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所述的笔者作品源于两个论题:一是场地和环境相互依存;二是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并且以苏格兰裔美籍景观设计师伊恩·麦克哈格和苏格兰城市规划师帕特里克·盖迪斯的项目及研究成果为创作基础.尽管两人提出理论的年代相隔近半个世纪,但由于同样看重地域性知识对于当地设计和规划实践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实践主题和方法也秉持相似的准则.笔者近期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对麦克哈格的研究成果颇有影响的两条河流—克莱德河和特拉华河.受这项研究的启发,本文展现了表达增量变化、叠加以及时间推移的横断面模型及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述的笔者作品源于两个论题:一是场地和环境相互依存;二是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并且以苏格兰裔美籍景观设计师伊恩·麦克哈格和苏格兰城市规划师帕特里克·盖迪斯的项目及研究成果为创作基础.尽管两人提出理论的年代相隔近半个世纪,但由于同样看重地域性知识对于当地设计和规划实践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实践主题和方法也秉持相似的准则.笔者近期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对麦克哈格的研究成果颇有影响的两条河流—克莱德河和特拉华河.受这项研究的启发,本文展现了表达增量变化、叠加以及时间推移的横断面模型及相关绘图实践.文章首先讨论了地形图及其在美国、意大利和英国苏格兰的河流流域研究中的应用;随后,简要回顾了麦克哈格和盖迪斯对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的贡献;进而介绍了以横断面为基础的实践项目对于其他学科领域观察和分析景观现象的实用意义,相关结论亦成为了笔者近期一次基于拓印和数字绘图技术的展览的理论基础.文章最后重申了实地考察对景观设计和其他基于环境的创造性作品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城市粗放式开发促使城镇特色丢失,并促使人居环境愈发趋向“千城一面”.为此,本研究以位于中国不同气候区的县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其居住街区空间形态为切入点,借助ArcGIS 10.2、SPSS 22与Origin 2021软件对60个代表性居住街区的空间形态以12个形态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借此判别、描述并解读了地域特征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1)60个样本街区的建设年代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变迁存在一定协同性;2)不同气候区的县级城市居住街区空间形态存在差异,可借助街区形状、开发强度、街区规模、
公共景观的持久性是实现社区韧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但其在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前期”规划设计和“后期”运营管理均未得重视.本文引入西方视角下的“看护”概念,通过研究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个公共景观看护案例,将当代公共景观看护实践勾勒为以景观师对场地的长期责任和主动关心为主要驱动力的场地景观可持续经营,并得出看护概念的内核在于其伦理范畴—景观师(即看护人)对景观和土地的眷恋、责任和关爱,以及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态系统时保持谦逊、敏锐和热忱.案例研究指出,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制定和落实新的着眼于场地长期
本研究梳理了北大景观和土人设计团队20余年来在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指导下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项目,探索了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各生态类型区和特殊生境中,以及各种生态过程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拓展.由于本研究涉及的近百个实践项目所处生态类型区不同,因此在将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应用于生态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然而,类似生境内的项目需要应对的重点生态问题存在共性.目前,该理论已从最初的面向生物栖息地保护的“试验性”理论,发展到包含所有重要生态过程及其子过程的庞大理论体系.本文重点关注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区域和城市尺
河岸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区,是联系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界面,环境胁迫最易富集,河流自然调节也最为活跃,故而也是河流与景观环境耦合的核心部位.然而,水坝的建设及因此形成的水库的运行调节方式使得多数河段单一的河岸界面变成河/库交替的界面,由此对流域水文及水环境,以及流域整体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在探讨河岸带界面概念、界面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库岸带界面生态设计策略及基本技术框架,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为例,探讨了河/库岸带界面生态系统修复设计实践.该项目从综合要素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与过
在空间规划中,以考古遗址为代表的多维景观历史发展常被忽略.本文通过提出“遗址生境管理”的新概念,将考古学研究与空间规划联系起来.该概念主张通过跨学科方法来帮助构建考古遗址的“遗址生境”,从而将场地中的考古学、美学和生态价值相互融合.作者认为,考古遗址在时间维度,尤其是历史变迁和重要事件中留下的痕迹(即景观史),以及遗址景观的动态变化应被视为空间规划的必要信息.因此,本文指出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必要性,包括能够反映景观发展和动态变化的学科,如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能够提供地方特征信息的相关学科,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下游的黄河滩地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黄河下游滩区自然环境相对复杂,加之受到防洪政策、农业活动、村庄建设、生产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严重,影响黄河流域的健康发展.郑州黄河滩地公园规划设计项目通过科学识别黄河嫩滩、二滩和高滩的特征,落实分区、分类施策的三滩生态修复措施,突出黄河滩地原真性和自然特色,完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全方位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引入沿黄慢行系统与
受同时代生态学家利用航摄像片来研究空间模式的启发,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尔于1939年首次提出"景观生态学"(Landschafts?kologie)概念[1]。如今,景观生态学已成为一门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生物学和地理学为基础,衍生出了多种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对实施区域规划和生态保护至关重要。自此,景观生态学成为了景观设计学科的基础,为研究和改善不同尺度的生态过程提供了科学依
瑞典哥德堡禧年公园的设计采用“双轨并行”模式—其永久性园区将于2021年底竣工并开放;自2014年起,一系列临时公园和设施将随着若干公众工作坊的开展陆续建成.场地的逐步演化给了生态系统适应的时间,也使公众有机会直接参与建设和种植活动,同时间接表达自己对公园的关注点以及期望,帮助优化永久性公园的最终设计.针对场地原本以荒草为主的脆弱滨水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文化遗产,在公众的配合下,一座1:1比例的景观实验室—“水岸园”得以建立,用于测试各类新材料、工作方法,以及种植和维护技术,以便应用于永久性“嬉学园”的建设.
苏州“以水成聚,因水而兴”的地域特征是影响广域范围城乡空间发展演进的关键要素.水域空间是城乡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能提供的美学、游憩、教育、文化等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是公众需求的核心指向.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如何通过CES的有效供给实现水域空间存量更新与文化复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识别苏州水域空间CES类型,以当地典型水域空间为研究案例,引入重要性–绩效分析法,进而建立CES类型与景观要素及特征之间的联系.研究采集了公众对景观要素及特征的CES重要性和绩效水平的评价数据,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下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数字景观与智慧景观设计已逐步成为设计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物联网作为新兴的数字工具,拥有被用于建成景观项目的运行信息管理的巨大潜力.本文以建成景观设计项目的运行阶段为研究对象,以空缺分析及研究述评的方式探讨物联网(IoT)技术辅助项目运行信息管理的途径.本文首先提出运行信息管理的主要目标为开展景观绩效评估和精细化后期管理,进而指出两大数字工具的缺失:生态数据监测工具缺乏和动态景观信息建模工具缺失.本文而后结合已有案例,重点探讨IoT技术辅助生态数据在线监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