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3月,笔者前往桓仁县木盂子镇仙人洞村采访,潘国权老人叼着一只挺大的黑色烟斗,坐在炕头上跟我唠抗联。
杨靖宇是1934年2月到仙人洞的。但老人记不得这个时间了,只记得那年自己18岁。
老人说:杨司令来村里之前,先来了一支部队。下半夜,随着狗叫了一阵子,就听外边有人群踩雪的脚步声,俺心里咯噔一下——胡子来了!那时,遍地起胡子,还有“棒子手”“砸孤丁”,虽然穷人家没啥可抢的,可好吃好喝也伺候不起呀?有姑娘媳妇的人家就更担惊受怕了。俺大气儿不敢出。这时,就听见有人敲门了,叫“大爷”“大娘”,让开门,要借个宿,还说“俺们不是胡子”。这倒稀奇了,半夜三更找上门来的还有不是胡子的?可是不是胡子也得开门呀,要把人家给惹火了,那不是找死吗?俺赶紧下了地。俺爹怕俺冒失,说话不周全冲撞了人家,把俺挡在身后。开了门,说话的人却不进来,说让家里人穿好衣服他们再进屋。俺就寻思,还有这么“讲究”的胡子?那时俺家二十来口人,南北大炕,一边穿衣服,一边倒出一边大炕。他们说睡地上就行,又问有没有谷草、秫秸,然后一人抱几捆谷草铺到地上。大冬天的,谷草上面都是雪,也抖搂不尽,抱屋里就化了,潮乎乎的,可这帮人就那么睡,连灶房的地上都躺满了人。
老人说,这些人都戴着“红胳膊箍”,第二天有识字的人认出来了,上面写着“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
独立师军需部部长韩震住在高俭地村彭玉堂家。见彭玉堂要给他杀鸡,韩震说“我来杀”,接过鸡就放了:“你这么外道,还让俺怎么在你家待呀?”
正月十五元宵节,杨靖宇率队伍来到仙人洞。村里男女老少扭起秧歌欢迎“红军”——因为这些人戴着“红胳膊箍”。
潘国权扭得好,唱得也好,大家叫喊着让他来一个,他开口即唱:“十三大辙唱江洋,杨司令在上听其详……”
唱完了,扭完了,杨靖宇给秧歌队的人逐一发香烟。这在民间是一种很高的礼遇。红军杨司令给的烟卷,有些人几天都不舍得抽。
然后,杨靖宇站在石头台阶上讲话,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抗日救国的队伍。谁愿当兵,俺们欢迎;不愿当兵的,以后部队常来这里,跑个腿,送个信,帮帮忙,也是抗日救国。“日本子占了东三省,咱不能光顾自己家的小日子,没有国哪有家呀?”
村里老人还记得杨靖宇的模样——高个儿,挺瘦,瓜子脸带点儿棱角,大眼睛,高鼻梁,穿青色棉衣,披黄呢大衣,背支匣子枪。声音洪亮,关里口音,管日本叫“儿本”,管革命叫“给命”。
杨靖宇来仙人洞,是考察地理、民情,看能否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
有40多户人家的仙人洞,位于桓仁、兴京两县交界处,偏僻闭塞,历来为官府统治薄弱地区,当时日伪势力也未波及这里,没有任何敌伪机构。辽东山区沟壑纵横,峰岭如浪,这里更有“辽东屋脊”之称的老秃顶子山,南至宽甸,西连本溪,东望通化,可往任何方向进出;退守则如鱼儿潜入大海,是一个天然的游击战乐园。至于屯兵存粮、疗伤养病,大山深处万无一失。不仅如此,这里还与奉天、抚顺、本溪等重工业城市近在咫尺,紧邻连接朝鲜的安奉铁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军要在南满有所作为,这里是必争之地。
