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体验感受,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一、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数学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教学定然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
1. 直观演示
直观演示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例如在引入数轴的概念时,如果让学生仅仅明确甚至强调“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一定不易接受.若拿根杆称或温度计展示给学生看,揭示杆称上的星点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的点表示温度……杆称、温度计都具有三要案:(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的方向.这些事例、模型、实物都启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 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又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2. 形象比喻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可以“不择手段”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通过妙用比喻,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呈乏味为有趣.如为了讲清直线和平面的无限延伸性,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比喻成“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来佛的手掌”. 为了使学生弄清“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可以把一个数学式如bc、b2、c等形象比喻为“苹果”“梨”“西瓜”,从而把“2bc+3bc”这样的代数问题转变为生活问题,轻而易举地获得法则的真谛. 实践证明,教师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导入,比喻得好,就能吸引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类比引申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从已有生活知识的认知结构出发,对数学知识类比的学习,是完成对数学学习的有效思维策略.如在多边形的教学中,以三角形为基础,类比皆可建立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内角和等概念.通过与熟悉概念的类比,能更好地认识、了解新概念的本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让数学课堂洋溢生命活力
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设置富有情趣的必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教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知识的源泉.
1. 自主探究
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本人先提供给学生几个倍数不等的放大镜,让学生在课本上随便选一幅图,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让他们相互讨论观察的结果,如“线段怎样变?整体图形怎样变?图形面积是原来的多少倍?周长呢?三角形会不会变四边形?图形中哪些元素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在“发现”探究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动手操作
有趣的操作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享受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如“三角形的边”一课中,教材首先提供了一个问题情境:小虫走哪条路近(路线为一个三角形)?由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吗?如果三角形中有两边的长度和比第三条边小,会出现什么情况?接着本人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反思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有的能摆成三角形呢?通过小组讨论猜想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然后,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验证了只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也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责任编辑罗峰
一、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数学源于生活,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教学定然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
1. 直观演示
直观演示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例如在引入数轴的概念时,如果让学生仅仅明确甚至强调“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一定不易接受.若拿根杆称或温度计展示给学生看,揭示杆称上的星点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的点表示温度……杆称、温度计都具有三要案:(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的方向.这些事例、模型、实物都启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 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又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2. 形象比喻
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可以“不择手段”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通过妙用比喻,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呈乏味为有趣.如为了讲清直线和平面的无限延伸性,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比喻成“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来佛的手掌”. 为了使学生弄清“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可以把一个数学式如bc、b2、c等形象比喻为“苹果”“梨”“西瓜”,从而把“2bc+3bc”这样的代数问题转变为生活问题,轻而易举地获得法则的真谛. 实践证明,教师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导入,比喻得好,就能吸引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类比引申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从已有生活知识的认知结构出发,对数学知识类比的学习,是完成对数学学习的有效思维策略.如在多边形的教学中,以三角形为基础,类比皆可建立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内角和等概念.通过与熟悉概念的类比,能更好地认识、了解新概念的本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让数学课堂洋溢生命活力
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设置富有情趣的必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教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知识的源泉.
1. 自主探究
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本人先提供给学生几个倍数不等的放大镜,让学生在课本上随便选一幅图,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让他们相互讨论观察的结果,如“线段怎样变?整体图形怎样变?图形面积是原来的多少倍?周长呢?三角形会不会变四边形?图形中哪些元素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在“发现”探究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动手操作
有趣的操作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享受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如“三角形的边”一课中,教材首先提供了一个问题情境:小虫走哪条路近(路线为一个三角形)?由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吗?如果三角形中有两边的长度和比第三条边小,会出现什么情况?接着本人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反思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有的能摆成三角形呢?通过小组讨论猜想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然后,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验证了只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也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