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已经成为宜君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为该县系统筹划、
持续发力、实事求是、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熬制了一颗“定心丸”。
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革命老区——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处于全国贫困县行列。
为此,近年来该县党委和政府向全县深度贫困地区宣战,按照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和省、市整体安排,统一思想、着眼治本、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四个提升”,紧抓“八个一批”计划落实,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的冲锋号,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不久前,《民生周刊》记者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入交流,发现该县在不断进行各种扶贫模式的本土化实践和探索之后,文物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已经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为该县系统筹划、持续发力、实事求是、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熬制了一颗“定心丸”。
在宜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海军的手机里,有这样一张被他设置为屏保的图片:千亩梯田如玉带般,连连了山脚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线条分明。景色颇为壮观。
“随处可见的梯田地膜玉米已经成为我们县的特色产业,并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梯田景观,成为陕西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亮点。”郭海军说,近年来,宜君县以保护梯田固有形态为基础,依托哭泉梯田进行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把哭泉梯田列为第四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哭泉梯田片区作为示范,深入挖掘梯田文化,并启动了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建设这一惠民项目。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宜君县以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被列入“陕西省文物扶贫项目”为工作契机,充分利用梯田景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景点众多优势,大力实施“旅游 扶贫”战略,以文物保护为切入点,通过景区带动扶贫、农旅融合扶贫、商品制造扶贫及技能培训扶贫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了以“梯田旅游、休闲度假、民宿体验”为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促惠民的新路子,进一步拓宽了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
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景区,《民生周刊》记者在由景区管委会出资租用民房,并将其改造成“扶贫车间”里,见到了正在利用玉米叶片编织手工艺品的贫困户项玉兰。
她告诉记者,来车间里“工作”的都是当地贫困户。大家利用农闲时间,聚在一起,挑拣质地上乘的玉米叶片,编织成从前百姓家中必备、现在不多见的筐、篓、坐垫、鞋子,成品出炉后,统一由管委会派专人回收、包装后卖给来景区的游客们,之后他们就可坐等劳动所得。
“在这里编一天筐子,大家有说有笑,又不累,还把钱赚了。”项玉兰笑着说。
其实,高兴的还不仅像项玉兰这样有编织手艺的生活困难群众,采访中,景区管委会负责人郭涛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由于景区周边坐落着多个行政村,而根据县里的指示精神,要让村里的贫困人口跟着景区一起发展,因此目前景区管委会把诸如引导员、保洁、民宿餐饮制作等贫困群体力所能及的岗位拿出来。
“景区目前还有大型文艺演出,这些贫困群众经过培训,已经可以成为演出的群众演员,这样一来,又让他们多了一份收入。”郭涛介绍说。
今年夏天,已经10年都没到镇上赶集的陈二黑先是用力挺了挺腰板,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到人群中间。
二黑是棋盘镇黄埔寨村的贫困户,因为生病导致智力有残疾。事实上,在此之前二黑很少走出村子,一家4口人的生活全靠同村的亲大哥打理,平时二黑就带着智力残疾的媳妇在黄埔寨村的大山沟底放自己和哥哥养的40只羊。如今的二黑不仅有漂亮的房子而且还不差钱,去年光从合作社分红就有几千元。
黄埔寨村的“第一书记”刘彬说,二黑作为村里的特困户,去年年底已经脱贫,日子好过了,二黑的精神状态也一天比一天好,以前从来不和人说话的他,现在也开始同别人交流了。
不仅如此,经过包扶单位的帮扶,现在,二黑家住上了两室一厅一卫一厨漂亮气派的新砖房,院子宽敞洁净、家具齐全,客厅里还烧着取暖的钢炉……
这两年,宜君县实施了“交钥匙工程”,政府无偿给全县204户特困户建造了新房。二黑是享受该县“交钥匙工程”政策的特困户之一。
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刘彬仍对一年前在二黑家碰到的“大钉子”记忆犹新。当时,履职不久的他对全村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第一户是二黑家。“当时,他们住在破旧的土窑里,靠着民政部门的救助金维持生活。当我和二黑讨论脱贫计划时,二黑一句话都不说,穷字压在心头,时间一长就使人麻木了。”刘彬说。
“交钥匙工程”开启的是特困户的脱贫心锁,“自我造血”则让特困户彻底告别贫困。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去年黄埔寨村结合陈二黑的实际情况,帮其“加盟”村里的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一个养殖公司。到了年底,他便拿到分红等收入3500元。而到了今年,他家里的10亩玉米、12只羊、13棵核桃树预计年纯收益近7000元,再加上农村低保每年每人1260元(4人享受),争取残联救助补贴1000元,临时救助1000元,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贴每年1250元(2人享受),预计家庭年纯收入为16000元,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
同样因“交钥匙工程”而开启新生活的还有该县城关街道教场村特困户詹任成。《民生周刊》记者找到詹任成家时,他正在家中收看央视十九大特别报道。
“要不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我和家里人一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连电视都是政府給配好后,才让我们一家搬进来的。”詹任成说。
教场村村主任陈世兵介绍说,县里为享受“交钥匙工程”政策的特困户想得很周到,接近拎包入住的水准。
