茈碧湖畔 梨花飘香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l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原明珠洱海源头,镶嵌着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茈碧湖。古往今来,神奇秀丽的茈碧湖,以它奇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写道:“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所不能及也”。四川状元杨升庵泛舟茈碧湖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归故乡”。


  美丽的茈碧湖北岸便是芳名远扬的省级民族文化生态村——大理州洱源县梨园村,梨园村有树龄为500年左右的古梨树7480株,村庄面积约600余亩,100多户白族人家星星点点散落在梨树之间。湖光山色相映,万株梨树竞秀。在梨园深处,依稀可见白墙青瓦的人家,几处鸡鸣,数声犬吠洒落在幽静的湖面,那湖中行船的渔家女,正朝着炊烟袅袅的村庄荡去……村中绿草葱郁,野花点点,鸟儿翻飞,蝉儿鸣叫,宅院里鸡不惊、狗不吠。村中建筑秉承白族传统风格,无不显现出白族人精巧细致的性格。家家户户门前梨树浓荫,梨花飘香。劳作的人们背着箩,荷着锄,怡然自得,一派安宁和谐的景象。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白族人家勤劳俭朴、善良聪慧、与世无争。或许就是因为这份恬静和悠然造就了这里的人们健康长寿,全村468人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位,最长者已有103岁,因此梨园村还有“长寿村”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梨园村最早的开拓者和居民是明嘉靖年间世袭邓川土知州阿氏的后人,阿迁乔带着两个儿子阿筱聪、阿林聪以及一些族人,来到叫“大河头”的山谷,在原始森林中,开垦荒地,种植梨树。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大河头成了人烟聚集的村落,梨树也长大成林,覆盖了整个山谷,大河头也就因此改称为“梨园村”。
  每到梨花开放时节,邀上三五亲朋,荡一叶扁舟,从茈碧湖上穿行而过,尽情享受茈碧湖的万顷碧波和田野风光。刹那间,一片雪白便映入了你的眼帘,飘着梨花香的梨园村便在不远处迎候着你。踏入梨园村,你就走进了一个冰清玉洁的花世界、花的海洋,那随风飞舞的花瓣,如雪花般飘洒,如梦如幻……令你再不舍离开了。


  链接:
  洱源县茈碧湖镇海口村委会梨园村南临高原湖泊茈碧湖,东、西、北三面环山,是洱海源头的一个聚落特征明显的白族聚落村寨。这里环境优美,风景独特,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因村中遍地栽种树龄为500年到1000年不等的古梨树近万株而得名为“梨园”村。??梨园村现有农户108户,人口460人,劳动力210人,耕地面积230亩,人均占有粮460公斤,2013年人均纯收入6761元,梨园村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现有农家乐14户,其中较大规模的有4户,其余村民也以小摊点出售当地特产、小吃等,村民经济收入除依靠种植业和乳牛养殖业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其他文献
澜沧江自北奔泻南下,行至中游,与大理擦肩而过,不过几十公里。  然而这区区几十公里,阻不断这条大江与大理的血脉联系。上到远古,下迄南诏大理(国),乃至今日,这座中国炙手可热的文化旅游名城,都是澜沧江中游最重要的存在。  大理以水著称于世。苍山雪化十八溪,洱海月沉碧玉镜,这所有的水,都将通过西洱河,沿着苍山给出的通道,汇入那奔腾不息的大江——澜沧江。  所有的壮美,都藏匿不菲的代价。大河之大,虽能养
期刊
澜沧江在云南境内奔流千里,始终被高山夹持,不得喘息,直到进了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大坝子,才稍稍有了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味道,自此以后,澜沧江整体江流趋缓,气质由刚转柔,气势上虽然仍旧被称作“百万大象的河流”(澜沧江原意),但呈现出的更是狂野之后的淡定温润。  景洪,地道的澜沧江之子,无论站在地理还是人文角度看,都可以说一句:“没有澜沧江,便无允景洪”。  允景洪是景洪的“曾用名”,傣语意为“
期刊
一条名叫扎曲的河流从海拔5200米的吉富山流出,来到昌都与另一条叫昂曲的河流相聚。从这个地方,这个时候开始,涓涓细流终于成长为一条世界级的大江——澜沧江,昌都也成为了澜沧江第一城。江水穿越近50 00公里的旅程,流过六个国家,终于在越南的南部进入大海,在这里有一座以美女、爱情著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胡志明市(西贡)。
