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旦阎桂祥,细雨连芳草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y8023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中许多的演唱和细节,最后往往提炼为一种“诗意的存在”。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谭鑫培、梅兰芳的表演,无一不是守护着这份诗意。当著名旦角演员阎桂祥将人生、艺术经历徐徐道来时,她眉不轻扬,眼不斜视,从容自在,令人不得不联想到那份“诗意的存在”。
  
  初识谭家
  在老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的一座四合院里,曾经住着著名京剧老生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祖孙三代及家眷。那是1965年夏天一个寻常的日子,一家人像往常一样聚拢在有小巧的垂花门和盆花的正院内看电视。家里唯一的黑白电视正直播北京市戏曲学校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演出的交响乐京剧《沙家浜》。
  戏中的阿庆嫂削肩细颈,柳叶眉,挺鼻梁,小方口,一双俏目,顾盼神飞是个谁瞧上一眼,都久久难忘的女子。她字正腔圆的唱功、拿捏得恰到好处的神韵得到了爷爷谭富英的欢心:“这小阿庆嫂有灵气,是块戏料。” 什么叫戏料?那是一种或天生或训练得极其精致的舞台感知力与审美能力。谭富英不仅是每个谭家后人心中的尊者,也是一代代老生演员望尘莫及的艺术领袖。得到他的青睐,连谭家的子孙也是羡慕不已的,更何况谭富英还撂下句话,“这要当我孙子媳妇……”话外音已明,就这样,一锤定音。
  阎桂祥早起练功的习惯从进戏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作为戏校的尖子生,饰演阿庆嫂当仁不让,可她还是谦虚谨慎地对待这次演出任务。
  不到晌午,师兄急匆匆地奔她来了。“桂祥,谭富英爷爷看你的《沙家浜》了,要给你说说戏呢!”阎桂祥惊喜自己得到谭富英的赏识,毕恭毕敬地应下,准备拜访谭家,向爷爷求教。
  虽然同是北京戏校的学生,但阎桂祥与谭孝曾几乎互无往来,所以正式认识还是从阎桂祥拜访谭家开始。那天,阎桂祥衣着干净利索,清丽素美。她里穿印花布棉袄罩衣,外套藏蓝色布棉猴儿,头上一顶黑红线相间的贝壳帽,映衬着两条又黑又粗的麻花辫。她天生皮肤白皙,一排整齐的牙齿更是白得发亮,且细密精致。经过几句交谈,不难发现阎桂祥为人爽朗淳朴,器宇不凡,有着一般年轻旦角没有的大家门风。
  “爷爷看到我更喜欢了。”阎桂祥也是后来才明白了谭富英的心意。“爷爷住在北房(正房),平时几乎不来孝曾他们的南房串门。可我在时,一会儿一趟。”谭富英不仅腿脚变勤了,高兴得话也多了起来,还下达了指示:“咱们家从现在开始不能重男轻女了!”