4月,3团11连50多人在连长马广福的带领下,来到洼子沟、仙人洞一带。紧接着,团长韩浩和师军需部部长韩震也率30余人来到仙人洞。目的明确,就是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不到一个月,仙人洞、高俭地、暖河子几个村落,有50多人参加红军。
后来给杨靖宇当传令兵的王传圣,这时住在仙人洞附近的头道岭子沟里。他缠磨父亲要去当红军,父亲说你才多大点儿呀?那年王传圣15岁,个子小,还单薄,一看就是个孩子。王传圣觉得自己的理由挺充分:前院小汪柱子都当红军了,李向山都当红军了。
小汪柱子年纪、个头儿跟王传圣差不多,李向山则是桓仁县赫赫有名的人物——后面将会写到,抗联在桓仁发展得那么快,与他有很大关系。
到底把父親磨同意了,王传圣趴地上磕个头,就去找到部队要参军。部队嫌他小,不要,正没辙呢,恰巧碰上李向山。可李向山怎能认识他呀?他就说,俺爹叫王玉琳,你在县里当劝学员(相当于教育局督察)时,俺爹给你当过马弁呢。李向山想起来了,觉得这个小孩怪机灵的,就说“要了吧,俺作保”。那时,参军得有保人,一是防止奸细混进来,二是怕你想家开小差。
下午部队行军,爬山时,王传圣看到前边有个人像分家另过的大哥王传清,他上前一看,正是。兄弟俩几乎同声道:“你怎么也来了?”后来,王传圣的五叔和姑父也参加了抗联——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杨效康父母双亡,扔下他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生前欠12元地亩捐,百家长追着他要,一口一个“父债子还”。他和大弟弟一商量,把小弟送人了,再给妹妹找个人家当了童养媳,就领着大弟弟去找红军。
杨效康的年纪跟王传圣差不多,大弟弟更小,又没保人,部队哪里肯要?哥儿俩硬赖着不走,部队走到哪儿跟到哪儿,跟了十来天,最后算是收留了。两个月后,小弟弟因为在人家挨打受气,也找来了。1940年在濛江县龙泉镇西翁圈,小弟弟和三师师长曹亚范一起牺牲了。大弟弟是三年后在珲春牺牲的。
潘国权没用保人就参了军,因为元宵节扭秧歌,他是“明星”,部队的干部战士都认识。潘国权没敢告诉爹妈他想参军,带着汪红海、张国全两个小伙子,一起去沟里老秃顶子山下找部队,去了部队就要了。几天后,潘国权他妈撵去了,抱住他哭,非让他回去不可。杨靖宇就让他回去,说前方打仗,后方得有人支援,堡子里需要你干的事多了,以后有人会去找你,告诉你干什么、怎么干。潘国权一想也是,就跟母亲回了村。
老人说,那时有支歌,叫《起来,齐心》,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起来,齐心,参加人民革命军!你也愿去,我也愿去,共同打日本!”
……
跟潘国权一样,当年和现在都住在仙人洞的樊万林老人,那年15岁,去参军也给打发回来了。笔者采访时,身高也就一米六出点儿头的老人说,杨木井子有个杨福荣,比俺还小一岁,可人家长得高高壮壮的,去了部队就要了。俺说不公平。杨司令笑了,拿手比画着自己脖子下边说,再过两年,长到这么高了就要你。 鏵尖子镇的赵明山老人说,抗联来桓仁那年,他17岁。独立师三团要过浑江,找人摆渡,对他们说,我们不是胡子,是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救国的。可老百姓哪懂这个啊。那年头,见着扛枪的,能跑的撒丫子就跑,来不及跑的就只能硬挺着了。老人说,一个挎匣子枪的大个子瞅瞅俺说:“这不是三子吗?”俺一看,是俺的两姨舅舅马长岭,后来知道他是个连长。他问,你会使“槽子”吗?——桓仁人管小船叫“槽子”。