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烈日焦灼,鱼腥拂面,战机轰鸣……粤东某海域,一场三军联合演习拉开序幕。
沙地上,一名士官正忘我地调测着通信传输仪,突闻头顶巨大轰鸣声,两架苏一27盘旋着压低高度。
“不好,导航台与飞行员之间通信中断!”士官心头一紧。
“糟糕,是系统软件被‘黑客’了!”
眨眼工夫,士官果断地按下重启按钮,10个指头迅速地在密密麻麻的光端传输机按键上跳跃。1秒、2秒……10秒,就在士官再次抬头的瞬间,远处的导航台恢复平静,盘旋的飞机升高离去……
每次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汪建国都能及时处置。入伍23年,汪建国完成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上百次,2001年被该总站破格提拔为网络传输室“工程师”。如今,已是六级士官的汪建国被官兵亲切地称为“士官高工”。
仓库保管员到通信“尖兵”的蜕变
1987年,初中毕业的汪建国被分到某通信总站仓库当保管员。五花八门的通信装备让他眩目,他询问:怎样才能改学通信专业?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小子别犯傻了,仓库工作多好啊,轻松实惠,就连挂星的干部来领装备也得对咱毕恭毕敬呢,学通信专业哪有这等‘优待’!”
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后,一纸调令让汪建国如愿以偿!原来,通信传输大发展,该总站载波站前来要人,汪建国第一个报了名。
从安静舒适的仓库到潮湿繁忙的坑道机房,环境的迥异并没让汪建国心生后悔。他一头扎进紧张的学习训练中,与五颜六色的铜轴电缆、晶莹剔透的晶体管和满身按钮的载波机形影不离,常常是早上进坑道,深夜才出来,晒太阳也成了奢侈的事。
两个月下来,原本清瘦的汪建国更加棱角分明,可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的业务考核跨入了前三名。
从“汪载波”到“汪光端”的转变
1995年,载波专业毕业的汪建国归队了,很快成为连队的“技术大拿”,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汪载波”。正当他在载波专业大显身手之时,军事通信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悄然兴起。
1999年,汪建国面临了人生的两次大转折。一是全军士官制度改革,入伍12年的汪建国毅然挂上了四级士官的肩牌。二是当年5月,军区通信载波传输设备完成历史使命,被光端设备取而代之。
对待最后一次载波设备巡检巡修,汪建国只有一个念头:“载波传输在早已使用光纤传输的美军都作为备用设备,我们这次巡检马虎不得,必须对历史和战争负责!”汪建国以十二分的认真劲完成了这次巡检任务,把这个陪伴他走过10年军旅的“老伙伴”送出了历史的舞台。
老骨干“下岗”了,比汪建国还小两岁的向连长对汪建国说:“老汪,辛苦这些年了,也该轻松轻松了,不要钻坑道了,改当司务长吧。”
“我做梦都梦着学新技术,你可不能拖我‘后腿’啊。”眼眶有些湿润的汪建国有些焦急,他合不得机房、渴望新一轮的起跑。
于是,30岁的汪建国和新兵从《数字传输原理》和《光纤通信入门》开始学起,昔日的徒弟成了他不耻下问的“老师”,新一轮的“魔鬼式”训练开始了:白天,他跟着厂家人员安装调试设备,晚上对照说明书逐条逐条作笔记,上千个标着外文的设备按键被他玩得溜溜转;为了向厂家要到内部学习资料,他蹬着单车跑了4趟为弄清一万多条光纤线路,他爬上两米多高的机架,由于机架到天花板不到50厘米高,头都伸不直,汪建国只能猫着身子、低着头查找线路接口,几小时下来,脖子都会酸得伸不直,可他就是凭着一股韧劲硬把一万多条光纤缕得清清楚楚。
3个月之后,汪建国奇迹般地完成了一般人需半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汪载波”的称号已改成“汪光端”。