  谭家妻女历来不抛头露面,专心在家照料家事,更别提迎娶伶人作媳妇。然而世代的规矩被这个尚未进门的孙媳妇破除了。谭孝曾是个孝子,从不忤逆长辈,连兄弟间也数他最谦让。有了爷爷的一番表示,他已把阎桂祥当成上宾,何况又是这么个可人儿。
  
  爱之弥深
  起初,阎桂祥的母亲对这段恋爱关系不无忧虑。阎家家境清贫,勤俭本分的母亲替女儿担忧,谭家家大业大人口众多,有朝一日女儿过门,会有应付不完的家事。但阎桂祥早已许下芳心,她态度坚决:“和我交往的人是谭孝曾,将来过日子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一场全中国的运动——上山下乡。恋人因此而分离,任他们哪一个也担保不了莫测的未来。况且一别就是10年的两地遥望。
  “不思量,自难忘。”阎桂祥离开了北京,驻扎农村,她甚至以为自己这辈子都要留在农村了,可谭孝曾的心从没有离开她。阎桂祥1个月才能回北京1天,当时谭孝曾已经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一名青年老生演员,完成当日的工作,他归心似箭,一路飞车二十几公里从魏公村赶回城里(旧时指二环以内)。恋人相见,情景凝固,定在那一刻像永生永世,然而时间却流逝得有点不近人情。一个晚上,哪够他们聊的?谭孝曾每每送阎桂祥去长途汽车站,两颗黏合的心仿佛被撕扯开。为了练早功,谭孝曾还要在早上6点前赶回中国京剧院,他从没说过辛苦。
  “明月似诗魂,见月不见人。”信件成了两人情感的寄托。在通讯不够发达的年代,日日收信、时时写信竟成了两人生活的常态。阎桂祥形容,谭孝曾生性内向寡言,然而内心情感丰沛。多才惹得多愁,多情便有多忧,全体现在信笺中了。他写给阎桂祥的信,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几页信纸嫌不够,连信封上也要写上诗句倾诉衷肠。历经10年相思苦,二人终于牵手。
  成婚后,阎桂祥正当红,演出频繁,而谭孝曾戏码不多。妻子深知对方越是在低谷越要彼此心疼,她在意丈夫的每一丝情绪。因为在她心里,名伶的光晕终敌不过身为人妻的本分。数年如一载,阎桂祥往往演完一整出戏(两个半小时)后回家下厨给丈夫做饭,嘴角始终挂着温柔的微笑。别说女子,就是男人唱足两个小时再做家事也是辛苦。阎桂祥就是用女人的心思、男人的气力做这样的小事疼惜丈夫。
  脉搏跳在一起,呼吸聚在一处,这就是阎桂祥心中的夫妻情意。好像《诗经》中所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再难补偿
  产子育儿是每个女人一生中的大事,也是阎桂祥心底的一大憾事。
  她刚刚确认怀上身孕,全国范围的“戏改”开始了。这是历经10年“文革”后首次正式恢复传统戏演出。《白蛇传》里的白娘子,《木兰从军》里的花木兰,《赵氏孤儿》里的庄姬……重新登台饰演这些见证阎桂祥艺术成长的戏曲人物,是她多年的夙愿。
  “孝曾,咱把孩子打掉吧?”阎桂祥问出口的话,让自己心疼。丈夫一直想要个儿子,特别特别想,但他考虑的不是自己:“爸爸妈妈都已经知道了,你说老人能答应吗?”
  1979年,谭家第七代传人谭正岩落生,然而他的生长坏境并非理所当然的优越,反而令为人之母的阎桂祥心如针刺。阎桂祥几乎把全部身心都交给了舞台演出,把小正岩托管在姥姥家11年之久。
  “每次从姥姥家走,我都呜呜哭着出门。”为了能和儿子多呆一会儿,阎桂祥和丈夫经常错过末班车,从东四的姥姥家走回位于西直门外的家。“正岩睡觉要紧紧地攥着我一个手指头,以为妈妈就走不了。我感觉他睡着了,一厘一厘地慢慢抽出手,还没抽完就被他发现了,‘妈妈!’正岩喊得我撕心裂肺……”一条溪水,几片白云,柳梢月色,板桥残霜,平日都会令阎桂祥感怀不尽,何况嫡亲的骨肉离合。
  几次,阎桂祥在姥姥家的窗外默默地关注小正岩。刚上小学的他,站起来下巴刚刚够着饭桌。小正岩问:“姥姥,包子什么馅的?”姥姥说:“三鲜馅的(油渣、大白菜和豆腐),好吃吗?”“好吃。”小正岩边吃着边频频点头。阎桂祥在窗外只能看到儿子小小的背影,和他不住点头的小脑瓜,好像已近很满足了……“有一次我们去看正岩,他趴在墙角的桌上写作业。姥姥家地方小,灯泡特别暗,屋里黑得厉害。我换了大点儿的灯泡,可姥姥节俭惯了,怕费电又换回小灯泡。就这样,正岩还觉着幸福,总跟我说‘姥姥给我吃的可好了,天天西红柿炒鸡几。’”正岩小时候不会说“鸡蛋”,通常叫“鸡几”。如果说有什么最令母亲伤心,那就是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爱。
  