俺说会,就跟他走了。东家派人去俺家报信,说你们家三子跟一帮戴“红胳膊箍”的胡子走了。俺爹扔下手里的活儿就撵来了。俺两姨舅先跟俺爹商量,让俺参军。俺爹不听,俺舅就“哈唬”俺爹:“你也是个大老爷们儿,自己不抗日,还不让儿子抗日?”又问俺:“你是抗日还是回家?”俺说要抗日。俺爹恨不得揍俺一顿,说“枪子”不认人哪。俺舅说:“有俺就有他,就是死了,为了抗日救国,也值!”俺爹抹着眼泪走了。俺爹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不明白俺参加的是什么队伍。很快堡子里都传说俺当胡子了,戳俺家人的脊梁骨。
老人说,第一次见到抗联,他们张口第一句就是“俺们不是胡子”。后来俺也一样,走到哪里,特别是到了没去过的地方,张口就是这句话。那时在老百姓眼里,扛枪的人,除了官军,就是胡子。先来一句“俺们不是胡子”,多少也能算颗定心丸,然后再说不是胡子是什么。不然,人家撒丫子跑了,再不就喊“胡子进堡子了”,敲锣打盆的,抄起家什跟你干上了。
老人说,那时参军叫“上队”,地方干部到部队工作,也叫“上队”。俺上队几天后,一个干部见到俺,说这小孩儿哪来的?有保吗?俺舅说:“是俺的两姨外甥,俺保了。”
丛茂山老人上队时就不用保人了。他是本溪县兰河峪乡刘堡人,1935年夏天上队的。那天,他在山上放羊,山梁上过来一群扛枪的人。他以为是胡子,想跑,又舍不得那群羊。那群人戴着红袖标,挺和气,问他多大年纪了,家住哪儿,家里都有什么人,又问他听没听说过红军。一个挎匣子枪的人说,你上队当红军吧,打日本子。丛茂山说:“行啊,俺得回家告诉一声,把羊赶回去。”那人说,俺们会告诉你家的,把羊给你赶回去。
66年后,在本溪县光荣院,丛茂山老人说,两年后,俺负伤了,在密营养伤,那是真想家呀,动摇过,但也没跑。要说俺当时有多高觉悟,不是那么回事儿。俺就寻思,俺是中国人,还是个爷们儿,不能当亡国奴。这一走就是六年,俺家可遭殃了。俺上队第二天,日本守备队来了,把房子烧了,俺爹俺妈和两个哥哥都给抓到碱厂镇子里。因为有走狗、密探呀。俺妈六十多岁,一股火上来,死了。唉,有国没家了,救国救不了家呀。
老人个儿不高,说俺年轻时可有劲了,不然怎么能当兵没几天就去了机枪连呀。一挺歪把子28斤,压满子弹30多斤,但俺不觉得沉,登山爬砬子可来劲了。
丛茂山、赵明山、潘国权等人与后来当了干部的抗联老人不同的是,除了打了几年鬼子外,这辈子就是农民,张口都是地道的庄稼嗑儿。
赵明山也在机枪连干过两年,我问丛茂山认不认识这个人。老人说,你一提名字俺就蒙了,那时俺们当兵的没有名字,只有号数,叫“×号战士”。按班论,从一号到几号、十几号。俺刚参军时是“六号战士”,后来当到“二号战士”,就是副班长,一号是班长。
赵明山开头是“八号战士”,后来也当到“二号战士”。王传圣、杨效康等人也都有号。抗联一军的士兵,参军后就没了姓名,只有号数。平时唠嗑,开会点名,战场上下达命令,“三号掩护”“四号冲锋”,都只称呼号数。像你姓啥啊、家在哪儿啊,这种家常嗑儿都不准唠。这是纪律。每个士兵的自然情况,只有连长、指导员知道。各级干部也只称呼职务,顶多加上个姓。赵明山从四连到机枪连、保安连,连里干部因伤亡、调动不知道换了多少茬,除了两姨舅舅马长岭外,他顶多就知道个外号。
今人只知道当年的地下党通常用化名,很少有人知道抗联士兵的姓名也要保密,而且不是化名,只是个号数、编号。这在古今中外的军队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了。
任何事物都是环境使然——读者看下去就会明白,这种地下党似的抗日武装,为什么只能出现在中国的东北抗联里。
