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渔樵岩雅村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雅村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闽南渔家古村落之一,原名“岩仔村”。它位于东山岛最高峰苏峰山北麓,恰好处在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金銮湾、冬古湾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一方水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渔家民俗文化氛围,彰显出东山岛传统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
  迎着初冬的金阳,沿苏峰山环岛路,蜿蜒来到了老村口。迎面两侧散落着几座坍塌的老屋,还有几座“勉强支撑”。残墙上爬满了青苔,露出一片不规则的石头砌成的老墙,墙头上几株仙人掌与随风摇曳的小草顽强的生长着,似乎向路人诉说世代以农耕渔猎为生的“岩仔人”,那沉甸甸的故事……
  话说“岩仔村”的来源。相传,古时候有张姓和尚在苏峰山麓建起了“苏峰岩”寺庙。到了清乾隆八年(1744),有诏安五都(今东山县)梧龙村九世祖林希周公拓居苏峰山,在苏峰岩左侧卜地开基建村,且以寺庙之名为“苏峰岩村”。后来方便称呼,简称“岩仔村”,今人又美其名为“岩雅村”。
  岩雅村,一个充满人文传说的古渔村。民国稿本《东山县志》这样记载:“俗传宋帝昺南渡时,将都南澳,筑此为东京,后地崩陷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巅下向海,莫穷其际。海中尚有木头竹丛,潮退风静,都人驾舟取焉。”明代朱兆凤曾到此望海凭吊东京遗迹,赋诗曰:“航海当年计苟安,东京曾筑此江干。孤军竟向鲸波没,绝岛真同蜃市残。城郭袛今闻鹤泪,山川何处问龙番。那堪回首慈元恨,泪洒崩涛满眼寒。”诗文印证了这里曾经建有东京“川陵行宫”,还有民间流传的“沉东京,浮南澳;沉乌礁,浮大帽”之说。
  环顾岩雅村,背靠苏峰雄起,似龙腾虎跃,蔚蓝的大海如悠悠玉带青罗。其地势高爽,负阴抱阳,酷似一张渔网,向东南方向撒开,处处飘逸着清丽淡雅、悠闲恬静的海韵与田园情韵。
  春潮带雨晚来急。每当春夏之际,更有祥云紫气、仙乐飘飘,如海上仙境。静静地藏于苏峰山脚下的岩雅村,罕有寻访的人迹,因此知道它存在的人也不多。就是站在苏峰寺前,连外边的人也很难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古村落,自古以来岩雅村成为一处安全的避难之地。700多年前的南宋幼帝逃到这里避过元兵的追杀,因而留下了“苏峰山下好避难”的传说。
  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岩雅人倡行节俭,建造房子时大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确保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在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在蔚蓝的天际间,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犹如清秀简练的水墨国画。而窗户上方的每一幅灰塑图案,或因其功能,或因其音谐,或因其寓意,各有千秋,美不胜收,靠的是泥匠的功夫和灵感与创意,故而深得岩雅村人的喜爱。随着时光推移,斑驳流离的墙体,愈显厚重古雅。
  海云寺是村中唯一一座供奉海神妈祖的寺庙。站在海云寺前,俯瞰海上的鸡心屿,远眺台湾海峡兄弟岛,耳闻涛声,渔帆依依,海鸥飞翔,忽见驾着小船的渔人正挥抛鱼网,在波光粼粼中收获着不一样的体验与惊喜。
  寺庙前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搂着小孙女,沐着阳光哼着儿歌,身旁趴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黑狗,屋檐上怒放的三角梅长成了天然凉棚。老人告诉我们左边的房子就是她的家,因为山坳里交通不便,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有了钱就在外面安了家。她的子女们也不例外。现在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些年迈的老人,不习惯离开家门到新的地方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只能选择留守古厝。