  卓尔不群
  “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1967年,刚从北京戏校毕业的阎桂祥被分到延庆林场的宣传队劳动改造。虽然京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也并非每一个老乡都热爱京剧。经常是阎桂祥和宣传队的几名青年在院子里演唱,老乡在屋里炕上呼呼大睡。没有舞台、没有喜爱自己的观众,一个演员除了坚强的意志,还能靠什么挨过余下的岁月呢?好在,阎桂祥安之若素。
  除了演出任务,阎桂祥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上山砍柴,下山烧饭,吃饱再上山,如此往复,日复一日。然而好奇、好动、好强、好胜的性格与灵动飞扬的艺术天分在特殊时代造就了一个卓尔不群的阎桂祥。阎桂祥聪颖过人,也坚毅过人。她利用山间地势为自己营造吊喊嗓子的练功场,吸收自然之气。树林、小溪、阳光、微风,它们有幸在清苦的年代倾听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回声跌宕,响遏行云。难怪多年后阎桂祥在剧场演出,全场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之暇,人极劳累,但她依旧是容颜光泽,嗓音穿云裂石。每一天中这一段时光,是阎桂祥最迷恋的,于是连上山的腳步都跟着轻快,好像驾着云朵的山雀,欢乐而轻盈。
  1973年,北京京剧院准备排演《杜鹃山》,已经“劳动改造”了五六年的阎桂祥被调回了剧组,担任B组的柯湘。从此,她开始大放异彩。
  阎桂祥的嗓子外显柔和,内敛锋芒。最耐人寻味的是《白蛇传》一剧,她柳眉入鬓,凤眼传神。行腔乍疾乍徐,高出则如天外游云,低唱则似花下鸣泉,听来惊心动魄。她的扮相与神情妩媚中透出仙气。眼神与身段中传达着对许仙充满包容、毫无怨言的大爱,和对青儿真切的姐妹情分。她的表演强调的是白娘子虽是仙人但识人间冷暖,似海深情,而非着意于一桩人仙恋的风情。这样,阎氏《白蛇传》的格调上就比其他艺人高出了许多。
  80年代中期,阎桂祥已经是北京京剧院当家旦角之一,凭借《白蛇传》和《木兰从军》赢得了第三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她不仅频繁地演出传统戏,还创演了几部新编历史剧,其中《情痴》中的霍小玉引起轰动。直到90年代,她继续创新。阎桂祥主演的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演出后,掌声经久不息,无数人涌向舞台。她的创造力,无人可及。有戏迷评论:“《画龙点睛》中的张四娘,全世界就她一个。”足见人物塑造受观众喜爱之深。
  
  求索不止
  要说阎桂祥的求艺背景,甚至不次于当年的梨园行。她曾受教育于北京戏曲学校最好的青衣教师唐芝芳和华世香;并向梅派传人贾世珍、程派名家赵荣琛先生学戏。还是戏校学生的阎桂祥就被著名旦角张君秋(四小名旦之一)相中排演《赵氏孤儿》。“张老师口传心授给我的印象极深。”是张君秋教会了阎桂祥运气和发声。
  在张君秋教授过的学生中,阎桂祥是他最喜欢的。1997年的春节,阎桂祥提着年货到张君秋家拜年。张君秋紧紧握住阎桂祥的双手,扼腕叹息道:“我今生今世最遗憾的是没收你为徒!”阎桂祥心中酸楚,说:“先生,虽然你没收我为徒,但您的艺术已经完全融化在我的血液中了。”张君秋听罢,感动不已,起墨宝创“四季平安”图相赠。这一次,是二人相见的最后一面。不久之后,张君秋病逝。“四季平安”成了绝笔,阎桂祥珍藏至今。
  在北京京剧院领导的安排下,阎桂祥曾正式拜著名旦角赵燕侠为师。赵燕侠在《荀灌娘》《盘夫索夫》《白蛇传》等剧目中的每个动作、身段、台步、水袖、扮相,都被阎桂祥学得别无二致。她得到了赵燕侠生活式的运腔、吐字方式和展现人物细腻内心的真髓。
