接和财富相关联的,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个人素养提高方面花费的时间非常少。第二,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当下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学科社会的需求力度大,就把教学资源向那个方向倾斜。同时,授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没有精彩的设置,呆板,照本宣科。同时老师们重知识传授,在平时的考试也很少设计实践能力的考察,或者对实践能力的考察敷衍了事,人文课程缺少人文色彩的现象较为普遍。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第三,从家庭层面看,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一部分家长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且在教育方面有着很多功利化的色彩。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导致我国相当一部分家长,无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味的 “唯分数论”、 “唯结果论”,其他概不关心。
4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途径
4.1 政策层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起到引领作用,在思想意识上做到对人文学科的正确认识,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引导、特别是在就业方面予以倾斜,扭转人文学科当前的弱势地位。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好充分的调研,对于核心课程,辅助课程的设置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可实施强,确保建立完善人文公共课的课程体系。
4.2 技术层面 最直接的手段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提升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设置相关的人文方面的课程。以选修课加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文学、史学等方面进行学习,持续的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并且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以及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4.3 文化层面 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对大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重视人文素养氛围的形成,让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
[2]许国彬.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徐献红.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浅析[J].世纪桥,2009(17).
作者简介:付地娟(1980-),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素养 养成途径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这个词在我国出现的很早,在《易经·贲卦》中就有这样的语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的人文概念最早来自于拉丁文 Humanitas,从词意就可以知道这个词的核心是人的抗神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进,我们对“人文”又增加了新的理解,例如知识修养、道德等。综观古今中外,人文一词总有一个“孪生姐妹”,其词义也随着社会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我们常用的工具书《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两个里面对于人文给出了详细的限定,“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通常来说就是人们通过不断的系统性联系或者时间所掌握的技巧和获得的经验。与“素质”不一样的是它的着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定义是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有理想、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交活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详细的可以分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
2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人文素养”主要指每一个高校学生,通过不断的系统学习,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气质、修养和人格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特征。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学生无意承担着我国未来发展的重担,是我国未来不断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他们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无遗是重要的,也是影响深远的。所以,使我们的大学生具备高的文化素养其影响非常的巨大。
3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成因
3.1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 我国近代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在《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一书中对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精辟的总结,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五精五荒”。具体来说是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以及高等教育存在的“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在这其中,大学教育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成为一切问题的实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也成了必须正视的话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首先是因为文理科的设置,导致大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且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不了解。其次是在日常交往中的能力比较欠缺,比如说动手能力、沟通交流技巧、文字表达能力等。再次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责任感不强,比较偏激,喜欢随大流,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3.2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成因 第一,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而修养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看来,不能直接和财富相关联的,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个人素养提高方面花费的时间非常少。第二,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当下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学科社会的需求力度大,就把教学资源向那个方向倾斜。同时,授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没有精彩的设置,呆板,照本宣科。同时老师们重知识传授,在平时的考试也很少设计实践能力的考察,或者对实践能力的考察敷衍了事,人文课程缺少人文色彩的现象较为普遍。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第三,从家庭层面看,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一部分家长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且在教育方面有着很多功利化的色彩。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导致我国相当一部分家长,无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味的 “唯分数论”、 “唯结果论”,其他概不关心。
4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途径
4.1 政策层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起到引领作用,在思想意识上做到对人文学科的正确认识,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引导、特别是在就业方面予以倾斜,扭转人文学科当前的弱势地位。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好充分的调研,对于核心课程,辅助课程的设置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可实施强,确保建立完善人文公共课的课程体系。
4.2 技术层面 最直接的手段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提升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设置相关的人文方面的课程。以选修课加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文学、史学等方面进行学习,持续的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并且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以及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4.3 文化层面 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对大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重视人文素养氛围的形成,让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
[2]许国彬.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徐献红.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浅析[J].世纪桥,2009(17).
作者简介:付地娟(1980-),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