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对36例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在手术后症状均有所改善,JOA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使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CSM)占颈椎病的5%一10%,是以椎问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含有椎体骨赘的隆起物,以此构成对脊髓或脊髓支配血管的主要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该病症状严重,且呈进行性加重,一旦延误诊治,常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因此,如诊断明确,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为分析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我院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到2013年6月,我科对36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治疗,本组男患24例,女患12例;年龄57~78岁,平均61.5岁。病程4~52个月,平均18.6个月。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为手部麻木、精细动作障碍29例,行走乏力33例,行走不稳28例,胸腰部束带感7例。29例下肢肌力2~4级,26例手握力2~3级。躯体感觉减退19例,排尿困难7例,尿潴留2例,肱二、三头肌反射亢进或活跃35例,双膝反射亢进32例,31例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其中Hoffmann征阳性30例,Babinski征阳性28例。
1.3 影像學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行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均提示有椎体后缘骨赘形成。
1.4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右侧横切口,并保证切口的方向与皮纹一致。经过钝性分离后,再从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气管、食管之间入路。向两侧牵引。待椎体前方和椎间盘充分暴露后,将椎体撑开,刮除骨赘。随后将后将自体骼骨块进行修整,并植入到减压的间隙,将撑开器拆除,再磨平椎体前缘骨赘。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选择合适长度的钛钢板进行内固定。C臂X线机透视确认无误,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采用颈托保护4~6周。术后第1天拔除引流管,即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活动,复查X线片满意后出院。
2 结果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安全。1例术后有短期吞咽不适,3周后恢复;1例术后声嘶,4周后恢复。本组未发生椎动脉及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肿、感染、钛板螺钉折断、植入物滑脱等并发症。36例均获11~52个月随访,平均24.6个月。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前方椎间盘退化突出,并有增生的骨赘压迫等。患者表现为上肢麻木和放射疼痛,上肢无力、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定等情况。如不能及时将压力解除,脊髓长期受到压迫会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等,产生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脊髓的压力,改善血液供应,进而促进脊髓的功能恢复,重建稳定的颈椎,并恢复颈椎间盘的高度和曲度[2]。我院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对患者治疗。可以构成三维空间的稳定,进而达到较好的固定强度,将减压、稳定、重建同时完成[3]。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颈椎的稳定,且有利于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骨融合更好,进而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此外,钛板能够收更大的张力,当患者颈部屈曲时,钛板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为在伸展时,钛板可以起到张力带的作用,这样患者的内在稳定性提高,融合更有效[4]。从本组患者治疗结果也可以看出,36例患者经过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在6~9月内达到骨性融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Tureyen K.Disc height loss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microdiscectomywiⅡl titanium intervertebral cage fusion.Acta Neurochir Wien,2003,145(7):565-570.
[2]胡有谷,党耕町,唐天驷,[脊柱外科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5.
[3]孙宇 颈椎病外科治疗中手术方式选择[C]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学习班论文集,2005:15-16.
[4]Lim TH,Kwon H,Jeon CH,et aL Effect of endplate condition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the graft—endplate interface in anterior cervical spine fusion.Spine。2001,26(8):951—956.
作者简介:赵宇:(1975~)男,辽宁葫芦岛人,学士,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唐华羽(196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关键词: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CSM)占颈椎病的5%一10%,是以椎问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含有椎体骨赘的隆起物,以此构成对脊髓或脊髓支配血管的主要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该病症状严重,且呈进行性加重,一旦延误诊治,常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因此,如诊断明确,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为分析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我院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到2013年6月,我科对36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治疗,本组男患24例,女患12例;年龄57~78岁,平均61.5岁。病程4~52个月,平均18.6个月。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为手部麻木、精细动作障碍29例,行走乏力33例,行走不稳28例,胸腰部束带感7例。29例下肢肌力2~4级,26例手握力2~3级。躯体感觉减退19例,排尿困难7例,尿潴留2例,肱二、三头肌反射亢进或活跃35例,双膝反射亢进32例,31例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其中Hoffmann征阳性30例,Babinski征阳性28例。
1.3 影像學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行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均提示有椎体后缘骨赘形成。
1.4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右侧横切口,并保证切口的方向与皮纹一致。经过钝性分离后,再从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气管、食管之间入路。向两侧牵引。待椎体前方和椎间盘充分暴露后,将椎体撑开,刮除骨赘。随后将后将自体骼骨块进行修整,并植入到减压的间隙,将撑开器拆除,再磨平椎体前缘骨赘。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选择合适长度的钛钢板进行内固定。C臂X线机透视确认无误,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采用颈托保护4~6周。术后第1天拔除引流管,即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活动,复查X线片满意后出院。
2 结果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安全。1例术后有短期吞咽不适,3周后恢复;1例术后声嘶,4周后恢复。本组未发生椎动脉及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肿、感染、钛板螺钉折断、植入物滑脱等并发症。36例均获11~52个月随访,平均24.6个月。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前方椎间盘退化突出,并有增生的骨赘压迫等。患者表现为上肢麻木和放射疼痛,上肢无力、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定等情况。如不能及时将压力解除,脊髓长期受到压迫会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等,产生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脊髓的压力,改善血液供应,进而促进脊髓的功能恢复,重建稳定的颈椎,并恢复颈椎间盘的高度和曲度[2]。我院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对患者治疗。可以构成三维空间的稳定,进而达到较好的固定强度,将减压、稳定、重建同时完成[3]。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颈椎的稳定,且有利于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骨融合更好,进而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此外,钛板能够收更大的张力,当患者颈部屈曲时,钛板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为在伸展时,钛板可以起到张力带的作用,这样患者的内在稳定性提高,融合更有效[4]。从本组患者治疗结果也可以看出,36例患者经过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在6~9月内达到骨性融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Tureyen K.Disc height loss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microdiscectomywiⅡl titanium intervertebral cage fusion.Acta Neurochir Wien,2003,145(7):565-570.
[2]胡有谷,党耕町,唐天驷,[脊柱外科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5.
[3]孙宇 颈椎病外科治疗中手术方式选择[C]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学习班论文集,2005:15-16.
[4]Lim TH,Kwon H,Jeon CH,et aL Effect of endplate condition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the graft—endplate interface in anterior cervical spine fusion.Spine。2001,26(8):951—956.
作者简介:赵宇:(1975~)男,辽宁葫芦岛人,学士,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唐华羽(196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