(待续)
杨靖宇是1934年2月到仙人洞的。但老人记不得这个时间了,只记得那年自己18岁。
老人说:杨司令来村里之前,先来了一支部队。下半夜,随着狗叫了一阵子,就听外边有人群踩雪的脚步声,俺心里咯噔一下——胡子来了!那时,遍地起胡子,还有“棒子手”“砸孤丁”,虽然穷人家没啥可抢的,可好吃好喝也伺候不起呀?有姑娘媳妇的人家就更担惊受怕了。俺大气儿不敢出。这时,就听见有人敲门了,叫“大爷”“大娘”,让开门,要借个宿,还说“俺们不是胡子”。这倒稀奇了,半夜三更找上门来的还有不是胡子的?可是不是胡子也得开门呀,要把人家给惹火了,那不是找死吗?俺赶紧下了地。俺爹怕俺冒失,说话不周全冲撞了人家,把俺挡在身后。开了门,说话的人却不进来,说让家里人穿好衣服他们再进屋。俺就寻思,还有这么“讲究”的胡子?那时俺家二十来口人,南北大炕,一边穿衣服,一边倒出一边大炕。他们说睡地上就行,又问有没有谷草、秫秸,然后一人抱几捆谷草铺到地上。大冬天的,谷草上面都是雪,也抖搂不尽,抱屋里就化了,潮乎乎的,可这帮人就那么睡,连灶房的地上都躺满了人。
老人说,这些人都戴着“红胳膊箍”,第二天有识字的人认出来了,上面写着“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
独立师军需部部长韩震住在高俭地村彭玉堂家。见彭玉堂要给他杀鸡,韩震说“我来杀”,接过鸡就放了:“你这么外道,还让俺怎么在你家待呀?”
正月十五元宵节,杨靖宇率队伍来到仙人洞。村里男女老少扭起秧歌欢迎“红军”——因为这些人戴着“红胳膊箍”。
潘国权扭得好,唱得也好,大家叫喊着让他来一个,他开口即唱:“十三大辙唱江洋,杨司令在上听其详……”
唱完了,扭完了,杨靖宇给秧歌队的人逐一发香烟。这在民间是一种很高的礼遇。红军杨司令给的烟卷,有些人几天都不舍得抽。
然后,杨靖宇站在石头台阶上讲话,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抗日救国的队伍。谁愿当兵,俺们欢迎;不愿当兵的,以后部队常来这里,跑个腿,送个信,帮帮忙,也是抗日救国。“日本子占了东三省,咱不能光顾自己家的小日子,没有国哪有家呀?”
村里老人还记得杨靖宇的模样——高个儿,挺瘦,瓜子脸带点儿棱角,大眼睛,高鼻梁,穿青色棉衣,披黄呢大衣,背支匣子枪。声音洪亮,关里口音,管日本叫“儿本”,管革命叫“给命”。
杨靖宇来仙人洞,是考察地理、民情,看能否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
有40多户人家的仙人洞,位于桓仁、兴京两县交界处,偏僻闭塞,历来为官府统治薄弱地区,当时日伪势力也未波及这里,没有任何敌伪机构。辽东山区沟壑纵横,峰岭如浪,这里更有“辽东屋脊”之称的老秃顶子山,南至宽甸,西连本溪,东望通化,可往任何方向进出;退守则如鱼儿潜入大海,是一个天然的游击战乐园。至于屯兵存粮、疗伤养病,大山深处万无一失。不仅如此,这里还与奉天、抚顺、本溪等重工业城市近在咫尺,紧邻连接朝鲜的安奉铁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军要在南满有所作为,这里是必争之地。
4月,3团11连50多人在连长马广福的带领下,来到洼子沟、仙人洞一带。紧接着,团长韩浩和师军需部部长韩震也率30余人来到仙人洞。目的明确,就是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不到一个月,仙人洞、高俭地、暖河子几个村落,有50多人参加红军。