鲜花、掌声传来,“魔鬼训练”还在继续:他一连自学了十几本有关数字通信、光纤通信原理专业书和几十本设备说明书,记满了30个学习笔记本;对机房里十几个国家、30多种光端设备、上百件附属设备、几千条电路,他比自家的摆设还熟。为解决熟练操作进口设备问题,他捡起丢了10多年的英语,从“A、B、C”到《初中英语》、从《大学英语》到《通信工程英语》,他成功翻译十几套进口设备英语说明书,为连队官兵学进口设备业务解了大难。工作之余,他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成了总站第一名拿到四级证书的士兵。
从“技术大拿”走马上任“士官工程师”
2001年,该总站网络管理办公室传输室的两名工程师相继转业、调离。光纤通信的大发展,把通信网络传输管理推上了“谋打赢”的关键点,两个重要位置空缺引起总站党委高度重视。
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消息很快传开,汪建国和战友王志俊悄悄报了名。一位了解内情的战友提醒他说:“军队干部条例明文规定工程师必须是干部,你俩凑啥热闹!”两人笑笑说:“没什么想法,只不过想看看自己的真实水平。”
考完试三天后,总站主任何长录找他俩座谈:“我觉得你们俩是目前最具潜质的人选,考核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关键看你们有没有信心拿下?”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一定会全力以赴!”汪建国坚定的眼神与一起并肩作战多年的何主任信任的目光对焦了。
从那天起,网管办少了两名干部工程师,多了两名更换头衔肩扛“银牌”的维护技师。走马上任后,汪建国把需要干的工作列了一下,光大项就有21项。他逐一规定完成时限,做完计划后,又把每项任务的时限提前了不少于5天。
2个月后,垒起有5米多高的几万张通信网络图纸被他标了个密密麻麻,记了个烂熟于心;4本超过大学水平的图纸设计、绘图制作电脑软件书已被汪建国拿下,而部队驻地的5个设备厂家和科研所的技术人员也都认识了这个最爱休息日带着4个馒头一蹲就是一整天的小汪。
如今,六级士官汪建国被领导和战友亲切地称呼为“高工”,完成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上百次,取得中国通信公司的龙头企业华为公司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书,为部队节约了通信维修经费已近20万元。面对某著名研究院设计的07通信环网方案,他仔细研究,对重复建设的方面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为部队节约资金上百万元。培养的骨干相继成了营连领导和工程师、技术员,在全军和军区大比武中摘金夺银,有的在退伍后创办通信工程公司或应聘为地方通信公司的片区主管和维护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通化
沙地上,一名士官正忘我地调测着通信传输仪,突闻头顶巨大轰鸣声,两架苏一27盘旋着压低高度。
“不好,导航台与飞行员之间通信中断!”士官心头一紧。
“糟糕,是系统软件被‘黑客’了!”
眨眼工夫,士官果断地按下重启按钮,10个指头迅速地在密密麻麻的光端传输机按键上跳跃。1秒、2秒……10秒,就在士官再次抬头的瞬间,远处的导航台恢复平静,盘旋的飞机升高离去……
每次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汪建国都能及时处置。入伍23年,汪建国完成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上百次,2001年被该总站破格提拔为网络传输室“工程师”。如今,已是六级士官的汪建国被官兵亲切地称为“士官高工”。
仓库保管员到通信“尖兵”的蜕变
1987年,初中毕业的汪建国被分到某通信总站仓库当保管员。五花八门的通信装备让他眩目,他询问:怎样才能改学通信专业?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小子别犯傻了,仓库工作多好啊,轻松实惠,就连挂星的干部来领装备也得对咱毕恭毕敬呢,学通信专业哪有这等‘优待’!”