期刊
2014年1月20日至24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昆明隆重召开,云南省省长李纪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2013年政府工作作了回顾,并对2014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作了安排部署。2013年,云南省全省社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稳中有快的良好态势,其中,《报告》指出,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旅游强省建设继续扎实推进,全年度旅游总收入达2111亿元,昆(明)玉(溪)红(河)文化旅游产业
期刊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贯彻落实旅游强省建设的第一年。今年是确立构建大产业体系、培育万亿元“大旅游产业”新定位、新要求的关键一年,也是谋划旅游“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旅游市场开发工作继续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市场工作会议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打造大品牌,凸显大主题、构建大平台、
期刊
我一直以为云南与西藏的昌都有缘。1990年我第一次历尽艰辛到那里,曾将自己的心爱之物放诸那赭红色的江水中,心头的念想,就是这心爱之物必然归至我的家乡云南。还有,昌都与云南的迪庆一样,都是驰名的康巴藏族的故乡。  从云南溯澜沧江而上,行到江水尽头处,就是昌都了。其实江水到昌都并非尽头,而是昌都那里一片仿佛舌头的尖坪,将澜沧江一分为二,尖坪以东的一股水称“扎曲”,尖坪以西的称“昂曲”。藏语“曲”,就是
期刊
在快面前,慢约等于停滞。我相信这是很多中国人初遇琅勃拉邦的感概。站在浦西山上眺望澜沧江,哦不,湄公河,四面喧嚣散尽,中国已在略遥远的群山背后。  琅勃拉邦并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邦”,它只是被整体的翻译成了这四个字,事实上,“勃拉邦”是一座源自高棉的佛像的名字。这座老挝古老的城市,大概在100年内没怎么改变过。对这样一座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来说,即便是本地人,能感知到最大的变化,可能也只有两个,一是
期刊
如今的昆明城越来越有一股子现代城市该有的都市“范儿”,日日穿行在车水马龙和霓虹闪烁之间的人们脚步匆匆,可那偶然遇见的民国风景总是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打量,或是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有格格不入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小洋房,或是在翠湖边上看到几个大树掩映下的深深庭院。也许你从未能进门一探究竟,也不曾看到有人出入,然而止不住的好奇心让你幻想起民国年间这里来去如风的官老爷和裙摆摇曳的官太太,嗅出一座座公馆门后那怀旧
期刊
在湄公河之肾——洞里萨湖的一张一缩之间,柬埔寨的中部平原成为湄公河流域的粮仓,也是高棉民族的生长之地。千年前,依靠着洞里萨湖的水利系统,一座名叫吴哥的城市诞生了。当吴哥再次被探险家们在热带丛林中发现,为了瞻仰这座伟大的城市,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来,洞里萨湖畔的小城暹粒由此变为旅游圣地。  暹粒是一个小城市,好像除了吴哥景区,就数不出什么特点来了。如果,仅仅为了参观旅游景点而去一个城市,实在有点辜负
期刊
跨过一座桥梁,山坡上坐落的就是陆良县不多的几个彝族村落之一——打鼓村。打鼓为纯彝族村,此地彝族文化,与邻近的石林撒尼人系出同源,差不多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打鼓彝族对三弦舞的热爱,只怕跟石林彝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小小的打鼓村,人口不过394人,却拥有4支文艺队,成员80余人,你可以想象一下这里的人们对歌舞喜爱的程度。对打鼓人而言,歌舞已经不是爱好,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  细雨中,打鼓村中的巨大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