  岩雅村似乎和喧嚣的市井隔绝开来,显得分外安静。这或许是他们祖先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同时,还追求陶渊明老先生那种“心远地自偏”的“世外桃源”般独立的生活空间。青山绿水间,渔樵耕读乐,炊烟袅袅处,还有农家花屋、碧海蓝天、岛屿礁石与穿梭而过的渔船……如同一幅形象生动的古村落生态图。岩雅村古渔村在《我是海边人》、《东山岛》等微博的推介后,她的芳容正渐渐为都市人所认识,于是来到这里寻古旅游的游客多了起来。
  扑面而来的咸腥味,让人有些难以适应,而恬淡、抒情的村居生活空间,却吸引着都市人的向往。来到这里寻古旅游的游客,总忘不了用心灵的窗口和手中的镜头,记录、捕捉这里迷人的风韵。前来写生的画家们远离了喧嚣与烦恼,古老的岩雅村在画家笔下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以生命,显得那么富有生活感染力。
  村中年轻人走出山坳、走出古老的小渔村,纷纷融入经济发展的滚滚大潮,创业致富。如今,村中惟有十几位留恋故居的老人坚守着、珍惜着。淳朴勤劳的老人,或在家门旁种花种菜、或养些土鸡土鸭。老人们也许为了守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也许为了敬重神明、祭拜祖先,也许为了守护世代相袭的渔家民俗,而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院子里,年迈的老人安详地坐在庭院里,招呼我们进屋喝茶,共同享受这暖暖的阳光。
  踏着久违的石板路,穿行其间,思绪随着石板巷步移景异,眼前一座座渔家老屋古老而静谧。沿着石阶蜿蜒来到海边,但见两边大片开阔的石基岩上,积石叠至山上,那雄、秀、神、奇、幽、险、灵、幻的绝美风光,融于一体,独甲闽海南天。仙人洞、石壁画、雷破石、石龟、石象、人面石……我们此行的向导林振火先生是“生态苏峰,海味冬古”鄉村旅游文化发展的热心人,一路上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岩雅村的故事传说,还有岩仔村的未来规划。
  岩雅村传唱着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涛声吟奏出一曲曲古老的渔歌。2011年,深藏于苏峰寺下的岩雅村不仅被都市人所认识,也被海峡彼岸的艺人所钟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岩仔村首次入镜,成为台湾偶像剧《爱呀哎呀,我愿意》中的“圆舟岛”。落日余晖下,如诗如画、如歌春梦的“圆舟岛”,仿如一座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剧中女主人公为了保卫美丽岛屿的自然生态不受商业利益侵害而与男主郭品超打响了一场“环保爱情战”,演绎着一段像清晨海风般令人心动的纯粹爱情故事。如今岩雅村渐渐被人所熟知,慕名而来的人多了,许多外地人都想在此买下老房子度假休闲,但村民们更多的是选择把老房子保留下来。
  如果说渐行渐远的古村落反映了逝去的某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习俗,那么民俗风情便是人类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宝贵遗产,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伫立充满泥土芬芳与海韵十足的岩雅村,回头瞅瞅落叶飘零的初冬,伸手触摸斑驳的渔家老屋,老屋依旧,人影却鲜见,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受到岁月的绵延和悠长,我努力找寻更多值得耐人寻味的人和事。
  追求文化底蕴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渔村民俗旅游文化所赋予的人文精神和所潜在的文化价值,已成为乡村传统文化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如何挖掘提高民俗文化的韵味和附加值,将无形的民俗文化赋予旅游产品的实体中,创造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旅游品牌,显得尤为重要。
  岩雅村,这个经历千年风雨的原生态渔家古村落,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成为一坛历经岁月的佳酿美酒,愈久愈香……
其他文献
母亲节未到,微信朋友圈已经被琳琅满目的礼物和幸福刷屏。那些礼物和幸福,有发信人自己收到的,也有送给母亲的,文图相得益彰,秀了我一脸。我的嘴角不由自主飞了起来,人生中的第一个母亲节,我也是有礼物收的。  母亲节在五月第二个周日,是职场妈妈们的休息日,也是妈妈们的劳动日。  这一日,我比平时上班还忙碌。清晨七点不到,小宝已经精神十足地醒来,正处牙牙学语阶段的小人儿像只出笼的鹊,叽喳着我听不懂的婴语,边
期刊
