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中国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对于中国乡村社会来讲,近期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农村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随着中国乡村人口老齡化及城市化倾向的越发突出,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未来农村发展方式问题越发受重视。基于此,探索河南豫东地区农村建设中经济性质的农耕体验建筑空间建设,尝试营造具有地域延续性、生态性、多样性的农耕体验建筑空间,以此加强当地与农耕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农耕体验;建筑设计;乡土建筑
现如今,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却明显落后,农村本土文化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明显失衡,而文化发展的迟延使得经济增长失去了长期的理性动力和精神源泉。在农耕体验建筑设计中首先对当地建筑风貌现状进行了解,其次发现和解决已显露的文化延续和建筑形态问题,满足原住民以及本土文化生存发展需求,打造出一个健康、丰富、多样的农耕体验建筑空间。
一、农耕体验建筑空间项目概况与设计过程
项目来源于校地合作实战型应用项目“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规划设计”,基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聂堆镇思都岗村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此建筑设计立足于农村,建设带有经济性质的农耕体验建筑空间。
首先,阐述农村建筑的形成原因,理清农村建筑形态的演化过程,以及对地方建筑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其次,通过对农村文化的分析,诠释农村文化内涵,并以农耕文化为本文的主要分析模式,阐述农耕文化在我国农村体系中的意义。再次,通过对农村经济关系进行分解整理,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全发展。最后,将农村特有文化运用到当地建筑设计中,以农村的大视角和农村建筑自身的小视角提出基于农村地域性建筑、农村特有文化、农村经济产业营造目的的农耕体验建筑空间设计。在设计初期,通过对西华县进行实地考察,同时结合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的资料查阅以及优秀乡村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围绕功能、形态、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项目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项目所在地,过程中许多问题一一浮现出来。首先,建筑形式越来越趋于统一且单一,无法体现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其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特色元素与乡土元素相继流失,传统的农村建筑文化也在逐渐衰落;最后,在新农村乡土建设设计中,要基于传承,建立起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桥梁,从而推动新农村的发展。
第二,产业研究分析。根据大量的线上数据资料,在现今农村的大环境下,农村的经济早已不再是过去的只靠农田来维持的了,其概念范围非常全面,不仅仅是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还有加工制造业(第二产业)、现代服务业或商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随着农业经济模式的增加,原始的农耕业逐渐落后,农耕文化也随之没落。
第三,案例研究。通过对英国牛津郡Soho农庄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学习设计概念表达以及艺术形式做法,探索案例成功的主要原因。英国牛津郡Soho农庄设计沿用了许多旧有建筑的传统特征,以保留农舍的感觉,是根据当地乡村文化、建筑风貌以及经济产业进行的农家建筑设计。同时这是带有经济效益的农庄,设计团队为其设计有主谷仓、船屋、健身房、瑜伽馆、电动谷仓影院以及汗蒸馆和桑拿房等空间。
二、农耕体验建筑空间项目总体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基地周边相关资源,选用入境问俗的布局方式以及人性化的构造特征,打造别具一格的建筑空间,为农民、体验者等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整体格局上提取“田”字的造型方式,采用矩形体块进行分离、接触、联合等空间组合的方式设计,产生“围合式”的院落空间效果,形成有效的院落空间边界,建立人与建筑之间的归属感,切合人类的心理需求,类似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同时,结合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体验农耕生活方式,了解农耕文化,创新当地经济生产模式。
(二)整体规划
本方案以建筑形态与农耕人需求为核心,以地域性的乡村建筑形态的保留为主要目标,以提升乡村农家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来设计一个集地域延续性、生态性、多样性于一体的农耕体验建筑生活空间。其运用的主要为青砖、青瓦、木头等乡村本土材料,同时将艺术表现形式与本土建筑样式融合在一起,突出传统乡村建筑的基调,符合原住民过去的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
(三)入口界面
入口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标志性,所以入口空间设计一定要凸显出人性化的一面,不仅要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还要体现乡土建筑的地域性,并采用多重艺术手法来实现。在“农家建筑设计”的项目中重点对入口空间部分进行调查分析,选取了当地旧有建筑的入口空间表达形式,再加上入口空间设计的铺地、绿篱等空间元素,创造出有意境及地域文化内涵的空间入口,能够起到空间关系的转换和过渡,加强其特征导向性、标志性。
中国人对于围墙有着难解的情结,因此围墙在乡村中也要体现出来。对于居民来说,它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对于空间边界的界定有着一定的作用。围墙高度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设为2米左右。半围合的墙体形式,使院落空间透露出围与透两种空间感受。
