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条件相当不错,一共才40来个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就在酒庄后面的这座小楼里。
因为学校刚开办不久,第一批学生都是来自新疆伊犁地区的孤儿。他们来自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等少数民族,年龄分别在8到14岁。难以想象,他们在来这里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随便问了两个孩子,他们说过去生活在大草原上,而且还都放过羊。
生活的跨度太大了。据刘校长说,孩子们来这里前,操着各自不同的语言,没有一个会说普通话的,刚来时也不习惯这里的生活,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才慢慢适应下来。
我们去的那天,刚好有一半的孩子去北京演出了,剩下的孩子们正常学习和练功。学校除了开设一般学校常规的课程外,更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歌唱和跳舞方面的特长。
刘校长是个有爱心又懂得孩子心理的人。因为需要拍照,他召集过来孩子们说:咱们留下来的孩子都是最棒的,现在我们要给客人表演翻跟头,看谁做得最棒。
孩子们开始活动开来,抻筋下腰,练功非常刻苦。在这里我们认识了活泼的买买提,憨厚的克里木,还有腼腆的阿依努尔。
买买提在翻跟头时,一个不小心磕了脑袋,声音很响,周围的人看了都叫出了声。而买买提也不哭,爬起来就去一旁休息了。一会儿,刘校长过去,以一个男人对小伙子式的关怀,摸了摸他脑袋,搂着他小肩膀拍了拍,就没事了。
克里木像个小大人,表情总是比较严肃,练功非常卖力。阿依努尔的作文有点不好,她在教室墙上的评比栏里只得了一朵小红花。她看我们在看她的成绩,不好意思地笑了。她是个安静可爱的女孩。
孩子们能在这里学习唱歌跳舞,也是百里挑一的。他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虽然从小没有父母的呵护,但是他们比一般孩子更自立,更懂事。相信他们今后的人生一定不错。
长城很长,他守护着自家门口这段
张鹤珊的家乡在河北抚宁县一个叫城子峪的山村。城子峪村位于抚宁县的东北侧,北边就是辽宁省,明代长城有十几公里蜿蜒经过这里。张鹤珊的家就坐落在长城脚下,一个并不宽敞的院落。在他现在居住的院子里就可看到绵延起伏的长城。他说他们的祖先都是当年守卫长城的兵士,根据地方志记载,城子峪村的这段长城是公元1381年修建的。当年从浙江义乌征调来9000民工,这些民工再也回不去家了,后来在此繁衍生息,就形成了这个村子。张家祖先就是这样来到长城的。
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张鹤珊说,自己是在长城边疯玩长大的,是听着长城的“瞎话”长大的。当地人把长城的民俗、民间故事统统叫做“长城瞎话”。
张鹤珊记得,小时候家乡的长城保存得还是比较好的。可是后来,由于当地人保护意识不够,城墙破损,许多珍贵的文物逐渐被损坏。
1978年,大队书记找张鹤珊,让把在长城上捡到了一块碑的碑文抄下来,说怕被丢了。最初张鹤珊不信,有谁会来偷这么大、这么破的一块碑呢?但事实是这块碑很快就没了踪影。 张鹤珊才明白,这都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什么时候建的长城?谁建的?都在碑上写着,没有这些东西,历史就不能考证了。
张鹤珊开始意识到长城真需要保护了,而且刻不容缓。此后,每天他都会拿着工具,走上十几公里山路,巡视长城,收捡垃圾。只要有他在,就绝不允许任何人用任何方式对长城进行破坏,哪怕只是拿走一块砖。
张鹤珊对长城有着自己朴素的感情和想法,他说万里长城为什么震撼人心?就是因为它长,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见到的长城只是一里地、二里地,那还叫长城么!”
二十多年来,张鹤珊几乎每天都要走上十几公里的山路,把周围的长城巡视一遍。看到有人翻长城砖抓蝎子、挖药材,或是赶着羊群到长城上吃草,他就上去制止他们;看到长城上的排水沟堵塞了,就把它疏通开;看到有灌木从长城上长出来,就把它砍掉,以免它们长大了影响长城;看到长城砖脱落了,就把它们码好;看到有游客丢在长城上的垃圾,就把它捡起来。
村民眼中,张鹤珊似乎有点不靠谱,当地村民到长城上放羊、翻蝎子、挖药材都是在搞副业,张鹤珊保护长城无疑是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一开始村民们都对张鹤珊的行动意见很大。后来意识才强起来,才慢慢理解了他。但是多数人还是宁愿3000元一个月到附近煤厂打工,也不干这耽误工夫的事。
与大多数农民不太一样,张鹤珊高中毕业,是有精神追求的农民。他总爱琢磨和物质利益不那么密切的理想追求。他写的文章在中国长城学会的会刊上发表;2002年,他被批准加入了专家学者云集的中国长城学会,成为长城学会成立十几年来第一位农民会员。张鹤珊喜欢钻研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他把村里老人讲述的那些无法考证的民间传说一字一句地记下来,写成文章,如《叫哥鸟的传说》、《雷击碴的故事》……这类述说长城历史的民间故事已经积攒了20多篇。他还和儿子一米一米地丈量每一座岗楼的长、宽、高,修订了史书上一些错误。
