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的指南针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z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研究教学目标的制订很有必要。科学制订教学目标,需要紧扣四个特点。
  凸显课程特点,追求言意兼得
  “言意兼得”的“言”指语言学习,“意”包括意思的理解、意义的获取、意境的感知等。语文教学做到了言意兼得,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目标的制订至关重要。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制订的: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三个目标涉及字词学习、朗读、理解感悟、思维与说话等,既有“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的人文目标,又有“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等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目标看似全面,但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除第一个目标以外,其他目标都比较笼统。
  教学目标不清晰、不准确,一定会影响具体训练点的定位与落实。为此,我们对教学目标做了如下修改:1.能正确认识“混沌、猛劈”等10个词语,会写“创造”等1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3.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用“他的 变成 的 ”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三个目标既涉及词语、朗读与语言表达学习,又有机融合了思维训练与人文精神感悟,层层递进,梯度上升,具有连续性与延展性,符合学习和认知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修改后的目标删去了“读懂课文”这个理解性、通识性目标,增加了“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用‘他的 变成的 ’的句式进行仿说、仿写”的语言训练性目标,让言意兼得的有了实现载体。这样一来,不仅目标定位更清晰了,而且操作有了抓手,评价有了依据。
  把握学段特点,做到重点突出
  学段不同,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点、侧重点就会不同。教师准确把握学段特点,使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和不到位,目标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鄉下人家》的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设置了4条: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第二学段。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述4个目标中与此相关的是第4条,但这一条并不仅仅是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而是二、三学段的共同要求。换句话说,这个目标虽与第二学段相关,但第二、三学段分别需要达到什么目标,课标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符合第二学段和这个文本的目标。围绕这样的思考,我们把第3条改为“学习用四字词语概括课文描写的画面”,把原目标中的第3、4条依次往后顺延。增加的这个目标实则是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内容的一种方法: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它既准确反映了学段特点,又与课文“泡泡语”中用四字词语概括相关画面的要求相符,可谓一举两得。
  挖掘文本特点,发挥例子功能
  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并根据文本实际考虑目标的侧重点。这样才能将抽象的、位于课程层面的语文训练要点细化、具体化,让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具有针对性、独特性和操作性。
  教学《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时,教师通常将“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确定为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着眼于选材。第一自然段的选材别具一格,确实值得教学,但仔细研读文本会发现,这一自然段遣词造句的准确、语句的具体形象更值得学生领会与借鉴。基于此,笔者教学时把这个目标扩充为“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及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表达方法描写一处景物”。扩充后的目标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围绕“乡下人家”写了哪些景物,更把视角引向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为了达成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句写得好,让画面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在品味精彩词句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段的表达特点: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了乡下人家门前攀援的瓜藤、瓜架下挂着的青的红的瓜等日常景物,用词准确,并巧妙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使表达更形象生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为了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还要求学生结合前几日去乡村参加户外拓展训练的经历,运用这种写法描写一处田园景物。这样教学就把读与写、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注重学情特点,落实以生为本
  除上述三个方面以外,目标制订还必须关注学情。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与习惯、学习动机、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等,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知识储备状况尤为重要,它对于核心概念的具体化及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的设定具有一定影响。
  执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识字课《传统节日》时,教师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4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是怎么度过文中每个节日的。第一次试讲后,教师发现目标的制订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识字量过大。目标一要求学生集中识记15个生字,而一节课的有效识字时间只有一二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达到读准拼音、识记字形、口头扩词、练习说话的要求十分困难。二是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二仅仅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其实,这是一篇优美的儿歌,读起来郎朗上口,学生非常喜欢朗读,所以可以提出感情朗读、读出儿歌音韵美的要求。三是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目标三提出了“说说自己是怎么度过文中每个节日的”要求,而文中提到了九个节日,其中有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的是学生不感兴趣甚至陌生的,笼统地提出要求,造成了课堂中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的局面。
  针对不足,教师把课时目标调整为:1.认识“传、统”等7个生字,会写“贴、街”等4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出韵文的节奏美。3.了解我国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至二个节日说说是怎么过的。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既注重了整体学情,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真正体现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当下,许多学校的课题研究非常“高大上”,开题、结题热热闹闹,研究过程冷冷清清。许多课题平时就犹如一座废弃的工厂,等到结题的那一天,就用石灰水、涂料、油漆粉刷一下,等待专家的视察点评。这样的课题研究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难有成效。  而小课题研究,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小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小问题为研究目标,以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
“鸡兔同笼”问题的根本模型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小学教学鸡兔同笼的目的不是为了完美解题,是为了“育人”——培养小学生猜测、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还是囿于教解题模式,满堂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教得很费力,学生学得很没劲。  怎样在“鸡兔同笼”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关键是以生为本,学生怎样想,教师就怎样讲。 
如今,休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倡班级休闲文化建设,既是学校学研文化建设的需要,又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育才二小“最炫彩虹”班主任团队把班级休闲文化建设作为研究课题,通过精神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长。  一、读书成为一种享受  育才二小以“齐读共享,沐浴书香”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1.确定书目。书目由必选和自选两部分组成。必选书目不少于两本,每年由各年级团队成
手持CS/LR4 7.62mm狙擊步枪的警察狙击手
摘要:基于对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从学习的兴趣、困难度、影响因素、帮助方式,以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实用性等方面,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改进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6-0084-03  农业技术经
“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借助图形直观与具体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估测能力,增进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在直观体验活动中获得对量的准确感受呢?下面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亲历产生必要性体验,合理构建测量知识体系  量感的培养要从感量开始。本
从确定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下简称为“晒课”)到最终录课完成,历时月余。晒课内容如何选择?这是摆在晒课之路上的第一道难题,虽然以前参加各级各类的优质课、青教赛、送教下乡、研讨课等教研活动多次,但这次选课着实纠结了一番:是驾轻就熟还是另选新课?课堂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为此,困惑、忐忑、焦虑了好几天,最终我决定挑战自我,选一节自己以前没有尝试的新课型——复习课。
数是用来计数、标记或度量、比较同质事物的抽象概念,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可以说,数概念的学习伴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在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学生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在各个学段各有侧重,总体应注重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让数概念和核心素养自然生长。  本期,我们探讨学生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为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数概念的核心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直观模型的使用,其中数线是
早在2007年参加北京“全国剑桥英语观摩课堂”及2011年西安的“全国英语名师课堂观摩”中就见识过专家评审组观课的细致入微。直到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才对课堂观察这一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系统的理解。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团队合作:让课堂观察者
周明波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9月,成员由襄阳市各县市区语文教研员、襄阳市各学校优质课教师及骨干教师40余人组成。工作室成立后,分别到谷城、南漳、宜城、襄阳东津新区、老河口等地送教6次,先后组织市级大型培训活动3次,为湖北文理学院国培班和襄阳市隆中名师培训班讲课4次,到各县市区学校交流中考备考经验10余次。  工作室主持人周明波是湖北省特级教师、襄阳市隆中名师。从教以来,周明波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