采访中,宜君县浩华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燕青、宜君县天源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负责人成莉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们都是当地金融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两家社企均是因为主动帮扶了当地贫困群体,为其提供就业岗位而获得了产业扶贫贷款,进而充实了资金链条,使之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定点扶贫县,2016年4月,宜君县被确定为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此后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教育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依靠机制创新,初步形成“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知识扫盲 便捷基础设施”的农村普惠金融综合发展模式。
据宜君县农民信用合作联社业务部经理薛涛介绍,自去年以来该联社积极破解贫困户融资瓶颈,对贫困户进行显著贫困標识,筛选确定失信贫困户,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信贷措施。对有不良征信记录、但贷款已还清的贫困户,运用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针对贷款无法归还的贫困户,运用扶贫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使贫困户享受到机会均等的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为1100户信用重建农户发放4800万元贷款,其中为542户信用重建贫困户发放1743万元贷款。
此外,在人民银行的协调下,由当地政府建立100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探索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支持的金融扶贫模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发放扶贫再贷款2.5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脱贫的信贷支持;通过9.3亿元抵押补充贷款引导国开行、农发行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如此,为抢抓试点改革机遇,切实做好金融扶贫,联社创新信贷产品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融资需求。按照“接地气、服水土”的原则,指导金融机构推出“苹果贷”“核桃贷”“脱贫贷”等20多种信贷产品,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截至目前,新增涉农贷款占比较试点前增加48.4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率均达到90%以上。在有效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的同时,新增贷款平均利率呈整体下降趋势,较试点前下降2.87个百分点。
宜君县副县长朱伟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探索性举措,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以金融手段补短板、促发展,提升“三农”工作水平的重要机遇,对宜君县推进脱贫攻坚、追赶超越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将确保高质量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努力探索总结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更多群众共享普惠金融红利。”朱伟说。
持续发力、实事求是、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熬制了一颗“定心丸”。
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革命老区——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处于全国贫困县行列。
为此,近年来该县党委和政府向全县深度贫困地区宣战,按照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和省、市整体安排,统一思想、着眼治本、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四个提升”,紧抓“八个一批”计划落实,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的冲锋号,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不久前,《民生周刊》记者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入交流,发现该县在不断进行各种扶贫模式的本土化实践和探索之后,文物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已经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为该县系统筹划、持续发力、实事求是、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熬制了一颗“定心丸”。
让梯田成为宜君扶贫新坐标
在宜君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海军的手机里,有这样一张被他设置为屏保的图片:千亩梯田如玉带般,连连了山脚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线条分明。景色颇为壮观。
“随处可见的梯田地膜玉米已经成为我们县的特色产业,并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梯田景观,成为陕西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亮点。”郭海军说,近年来,宜君县以保护梯田固有形态为基础,依托哭泉梯田进行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把哭泉梯田列为第四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哭泉梯田片区作为示范,深入挖掘梯田文化,并启动了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建设这一惠民项目。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宜君县以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被列入“陕西省文物扶贫项目”为工作契机,充分利用梯田景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景点众多优势,大力实施“旅游 扶贫”战略,以文物保护为切入点,通过景区带动扶贫、农旅融合扶贫、商品制造扶贫及技能培训扶贫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了以“梯田旅游、休闲度假、民宿体验”为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促惠民的新路子,进一步拓宽了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
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景区,《民生周刊》记者在由景区管委会出资租用民房,并将其改造成“扶贫车间”里,见到了正在利用玉米叶片编织手工艺品的贫困户项玉兰。
