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资不足 消费难以撬动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03302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大力启动消费,而民间却谨慎消费。这种其中缘由是什么?本篇报告认为,根源在于公共投资不足。由于公共投资不足,百姓的切身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造成欲消费而根本无法大胆消费的局面。
  
  理性对待高储蓄,高度重视投资缺口
  
  高储蓄应是我国的宝贵资源,而非负面因素,要予以善待和善用。有关研究发现,储蓄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储蓄和经济增长间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储蓄率越高,GDP真实增长率越高;并且各国国内储蓄整体也呈现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东亚货币危机也跟储蓄问题紧密相关,危机的产生是过分依赖国外储蓄的结果,而不是投资过高的问题。事实上,国外储蓄仅能部分满足国内投资的需要,而只有国内储蓄才能为大部分投资融通资金,并支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亚洲经济增长机制可总结为出口/投资引导的“追赶”型增长,而保持高而稳定的储蓄率以支撑高投资使其与拉美国家具有明显的差别。拉丁美洲在90年代经济表现不佳,反倒是由于国内储蓄偏低而过分推行吸纳国外储蓄战略的结果。伴随着金融资本流动自由化,这种战略使拉美国家深受全球资本流动的影响,导致了巨额经常项目赤字、日益增加的外债和金融危机。这个结论间接地反映了国内低储蓄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是高储蓄、低消费国家。鉴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障等制度尚不健全等因素,消费倾向的陡然改变还不现实;并且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认为目前的高储蓄率是人口红利的具体变现,而人口结构不是在短期内能够予以改变的。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尽管刺激消费的措施较多,但总体上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我国数年内储蓄水平依然会居高难下。相对于日韩在工业化时期改变低储蓄的政策相比,高储蓄是我国工业化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善待和善用这种资源,而不能将其视为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
  此外,日韩工业化末期才出现长时期的投资缺口,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就出现长达十余年且有扩大趋势的投资缺口值得关注。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投资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即使到工业化中期,投资率在较长的时期内仍保持较高水平,在这个阶段投资缺口较小;在工业化基本完成后,投资率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才逐步出现时期较长、比率较高的投资缺口。而我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大致处于工业化中期,未来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进程将需要高投资的支持,从而会使中国的投资率长期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就目前的投资率与储蓄率的对比看,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就出现了长达十余年且有扩大趋势的投资缺口,一方面国内的储蓄未能物尽其用,以低廉的成本流到国外;另一方面我们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外资,这种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和增长
  
  从不断扩大的储蓄投资缺口看,从理论上说,消除或弥补储蓄投资缺口,一靠提高消费率、降低储蓄率,二靠进一步扩大净出口来弥补,三靠提高投资率。
  减少储蓄,增大消费固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但实践中中国的储蓄率短期内很难调整。扩大内需已经是我国政府多年来非常明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倾向,同时尤其强调鼓励消费,提高消费率。从长期看这是正确的导向,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尽管刺激消费的措施较多,但总体上效果并不明显。
  弥补储蓄投资缺口的办法之一是扩大净出口规模。近年来我国一直保持较高的贸易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且不断升级。如果我们继续采取依靠劳动力和产品低廉价格的优势,来扩大净出口以弥补储蓄投资缺口,无疑将引起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同时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来说,2006年出口增速将会有所放缓,增之进口需求增加,全年贸易顺差有可能会收窄。2005年实现的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于净出口的增长,净出口额将达到7500亿元,近乎GDP的5%,相当于2005年GDP增量的50%。
  因此,在体制改革难以短期到位、总储蓄率难以有效下降的情况下,如果2006年净出口受到抑制,短期内弥合投资缺口的途径,剩下的唯一、必然选择,就是不得不采取保持适度投资增长的宏观政策,保持一定时期内的高投资率,以弥补储蓄投资缺口。尽管从投资率的国际比较看,我国的投资率已经很高,但多数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投资率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赶超型”国家的经济高增长时期,高投资率与高储蓄率、高增长是不可分的。就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收入偏低而支出预期加大的情况下,增加就业岗位以提高就业率并以此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扩大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的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弥补投资缺口、消化过剩产能,既可预防通货紧缩、缓解人民币升值和基础货币投放量加大等压力,同时还能保持2006年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以公共投资带消费
  