后来给杨靖宇当传令兵的王传圣,这时住在仙人洞附近的头道岭子沟里。他缠磨父亲要去当红军,父亲说你才多大点儿呀?那年王传圣15岁,个子小,还单薄,一看就是个孩子。王传圣觉得自己的理由挺充分:前院小汪柱子都当红军了,李向山都当红军了。
小汪柱子年纪、个头儿跟王传圣差不多,李向山则是桓仁县赫赫有名的人物——后面将会写到,抗联在桓仁发展得那么快,与他有很大关系。
到底把父親磨同意了,王传圣趴地上磕个头,就去找到部队要参军。部队嫌他小,不要,正没辙呢,恰巧碰上李向山。可李向山怎能认识他呀?他就说,俺爹叫王玉琳,你在县里当劝学员(相当于教育局督察)时,俺爹给你当过马弁呢。李向山想起来了,觉得这个小孩怪机灵的,就说“要了吧,俺作保”。那时,参军得有保人,一是防止奸细混进来,二是怕你想家开小差。
下午部队行军,爬山时,王传圣看到前边有个人像分家另过的大哥王传清,他上前一看,正是。兄弟俩几乎同声道:“你怎么也来了?”后来,王传圣的五叔和姑父也参加了抗联——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杨效康父母双亡,扔下他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生前欠12元地亩捐,百家长追着他要,一口一个“父债子还”。他和大弟弟一商量,把小弟送人了,再给妹妹找个人家当了童养媳,就领着大弟弟去找红军。
杨效康的年纪跟王传圣差不多,大弟弟更小,又没保人,部队哪里肯要?哥儿俩硬赖着不走,部队走到哪儿跟到哪儿,跟了十来天,最后算是收留了。两个月后,小弟弟因为在人家挨打受气,也找来了。1940年在濛江县龙泉镇西翁圈,小弟弟和三师师长曹亚范一起牺牲了。大弟弟是三年后在珲春牺牲的。
潘国权没用保人就参了军,因为元宵节扭秧歌,他是“明星”,部队的干部战士都认识。潘国权没敢告诉爹妈他想参军,带着汪红海、张国全两个小伙子,一起去沟里老秃顶子山下找部队,去了部队就要了。几天后,潘国权他妈撵去了,抱住他哭,非让他回去不可。杨靖宇就让他回去,说前方打仗,后方得有人支援,堡子里需要你干的事多了,以后有人会去找你,告诉你干什么、怎么干。潘国权一想也是,就跟母亲回了村。
老人说,那时有支歌,叫《起来,齐心》,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起来,齐心,参加人民革命军!你也愿去,我也愿去,共同打日本!”
……
跟潘国权一样,当年和现在都住在仙人洞的樊万林老人,那年15岁,去参军也给打发回来了。笔者采访时,身高也就一米六出点儿头的老人说,杨木井子有个杨福荣,比俺还小一岁,可人家长得高高壮壮的,去了部队就要了。俺说不公平。杨司令笑了,拿手比画着自己脖子下边说,再过两年,长到这么高了就要你。 鏵尖子镇的赵明山老人说,抗联来桓仁那年,他17岁。独立师三团要过浑江,找人摆渡,对他们说,我们不是胡子,是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救国的。可老百姓哪懂这个啊。那年头,见着扛枪的,能跑的撒丫子就跑,来不及跑的就只能硬挺着了。老人说,一个挎匣子枪的大个子瞅瞅俺说:“这不是三子吗?”俺一看,是俺的两姨舅舅马长岭,后来知道他是个连长。他问,你会使“槽子”吗?——桓仁人管小船叫“槽子”。俺说会,就跟他走了。东家派人去俺家报信,说你们家三子跟一帮戴“红胳膊箍”的胡子走了。俺爹扔下手里的活儿就撵来了。俺两姨舅先跟俺爹商量,让俺参军。俺爹不听,俺舅就“哈唬”俺爹:“你也是个大老爷们儿,自己不抗日,还不让儿子抗日?”又问俺:“你是抗日还是回家?”俺说要抗日。俺爹恨不得揍俺一顿,说“枪子”不认人哪。俺舅说:“有俺就有他,就是死了,为了抗日救国,也值!”俺爹抹着眼泪走了。俺爹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不明白俺参加的是什么队伍。很快堡子里都传说俺当胡子了,戳俺家人的脊梁骨。
