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雅村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闽南渔家古村落之一,原名“岩仔村”。它位于东山岛最高峰苏峰山北麓,恰好处在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金銮湾、冬古湾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一方水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渔家民俗文化氛围,彰显出东山岛传统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
迎着初冬的金阳,沿苏峰山环岛路,蜿蜒来到了老村口。迎面两侧散落着几座坍塌的老屋,还有几座“勉强支撑”。残墙上爬满了青苔,露出一片不规则的石头砌成的老墙,墙头上几株仙人掌与随风摇曳的小草顽强的生长着,似乎向路人诉说世代以农耕渔猎为生的“岩仔人”,那沉甸甸的故事……
话说“岩仔村”的来源。相传,古时候有张姓和尚在苏峰山麓建起了“苏峰岩”寺庙。到了清乾隆八年(1744),有诏安五都(今东山县)梧龙村九世祖林希周公拓居苏峰山,在苏峰岩左侧卜地开基建村,且以寺庙之名为“苏峰岩村”。后来方便称呼,简称“岩仔村”,今人又美其名为“岩雅村”。
岩雅村,一个充满人文传说的古渔村。民国稿本《东山县志》这样记载:“俗传宋帝昺南渡时,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后地崩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巅下向海,莫穷其际。海中尚有木头竹丛,潮退风静,都人驾舟取焉。”明代朱兆凤曾到此望海凭吊东京遗迹,赋诗曰:“航海当年计苟安,东京曾筑此江干。孤军竟向鲸波没,绝岛真同蜃市残。城郭袛今闻鹤泪,山川何处问龙番。那堪回首慈元恨,泪洒崩涛满眼寒。”诗文印证了这里曾经建有东京“川陵行宫”,还有民间流传的“沉东京,浮南澳;沉乌礁,浮大帽”之说。
环顾岩雅村,背靠苏峰雄起,似龙腾虎跃,蔚蓝的大海如悠悠玉带青罗。其地势高爽,负阴抱阳,酷似一张渔网,向东南方向撒开,处处飘逸着清丽淡雅、悠闲恬静的海韵与田园情韵。
春潮带雨晚来急。每当春夏之际,更有祥云紫气、仙乐飘飘,如海上仙境。静静地藏于苏峰山脚下的岩雅村,罕有寻访的人迹,因此知道它存在的人也不多。就是站在苏峰寺前,连外边的人也很难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古村落,自古以来岩雅村成为一处安全的避难之地。700多年前的南宋幼帝逃到这里避过元兵的追杀,因而留下了“苏峰山下好避难”的传说。
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岩雅人倡行节俭,建造房子时大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确保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在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在蔚蓝的天际间,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犹如清秀简练的水墨国画。而窗户上方的每一幅灰塑图案,或因其功能,或因其音谐,或因其寓意,各有千秋,美不胜收,靠的是泥匠的功夫和灵感与创意,故而深得岩雅村人的喜爱。随着时光推移,斑驳流离的墙体,愈显厚重古雅。
海云寺是村中唯一一座供奉海神妈祖的寺庙。站在海云寺前,俯瞰海上的鸡心屿,远眺台湾海峡兄弟岛,耳闻涛声,渔帆依依,海鸥飞翔,忽见驾着小船的渔人正挥抛鱼网,在波光粼粼中收获着不一样的体验与惊喜。
寺庙前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搂着小孙女,沐着阳光哼着儿歌,身旁趴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黑狗,屋檐上怒放的三角梅长成了天然凉棚。老人告诉我们左边的房子就是她的家,因为山坳里交通不便,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有了钱就在外面安了家。她的子女们也不例外。现在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些年迈的老人,不习惯离开家门到新的地方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只能选择留守古厝。
岩雅村似乎和喧嚣的市井隔绝开来,显得分外安静。这或许是他们祖先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同时,还追求陶渊明老先生那种“心远地自偏”的“世外桃源”般独立的生活空间。青山绿水间,渔樵耕读乐,炊烟袅袅处,还有农家花屋、碧海蓝天、岛屿礁石与穿梭而过的渔船……如同一幅形象生动的古村落生态图。岩雅村古渔村在《我是海边人》、《东山岛》等微博的推介后,她的芳容正渐渐为都市人所认识,于是来到这里寻古旅游的游客多了起来。
扑面而来的咸腥味,让人有些难以适应,而恬淡、抒情的村居生活空间,却吸引着都市人的向往。来到这里寻古旅游的游客,总忘不了用心灵的窗口和手中的镜头,记录、捕捉这里迷人的风韵。前来写生的画家们远离了喧嚣与烦恼,古老的岩雅村在画家笔下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显得那么富有生活感染力。
村中年轻人走出山坳、走出古老的小渔村,纷纷融入经济发展的滚滚大潮,创业致富。如今,村中惟有十几位留恋故居的老人坚守着、珍惜着。淳朴勤劳的老人,或在家门旁种花种菜、或养些土鸡土鸭。老人们也许为了守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也许为了敬重神明、祭拜祖先,也许为了守护世代相袭的渔家民俗,而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院子里,年迈的老人安详地坐在庭院里,招呼我们进屋喝茶,共同享受这暖暖的阳光。
踏着久违的石板路,穿行其间,思绪随着石板巷步移景异,眼前一座座渔家老屋古老而静谧。沿着石阶蜿蜒来到海边,但见两边大片开阔的石基岩上,积石叠至山上,那雄、秀、神、奇、幽、险、灵、幻的绝美风光,融于一体,独甲闽海南天。仙人洞、石壁画、雷破石、石龟、石象、人面石……我们此行的向导林振火先生是“生态苏峰,海味冬古”鄉村旅游文化发展的热心人,一路上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岩雅村的故事传说,还有岩仔村的未来规划。
岩雅村传唱着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涛声吟奏出一曲曲古老的渔歌。2011年,深藏于苏峰寺下的岩雅村不仅被都市人所认识,也被海峡彼岸的艺人所钟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岩仔村首次入镜,成为台湾偶像剧《爱呀哎呀,我愿意》中的“圆舟岛”。落日余晖下,如诗如画、如歌春梦的“圆舟岛”,仿如一座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剧中女主人公为了保卫美丽岛屿的自然生态不受商业利益侵害而与男主郭品超打响了一场“环保爱情战”,演绎着一段像清晨海风般令人心动的纯粹爱情故事。如今岩雅村渐渐被人所熟知,慕名而来的人多了,许多外地人都想在此买下老房子度假休闲,但村民们更多的是选择把老房子保留下来。
如果说渐行渐远的古村落反映了逝去的某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习俗,那么民俗风情便是人类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宝贵遗产,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伫立充满泥土芬芳与海韵十足的岩雅村,回头瞅瞅落叶飘零的初冬,伸手触摸斑驳的渔家老屋,老屋依旧,人影却鲜见,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受到岁月的绵延和悠长,我努力找寻更多值得耐人寻味的人和事。
追求文化底蕴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渔村民俗旅游文化所赋予的人文精神和所潜在的文化价值,已成为乡村传统文化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如何挖掘提高民俗文化的韵味和附加值,将无形的民俗文化赋予旅游产品的实体中,创造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旅游品牌,显得尤为重要。
岩雅村,这个经历千年风雨的原生态渔家古村落,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成为一坛历经岁月的佳酿美酒,愈久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