  面对加工制造领域的产能过剩和高投资率,中央一直在提倡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长期来看,强调鼓励消费、提高消费率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导向。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尽管刺激消费的措施较多,但总体上效果并不明显。近几年消费不足,除了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条件外,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公共投资不足带来的。由于公共投资不足,城乡公共设施不发达,城乡居民的非刚性消费缺少必要的条件,大量消费能力被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的高价格所蚕食,在此情况下单纯的抑制投资、刺激消费,是难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的。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以公共物品带动私人物品产销的新时代,扩大公共投资促进内需扩大的政策战略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扩大公共投资、降低公共产品价格,为居民消费创造条件,才能建立起启动城乡消费的长效机制,并可以通过公共投资的扩大来消化目前加工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促进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从扩大公共投资角度来看,有三个切入点。一是从投资力度来看,必须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削减(或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经济建设费和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保持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比重和速度,加大财政对于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交通、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投入,实现公共投资带动社会消费的目标。二是从投资的方向来看,要改变偏重开发区经济类基础设施建设,忽视环境、卫生、基础教育、防灾减灾等人文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的倾向,通过经济与社会基础设施供给的增加,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城乡消费条件,降低储蓄意愿;三是从投资地区来看,重点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投资力度,包括继续增发国债,加大转移支付,重点是农村基本医疗、乡村道路、人畜清洁饮用水工程、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电力、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这些地区消费条件的不足,刺激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可消费开支能力的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
  
  以扩大住宅投资促消费
  
  住宅行业对于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消化能力无疑是最强的,且不产生进一步的产能过剩。从目前趋势看,部分中间产品行业的产能过剩后果在进一步显现,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避免存量投资浪费,防止企业倒闭进而失业显著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发生,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除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产需均衡的长效机制外,在短期内,一是通过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消除产能过剩,二是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投资不足的行业的投资,以加长“短板”来消化中间产能过剩,实现“长板”与“短板”间的协调。从行业规模和对中间产品产能的消化能力看,除公共产品外,住宅行业对于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消化能力无疑是最强的。增加住宅投资不会产生进一步的产能过剩。在一般商品生产领域,过度投资会带来产能过剩。而在住宅建设领域,投资过程本身就是居住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不会产生进一步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扩大住宅投资、增加住宅供给量,可以有效抑制住宅价格的上涨。尽管经过近年的宏观调控,商品住宅价格的涨幅得到控制,但商品住宅价格的高企,正在大量侵蚀居民的消费能力,大量购房者正在以自身和父母两代人的多年储蓄为代价购买作为必需品的住房,当前可支配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将未来的收入用于高价格的住宅产品,不仅用于其他消费品的当前消费能力大大下降,而且未来的消费能力也被提前透支。通过扩大住宅投资、增加住宅供给量,可以有效抑制住宅价格的上涨,甚至降低住宅价格,满足被价格高企而延迟了的即期购房需求。
  我国住宅投资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国住宅投资将持续保持固定资本形成中20%~30%的份额。中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基本维持在15%~19%之间,距离欧美主要国家20%~30%的比率上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选取了东欧、中欧、西欧、北欧、南欧和北美的主要国家,观察1970年、1980年、1990年和1995年住宅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资金的比率。绝大多数国家固定资本形成中住宅比率都在20%~30%之间。反观中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基本维持在15%~19%之间,距离欧美主要国家20%~30%的比率上有很大的差距,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加强住宅投资可满足被延迟的住房需求,实现对消费的带动功能。2005年的宏观调控规范了我国住宅市场秩序,减少了投机现象,并在动用行政手段后显著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也使城市居民在观望中延迟了即期购房需求。国家统计局2005年6月份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八项措施”出台后,38.7%的消费者购房心理预期和购房计划发生了变化,其中,60.6%准备推迟购房,15.7%准备提前购房,7.7%打算取消购房,16%准备去租住廉租房。据北京一家机构“民调”显示:50.77%的购房者选择“长期观望,等待政府再出台新政策平抑房价”,在准备购房的消费者中,67.25%的人把购房时间推迟到“明年或再迟一些” 。但需求的延迟不等于需求的满足,住宅市场上求大于供这一基本事实并未发生变化。
  增加住宅投资、降低住宅商品价格,可以达到如下几个目的:(1)有助于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扩大住宅投资,增加住宅实物量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消化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3)当居民用于购买住宅的支出减少,即可支配收入中住房消费比重下降后,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其他消费品的消费能力增强,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4)增加住宅投资不会产生进一步的产能过剩。在一般商品生产领域,过度投资会带来产能过剩。而在住宅建设领域,投资过程本身就是居住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不会产生进一步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而且目前大量的住宅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住宅需求还很大,未来住宅投资还有着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因此,2006年应采取有效措施扩大住宅投资,以此促进经济平衡增长。
其他文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成都高新区坚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党建引领织密防控体系。成都高新区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动员力、治理管控力和统筹协调力,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双指挥长的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设10个专门工作小组,形成
四川省社科界连续三年开展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讨活动,充分体现了全省社科界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全省社科工作也遇到了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增强信心、坚定信念,不断增强繁荣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