老人说,第一次见到抗联,他们张口第一句就是“俺们不是胡子”。后来俺也一样,走到哪里,特别是到了没去过的地方,张口就是这句话。那时在老百姓眼里,扛枪的人,除了官军,就是胡子。先来一句“俺们不是胡子”,多少也能算颗定心丸,然后再说不是胡子是什么。不然,人家撒丫子跑了,再不就喊“胡子进堡子了”,敲锣打盆的,抄起家什跟你干上了。
老人说,那时参军叫“上队”,地方干部到部队工作,也叫“上队”。俺上队几天后,一个干部见到俺,说这小孩儿哪来的?有保吗?俺舅说:“是俺的两姨外甥,俺保了。”
丛茂山老人上队时就不用保人了。他是本溪县兰河峪乡刘堡人,1935年夏天上队的。那天,他在山上放羊,山梁上过来一群扛枪的人。他以为是胡子,想跑,又舍不得那群羊。那群人戴着红袖标,挺和气,问他多大年纪了,家住哪儿,家里都有什么人,又问他听没听说过红军。一个挎匣子枪的人说,你上队当红军吧,打日本子。丛茂山说:“行啊,俺得回家告诉一声,把羊赶回去。”那人说,俺们会告诉你家的,把羊给你赶回去。
66年后,在本溪县光荣院,丛茂山老人说,两年后,俺负伤了,在密营养伤,那是真想家呀,动摇过,但也没跑。要说俺当时有多高觉悟,不是那么回事儿。俺就寻思,俺是中国人,还是个爷们儿,不能当亡国奴。这一走就是六年,俺家可遭殃了。俺上队第二天,日本守备队来了,把房子烧了,俺爹俺妈和两个哥哥都给抓到碱厂镇子里。因为有走狗、密探呀。俺妈六十多岁,一股火上来,死了。唉,有国没家了,救国救不了家呀。
老人个儿不高,说俺年轻时可有劲了,不然怎么能当兵没几天就去了机枪连呀。一挺歪把子28斤,压满子弹30多斤,但俺不觉得沉,登山爬砬子可来劲了。
丛茂山、赵明山、潘国权等人与后来当了干部的抗联老人不同的是,除了打了几年鬼子外,这辈子就是农民,张口都是地道的庄稼嗑儿。
赵明山也在机枪连干过两年,我问丛茂山认不认识这个人。老人说,你一提名字俺就蒙了,那时俺们当兵的没有名字,只有号数,叫“×号战士”。按班论,从一号到几号、十几号。俺刚参军时是“六号战士”,后来当到“二号战士”,就是副班长,一号是班长。
赵明山开头是“八号战士”,后来也当到“二号战士”。王传圣、杨效康等人也都有号。抗联一军的士兵,参军后就没了姓名,只有号数。平时唠嗑,开会点名,战场上下达命令,“三号掩护”“四号冲锋”,都只称呼号数。像你姓啥啊、家在哪儿啊,这种家常嗑儿都不准唠。这是纪律。每个士兵的自然情况,只有连长、指导员知道。各级干部也只称呼职务,顶多加上个姓。赵明山从四连到机枪连、保安连,连里干部因伤亡、调动不知道换了多少茬,除了两姨舅舅马长岭外,他顶多就知道个外号。
今人只知道当年的地下党通常用化名,很少有人知道抗联士兵的姓名也要保密,而且不是化名,只是个号数、编号。这在古今中外的军队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了。
任何事物都是环境使然——读者看下去就会明白,这种地下党似的抗日武装,为什么只能出现在中国的东北抗联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