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后,一纸调令让汪建国如愿以偿!原来,通信传输大发展,该总站载波站前来要人,汪建国第一个报了名。
从安静舒适的仓库到潮湿繁忙的坑道机房,环境的迥异并没让汪建国心生后悔。他一头扎进紧张的学习训练中,与五颜六色的铜轴电缆、晶莹剔透的晶体管和满身按钮的载波机形影不离,常常是早上进坑道,深夜才出来,晒太阳也成了奢侈的事。
两个月下来,原本清瘦的汪建国更加棱角分明,可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他的业务考核跨入了前三名。
从“汪载波”到“汪光端”的转变
1995年,载波专业毕业的汪建国归队了,很快成为连队的“技术大拿”,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汪载波”。正当他在载波专业大显身手之时,军事通信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悄然兴起。
1999年,汪建国面临了人生的两次大转折。一是全军士官制度改革,入伍12年的汪建国毅然挂上了四级士官的肩牌。二是当年5月,军区通信载波传输设备完成历史使命,被光端设备取而代之。
对待最后一次载波设备巡检巡修,汪建国只有一个念头:“载波传输在早已使用光纤传输的美军都作为备用设备,我们这次巡检马虎不得,必须对历史和战争负责!”汪建国以十二分的认真劲完成了这次巡检任务,把这个陪伴他走过10年军旅的“老伙伴”送出了历史的舞台。
老骨干“下岗”了,比汪建国还小两岁的向连长对汪建国说:“老汪,辛苦这些年了,也该轻松轻松了,不要钻坑道了,改当司务长吧。”
“我做梦都梦着学新技术,你可不能拖我‘后腿’啊。”眼眶有些湿润的汪建国有些焦急,他合不得机房、渴望新一轮的起跑。
于是,30岁的汪建国和新兵从《数字传输原理》和《光纤通信入门》开始学起,昔日的徒弟成了他不耻下问的“老师”,新一轮的“魔鬼式”训练开始了:白天,他跟着厂家人员安装调试设备,晚上对照说明书逐条逐条作笔记,上千个标着外文的设备按键被他玩得溜溜转;为了向厂家要到内部学习资料,他蹬着单车跑了4趟为弄清一万多条光纤线路,他爬上两米多高的机架,由于机架到天花板不到50厘米高,头都伸不直,汪建国只能猫着身子、低着头查找线路接口,几小时下来,脖子都会酸得伸不直,可他就是凭着一股韧劲硬把一万多条光纤缕得清清楚楚。
3个月之后,汪建国奇迹般地完成了一般人需半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汪载波”的称号已改成“汪光端”。
鲜花、掌声传来,“魔鬼训练”还在继续:他一连自学了十几本有关数字通信、光纤通信原理专业书和几十本设备说明书,记满了30个学习笔记本;对机房里十几个国家、30多种光端设备、上百件附属设备、几千条电路,他比自家的摆设还熟。为解决熟练操作进口设备问题,他捡起丢了10多年的英语,从“A、B、C”到《初中英语》、从《大学英语》到《通信工程英语》,他成功翻译十几套进口设备英语说明书,为连队官兵学进口设备业务解了大难。工作之余,他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成了总站第一名拿到四级证书的士兵。
从“技术大拿”走马上任“士官工程师”
2001年,该总站网络管理办公室传输室的两名工程师相继转业、调离。光纤通信的大发展,把通信网络传输管理推上了“谋打赢”的关键点,两个重要位置空缺引起总站党委高度重视。
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消息很快传开,汪建国和战友王志俊悄悄报了名。一位了解内情的战友提醒他说:“军队干部条例明文规定工程师必须是干部,你俩凑啥热闹!”两人笑笑说:“没什么想法,只不过想看看自己的真实水平。”
考完试三天后,总站主任何长录找他俩座谈:“我觉得你们俩是目前最具潜质的人选,考核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关键看你们有没有信心拿下?”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一定会全力以赴!”汪建国坚定的眼神与一起并肩作战多年的何主任信任的目光对焦了。
从那天起,网管办少了两名干部工程师,多了两名更换头衔肩扛“银牌”的维护技师。走马上任后,汪建国把需要干的工作列了一下,光大项就有21项。他逐一规定完成时限,做完计划后,又把每项任务的时限提前了不少于5天。
2个月后,垒起有5米多高的几万张通信网络图纸被他标了个密密麻麻,记了个烂熟于心;4本超过大学水平的图纸设计、绘图制作电脑软件书已被汪建国拿下,而部队驻地的5个设备厂家和科研所的技术人员也都认识了这个最爱休息日带着4个馒头一蹲就是一整天的小汪。
如今,六级士官汪建国被领导和战友亲切地称呼为“高工”,完成重大通信保障任务上百次,取得中国通信公司的龙头企业华为公司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书,为部队节约了通信维修经费已近20万元。面对某著名研究院设计的07通信环网方案,他仔细研究,对重复建设的方面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为部队节约资金上百万元。培养的骨干相继成了营连领导和工程师、技术员,在全军和军区大比武中摘金夺银,有的在退伍后创办通信工程公司或应聘为地方通信公司的片区主管和维护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