“這里叫百花村。”南安女子带惠安女子到漳州,路过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她指着一排矮矮的房子告诉我。那时,我们坐在一种叫板车的交通工具上,不冷不热的秋日天高气爽,板车像人力车,只不过不是用拉的,是一辆装有木板作为客人座位的三轮车,车夫就在我们坐板旁用力踩踏,板车四面毫无遮掩,风迎面吹拂,感觉挺凉快。这体验异常新鲜,这村子名字很特别,原来世上真有百花村,以为古代或武侠小说里才有的地方呢,于是牢牢记住了。 
期刊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妙笔描绘了长江三峡的神奇美景。远隔数千里之外,在平和西部长乐乡和秀峰乡之间,也有一道峡谷,山与山相连,水与水相通,青山隔溪对峙,鸟鸣两岸互动,本地人习惯将这一段河流称之为“平和小三峡”。  郦道元笔下三峡七百里,平和小三峡则只有大约十公里,它位于上游的秀峰乡坪洄村和下游的长乐乡建南
期刊
“星斗胸罗独抗颜,说忠说孝满人间。归欤杖履华山去,家问客从何处还。”明朝大理寺卿林熙春所写七言绝句《黄养吾归临川》,讲述了监察御史黄养吾不畏强权、忠孝两全的感人事迹。  大公无私威惠存  福建省龙海市顔厝镇的东山(珊)黄氏,从明代起即为漳南望族,科甲显赫。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东山黄氏大宗直系有十三人任职为官,出过二进士五举人:黄嵩,明宣德三年(1428)岁贡,连任十二年广西平乐知府;告老还乡时,百
期刊
1922年夏天,老舍应聘到西北城市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任教务主任。学校设在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内。教堂牧师宝广林先生任校长。老舍就住在教堂跨院内。老舍也接受了洗礼加入教会,成为一名基督教徒。那时,老舍的教务工作不多,常到教会帮忙做些社会服务的事情,也在宝广林先生主持的英文夜校补习英文。老舍通过宝广林先生结识了英国伦敦教会的易文思先生。易文思当时在燕京大学神学院任教授。易文思先生了解老
期刊
小商品城  小商品城位于城东,毗邻汽车站,共有十幢楼,分东南西北四个区,主要卖裙子、西装、布匹、风扇、工艺品等等。后面有一座凉亭供路人休憩。小商品城永远是喧哗的。十点钟的小商品城像孕期的鱼儿,又像蝼蚁载于舟筏,共同制造着滚滚红尘。十七八岁的少女穿着最时新样式的衣服在这里招摇而过,她们在小商品城里春风杨柳般地摇摆,因为父母给她们的零花钱仅够她们来到这里消费。各县服装店进货的老板推着手推车为自己的小店
期刊
也曾惊诧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千年铁树开花的奇葩,也曾惊叹于泉州开元寺东西双塔巍峨耸立的壮观,也曾经惊讶于厦门南普陀寺前放生池内一枝红荷舞碧丛的艳丽。可是,对于故乡漳州南山崇福禅寺却似乎总是印象模糊。走近她,成了我经世累年之后长久的夙愿,一如对母亲的思念,在时光之中慢慢发酵。终于,我要去赶赴这一场盛情的邀约了,就在今日。  盛夏清晨,九龙江畔,有微微的风,夹着丝丝的暖,和着淡淡的花香。我的故乡,千年历史
期刊
华人在南洋,宗教信仰往往佛道不分,大部分為道教信徒,妇女比男人更常到寺庙祈福或寻求心灵慰藉,聚在一起喜欢谈神说鬼,比较起来,妈妈算不迷信的人。她时常以自己的不迷信为荣。她说话语气似有憾,其实内心喜滋滋的“我才不像那些人那样迷信,不能说我不信,但怎么可能喝了符纸烧的水,病就会好?还是去找打领带的拿点药来吃吧。”那个年代,有些西医在诊所西装革履,还打领带,也许显示他的专业之不可侵犯,或高人一等吧。  
期刊
在九龙江的入海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卫城,漫步其间,轻抚岁月斑斓的古老城墙,迎着海风,向远处眺望,放飞思绪,感受心与海的荡漾,身与天的接壤。在这座威镇海疆的古卫城里,多少英雄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抵御倭贼的入侵。每一面城墙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一道城门都是他们殊死搏斗的起点。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为别的,只为城墙内盛开的鲜花,清澈的泉水,茂密的古榕和幸福的家园!  没错,这里就是闻名遐迩
期刊
我的父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很平凡,没有伟岸的形象,没有辉煌的成就。可父亲却像柔情的水一般浸透着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隙,看似平淡,但总让我细细品味着。  我的父亲祖籍安溪,由于祖父落难,父亲的几个兄弟流浪到异地他乡,为了生活,父亲不得已,“上门入赘”。父亲性情温和,言语笨拙,不善言词。他嘴里总是叼着一支烟,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家人问他话,他总要吸一大口烟,吐出了云雾,才会回话,而且回答的就是“嗯”“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