她告诉记者,来车间里“工作”的都是当地贫困户。大家利用农闲时间,聚在一起,挑拣质地上乘的玉米叶片,编织成从前百姓家中必备、现在不多见的筐、篓、坐垫、鞋子,成品出炉后,统一由管委会派专人回收、包装后卖给来景区的游客们,之后他们就可坐等劳动所得。
“在这里编一天筐子,大家有说有笑,又不累,还把钱赚了。”项玉兰笑着说。
其实,高兴的还不仅像项玉兰这样有编织手艺的生活困难群众,采访中,景区管委会负责人郭涛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由于景区周边坐落着多个行政村,而根据县里的指示精神,要让村里的贫困人口跟着景区一起发展,因此目前景区管委会把诸如引导员、保洁、民宿餐饮制作等贫困群体力所能及的岗位拿出来。
“景区目前还有大型文艺演出,这些贫困群众经过培训,已经可以成为演出的群众演员,这样一来,又让他们多了一份收入。”郭涛介绍说。
一把钥匙开启200特困户心锁
今年夏天,已经10年都没到镇上赶集的陈二黑先是用力挺了挺腰板,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到人群中间。
二黑是棋盘镇黄埔寨村的贫困户,因为生病导致智力有残疾。事实上,在此之前二黑很少走出村子,一家4口人的生活全靠同村的亲大哥打理,平时二黑就带着智力残疾的媳妇在黄埔寨村的大山沟底放自己和哥哥养的40只羊。如今的二黑不仅有漂亮的房子而且还不差钱,去年光从合作社分红就有几千元。
黄埔寨村的“第一书记”刘彬说,二黑作为村里的特困户,去年年底已经脱贫,日子好过了,二黑的精神状态也一天比一天好,以前从来不和人说话的他,现在也开始同别人交流了。
不仅如此,经过包扶单位的帮扶,现在,二黑家住上了两室一厅一卫一厨漂亮气派的新砖房,院子宽敞洁净、家具齐全,客厅里还烧着取暖的钢炉……
这两年,宜君县实施了“交钥匙工程”,政府无偿给全县204户特困户建造了新房。二黑是享受该县“交钥匙工程”政策的特困户之一。
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刘彬仍对一年前在二黑家碰到的“大钉子”记忆犹新。当时,履职不久的他对全村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第一户是二黑家。“当时,他们住在破旧的土窑里,靠着民政部门的救助金维持生活。当我和二黑讨论脱贫计划时,二黑一句话都不说,穷字压在心头,时间一长就使人麻木了。”刘彬说。
“交钥匙工程”开启的是特困户的脱贫心锁,“自我造血”则让特困户彻底告别贫困。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去年黄埔寨村结合陈二黑的实际情况,帮其“加盟”村里的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一个养殖公司。到了年底,他便拿到分红等收入3500元。而到了今年,他家里的10亩玉米、12只羊、13棵核桃树预计年纯收益近7000元,再加上农村低保每年每人1260元(4人享受),争取残联救助补贴1000元,临时救助1000元,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贴每年1250元(2人享受),预计家庭年纯收入为16000元,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
同样因“交钥匙工程”而开启新生活的还有该县城关街道教场村特困户詹任成。《民生周刊》记者找到詹任成家时,他正在家中收看央视十九大特别报道。
“要不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我和家里人一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连电视都是政府給配好后,才让我们一家搬进来的。”詹任成说。
教场村村主任陈世兵介绍说,县里为享受“交钥匙工程”政策的特困户想得很周到,接近拎包入住的水准。
打造农村普惠金融新典范
采访中,宜君县浩华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燕青、宜君县天源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负责人成莉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们都是当地金融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两家社企均是因为主动帮扶了当地贫困群体,为其提供就业岗位而获得了产业扶贫贷款,进而充实了资金链条,使之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定点扶贫县,2016年4月,宜君县被确定为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此后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教育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依靠机制创新,初步形成“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知识扫盲 便捷基础设施”的农村普惠金融综合发展模式。
据宜君县农民信用合作联社业务部经理薛涛介绍,自去年以来该联社积极破解贫困户融资瓶颈,对贫困户进行显著贫困標识,筛选确定失信贫困户,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信贷措施。对有不良征信记录、但贷款已还清的贫困户,运用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针对贷款无法归还的贫困户,运用扶贫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使贫困户享受到机会均等的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为1100户信用重建农户发放4800万元贷款,其中为542户信用重建贫困户发放1743万元贷款。
此外,在人民银行的协调下,由当地政府建立100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探索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支持的金融扶贫模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发放扶贫再贷款2.5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脱贫的信贷支持;通过9.3亿元抵押补充贷款引导国开行、农发行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如此,为抢抓试点改革机遇,切实做好金融扶贫,联社创新信贷产品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融资需求。按照“接地气、服水土”的原则,指导金融机构推出“苹果贷”“核桃贷”“脱贫贷”等20多种信贷产品,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截至目前,新增涉农贷款占比较试点前增加48.4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率均达到90%以上。在有效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的同时,新增贷款平均利率呈整体下降趋势,较试点前下降2.87个百分点。
宜君县副县长朱伟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探索性举措,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以金融手段补短板、促发展,提升“三农”工作水平的重要机遇,对宜君县推进脱贫攻坚、追赶超越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将确保高质量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努力探索总结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更多群众共享普惠金融红利。”朱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