接待我们那天,他正在忙着一个电视剧组的事,电视剧拍的就是他家的故事,正拍到他爷爷蒙骗日本兵的地方。他忙着陪摄制组,连家里的地都耽误种了。憨厚的老伴只有亲自下地,忙完地里的活还要回来给他做饭,当名人的老伴真不容易啊。
大胡子是蒙族人,特别的豪爽。他说今天我们来得巧,他买到了海鲶鱼,这种鱼在渤海中越来越难见到了。真想吃的人,就是拍出一万块,也未必能买到。我们好口福啊。
烧烤似乎与别的地方在口味上是不太一样,尤其烤鲅鱼。鲅鱼的腥酸味最难去掉,而我们一点也吃不出来。大胡子喜欢琢磨事,不知道他炮制了什么方子,反正他的一个小小发明,能让很多刁嘴客心服口服。
我们的这顿饭非常丰盛,海蜗牛、香螺、刺贝、海虹、毛蚶、蚝,还有特制的牛肉干。那是取自牛屁股上那最嫩的一小条,俗称“黄瓜条”,也是他自家晾晒秘制。甚至还有风味独特的自家腌咸菜,总在口味上胜那么一筹。
大胡子当年也是见过钱的人。生活起起落落,几经跌宕,如今他说要坚守住这块阵地。这在过去肯定是他不当回事的营生,如今他要好好精耕细做了,再小也是自留地嘛。
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当回事,它就真成个事了,哪怕是再小的事,再小的摊子。
碧螺塔的秀
开车沿着海边往北戴河的方向走,经过成片的干休所和疗养院,外面挂着各种牌子,那上面的单位让人感觉开过的是一个时代。旺季还没有到,路上非常清冷,难怪当地的人永远会说,这里的热闹永远停在流火的7月和8月,准得如潮汐,来得猛,退得也快。
碧螺塔离鸽子窝不远,园子显得也生态,也拽也做秀。建筑很随意,都很原创,因为主人到过北美,喜欢敞亮,通透,喜欢自然的气息迎面扑来,这大概能够解释为什么碧螺塔很少有封闭的地方,用主人的话说,就是一处露天大酒吧,坐在哪里都能第一时间很自然地贴近海,闻到咸腥。能称得上是建筑的就是一个个集装箱改造成的长条形房子。漆上鲜艳的颜色,感觉很临时,也很特别。因为这里不再允许造永久性建筑,这样的房子反倒别具一格。
公园里唯一的永久性建筑就是碧螺塔。它紧靠海边,造型十分的别致,外观看,是一个海螺造型,海螺螺口朝下,很仿生。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造碧螺塔,这与一个有趣的传说有关。
相传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国力强盛。远方有个苑渠国,派人驾了碧螺舟来到秦国,秦始皇在碣石行宫接见了他们,并向他们询问长寿不老的秘诀。他们说东海中有个扶桑岛,岛上有一种树叫扶桑树,九千年才结一次果,人吃后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信以为真,让苑渠国的人作向导,派方士公侯等人率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岛求取长生不老药。后来,寻药的船始终没有回来,只有苑渠国来使乘坐的碧螺舟还留在这片海滩上。谁也没见过那个碧螺舟,但是碧螺却成了一个引人遐想的神奇之物,人们建造碧螺塔,可能也是想还原这个传说吧。
碧螺塔内是空的,沿旋转式楼梯登上塔顶,看到海,看到帆,看到秦皇岛港的秩序下的繁忙。总之,这是一个瞭望的地方。因为是在北戴河最东侧,适合看日出。在碧螺塔不远的另外一处,是观海平台,完全用木头搭建,整体是黑色调,其中点缀着色彩鲜艳的灯。很风情。坐在这里,吹着海风,真是惬意无比。在这里你可能会碰到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人。
塔下的一处绿草地上搭建着一套白色桌椅,还有红地毯和花饰。几辆车停在一旁,一看是《爱情句号》的摄制组在此拍戏。看来导演真会选景,蓝海云天、绿草鲜花,即使是给爱情划上句号,也应该找这等像样的地方啊。当然更多的是普通人,秦皇岛和周边的年轻人喜欢把婚礼选在这里。
去年8月的一天,碧螺酒吧公园内上演了一幕中国最大的万人海洋音乐盛会,超过百位音乐人,万名观众在公园的海上舞台尽情狂欢,音乐从电子到摇滚,从Hip Hop到街头艺术,舞台灯光音响也显得光怪陆离,那一刻的碧螺塔俨然成了北方盛夏夜最大的海滨秀场。
看上去,碧螺塔在传统的老别墅、老海滩、老情趣中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味道,给那一溜经久的长滩添了不一样的去处和体验,很包容,只与来者的心绪有关。不论恋事情事婚事的那一场风花雪月,要安静就来这里,要不安静也来这里。
《旅游》咨询:
1.开车去朗格斯酒庄,要在京沈高速抚宁出口下高速。过收费站后左转,沿抚昌黄公路前行到第一个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左转。此路口左手方向可见郎格斯酒庄大型广告牌,前行8公里左手边一铁艺门即是,斜对面有个加油站。
2.碧螺塔下有块草坪,天暖和的时候,稍微装扮一下,是举办婚礼的好地方
3.吃烧烤,最好喝白酒,啤酒加海鲜容易得痛风。
4.如果春天到张鹤珊家,那一带农民喜欢用一种当地特有树叶包裹着米蒸饭团,清香好吃,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