  阎桂祥唱戏用的是心而不仅仅是艺术手段。《白蛇传》中有段唱词:“再吻吻儿的腮,母子相聚就一回。”在母亲故去后,阎桂祥想起自己同时考上中国戏校和北京戏校时,是母亲舍不得她远走异乡演出,替她选择了北京戏校;阎桂祥想起婚后母亲嘱咐她要孝顺公婆受得住委屈,眼底却闪动着心疼女儿的泪光;阎桂祥还想起凡是她演出的剧院,观众席上就有母亲的身影……此时已为人之母的阎桂祥更能体会母爱的包容、深沉和绵长,每每唱到此处,情难自已,泪痕沾襟。
  后来,阎桂祥已然大红,母亲的爱仍是她不竭的动力。时至今日,她在艺术上一直像个求索者,谦虚、仔细地看同行的戏,求索不止。
  阎桂祥虽然没有专门收徒,但她以开放的胸怀教授学生。全国各地的青衣、花旦、武旦向阎桂祥求艺。她既没有门户之见,也不作丝毫保留。
  今年年中,她将自己对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中张四娘的人物理解、唱腔拿捏和身法做派倾囊授予青年旦角演员张馨月。张馨月虽是梅派门生,但在与阎桂祥的接触中,培养了犹如师徒又胜似师徒的情分。64岁的阎桂祥在排练场一次次示范张四娘在“打堂”(被冤受刑)中跪搓(用膝盖跪着快速前进)的台步,让张馨月理解张四娘在挨打与疼痛间的情绪递进,将观众的同情心推向高点。尤其在张四娘亮相的第一场,阎桂祥要求张馨月在唱腔做派中既有花旦的敏捷伶俐,又有青衣的端庄正派,以此展现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张四娘。这些都是阎桂祥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
  有教育家曾说,真正的育人,应以人格、资格、教法、身体、精神、才干、技能和感化力去有效地达到预期的育才目标。对待学生,应有如父母之于子女、农夫之于土地的抚爱。
  
  阎桂祥像一张满弓,但凡使出一把气力,送出箭来都铮然有声,且直射靶心。艺术创作是阎桂祥的舞台生命表现。而艺术创作又决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它是个神出鬼没的东西,与心智相通,与传统相接。若无一点艺术灵感和悟性,任你雄心万丈,最后也是徒劳和妄想。舞台生命再长,用很长的生命去等待,无用;舞台生命虽短,用很短的生命去創造,有为。
其他文献
女儿终于从大学毕业了。她在南京上学,每年学费4600元,住宿1500元,书本费400块。每月我给她1000块用于吃饭、零花、电话费,买衣服、化妆品,上补习班、游泳课、重修课费等。加上一年4次来往路费,每年差不多花2万左右。另外,与同学合买台洗衣机,买电炉子偷偷煮方便面,以及放假去张家界、上海旅游,都要额外给钱。还有突发事件,比如大三时把水洒在同学的手提电脑上,没经验马上开机,结果烧了主板,赔了37
期刊
30年改革开放,北京有几个地方是必须被历史记录的,“北京壮景之三”的天坛等三幅图片就是属于点睛之笔。  我们说文化要有国际影响力,标志性的参照物就是天坛,中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天坛,北京的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作。但是,天壇长久以来是不完整的。据统计,目前天坛外坛约72公顷土地被社会单位和居民楼占用,其中包括43家中央级直属单位。  著名的北京天坛医院、首医大口腔医院等占据了天坛神乐署、牺牲
期刊
京胡泰斗徐兰沅曾用这样一段话评价操琴者:在众多能够真正称得上够份儿的琴师中,又根据其操琴特征可分为龙、虎、狗三品。所谓龙相者,即操琴大气威严、拖腔保调正宗醇正。第一次看艾兵老师操琴,已感觉他龙相外露。但见他腰杆笔直,端坐在舞台旁的椅子上,仅坐了椅子的2/3,一双光气逼人的眼睛定定地看着台上的演员,蓄势待发犹如箭在弦上。他不动时,缄默端重,稳如青松。他若动时,撒然狂狷:右手运弓,娴熟飘逸;左手运指,
期刊
近日,关于“北冰洋”汽水重回市场的消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个影响了至少两代人的品牌,在经历了15年的蛰伏之后重新回归。口味是否还维持原样?是不是依然物美价廉?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回原来那种喝汽水的感觉来。  15年,一个品牌从家喻户晓到空留回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若干品牌的消失,沦为国人记忆深处的痛。一方面,老百姓长期以来对品牌产生了情感依赖,另一方面,大举进军国内市场的国外资本对国货构成了强
期刊
纪根漪是纪晓岚第7世孙女,她是三姐妹中的老二,她自幼心灵手巧,是三姐妹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也是最胆小的一个。老家的一处“鬼屋”,成为她一生永不磨灭的惊悚。    “北京有座紫禁城,献县有个崔儿庄,九曲回廊太湖石,九门九户九关厢”。这是纪家上世纪初鼎盛时期的生动写照。那时的纪家大宅有“东六院”“西四院”之浩繁,后花园怪石嶙峋、曲水流觞,翘檐斗拱的亭子层层叠叠直逼天阕,宽厚的庄园围墙上可一人横躺。逢年
期刊
陈俊杰的笑声犹如一道阳光,照得心底无比敞亮。深沉浑厚的嗓音,脆率洒脱的身形,再加上标志性的光头,即便没有化妆,一个花脸的架子依旧跃然而出。自从12岁踏上京剧这条艺术之路,40余年风雨兼程、波澜起伏,陈俊杰在淡泊中追求着梦想,“花脸”之美已融入他的骨血。    一波三折学艺路  小时候,陈俊杰就“特爱表现自己”,喜欢唱歌,走哪儿唱哪儿。他的袖子里还总是藏着一支小笛子,性子来了就吹奏上一曲。这些文艺基
期刊
王延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师职离休干部、园林专业高级工程师,从事园林绿化美化事业40余载,潜心研究不同地域和气候下各种花木的异地栽培技艺和植物造景工程。尤其在探究稀有野生花木、家庭移栽和人工养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破解了“南花北养,野花家养”的难题,被誉为“军中花王”。    有人说,即使没有向导,你也会找到玉泉山脚下王延明的花房,那里有一路兰香;如果不经介绍,你也会很快与这位老人熟络起
期刊
肖毅简介: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书法教师,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书协、北京书协会员,西城区书协副秘书长,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书法类指导工作一等奖。应北京电视台《金色时光》栏目邀请录制播出了楷书技法讲座节目。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北京艺术博物馆两次举办《肖毅师生书法作品展》,并印制了《肖毅师生书法作品集》。2011
期刊
日本人编著的共产党党史处女作  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史,阴差阳错地诞生于1932年日本人之手。时间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召开紧急会议,随后发表著名的“九二宣言”,号召东北人民武装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胡子出身的马占山将军奋起抗击日寇,打响了东北抗战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的威望与民族号召力,对日本侵略者造成极大威慑。几十万东北军都不敢
期刊
革命者、画家、诗人,这是阮章竞(1914~2000年)一身三任的头衔。全国解放初期和“四人帮”倒台之后,阮老先生是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曾是全国作家协会的理事、党组成员、党总支书记和《诗刊》副主编。不算位高权重,也够得上举足轻重。后来,阮章竞担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他走过曲折的人生道路,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平实素朴,厚道宽容,待人以诚,对谁都一律持“君子之交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