(四)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又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功能布局:传统器具作坊、“第二产业”体验区、原生建筑形态观摩区、酿酒地下工作室、主人居住室、留客室、仓库。外部空间功能布局:入口空间、休憩空间、田地农活体验空间。
传统器具作坊:通过分享体验器具制作方法,来进行传统器具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以挽救乡村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建筑内部分为两个空间,其中一个为半封闭空间,在空间外部可看到内部的农耕器具。这个空间不仅仅是用于观看的,同时也作为器具摆放仓库。另一个相对来说大一点的空间,主要用于农用工具的制作以及修理,其中编织的器具有笸箩、簸箕、箱、篮、篓、斗等。它们的原材料为簸箕柳,而附近的贾鲁河两岸洼地有着不少的此类材料。 “第二产业”体验区:对于小麦、玉米进行加工的建筑空间。生活中,对于面粉、玉米面,人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对其生产过程往往不够了解。在这里,将对小麦、玉米这些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处理成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食品。人们通过劳作体验,可以感受农业发展成果。
原生建筑形态观摩区:入口建筑的表现形式采用当地建筑形态,门洞与建筑空间以一个屋顶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结构为旧有青砖建筑及木结构框架体系。建筑外立面采用的窗户、木门样式以及建筑的装饰纹样,都为过去的老样式。传承农村乡土建筑文化和工艺,保留农村传统建筑形式。
休憩空间、田地农活体验空间:陶渊明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归园田居其六》中写道:“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描绘了一天辛苦劳作后,斟酒解乏、自在休憩的情景。而乡间道路的另一侧,有着大片的原野,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在9月初到11月,种植冬小麦;在5月初到7月,种植秋玉米。在此,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季节的分明,体验农耕活动的辛苦和快乐,明白劳动的意义。
(五)乡土材料的应用
乡土材料具有可再生性,节能低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印记。同时,使用乡土材料对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本建筑设计主要采用青砖、青瓦、木材三种建筑材料。青砖、青瓦本身就体现一种时代记忆和历史文化,随着西华县内农民经济收入的逐步提升,青砖青瓦逐渐消失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本设计将恢复青砖青瓦的使用,精细地刻画出传统建筑装饰纹样。
木材在青砖建筑中起到了中和的作用,冷冷的青砖建筑配上色彩柔和、质地多样的木材,别有一番风味。木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设计中的景观部分着重开发材料自身的特性,尝试使用乡土废弃材料,进行再次加工利用。这样大大节省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又延续了本地的传统景观面貌,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寻和科学理性的立场。如再次利用传统的石磨、石槽、石盘、碎石板等乡土废弃材料,变废为宝,使其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三、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地方建筑設计对创造新农村的环境和风格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设计方案在建筑设计上,提出新的设计理念,保留传统青砖建筑,进行屋顶创新型设计,更具特色的新农村建筑模式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建筑趋同的弊端。将农耕体验与建筑相结合,形成农庄运营的建筑形式,在发扬农耕文化的同时,带动农民产业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实现农村建筑设计与农业产业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整体设计坚持入境问俗、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来正确使用传统乡土建筑自身的要素,尽可能地保留当地农民记忆中的样子,将农村建筑文化延续下来。同时,在农村经济产业发展中传承农耕文化,更全面地带动当地经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西华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尹子良,洪苗.新农村乡土建筑建设模式探析与思考:以临安“太阳公社”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11):162-164.
[3]张晶晶.乡土建筑元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研究:以东阳市马宅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规划设计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4]黄卓越.过渡时期的文化选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5]李金和.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建筑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探讨[C]//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937-945.
[6]李家治.“秦砖汉瓦”的历史作用[J].建筑材料学报,1998(1):26-29.
[7]王澍,陆文字.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J].建筑学报,2014(1):30-41.
作者单位:
周口师范学院
关键词:农耕体验;建筑设计;乡土建筑
现如今,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却明显落后,农村本土文化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明显失衡,而文化发展的迟延使得经济增长失去了长期的理性动力和精神源泉。在农耕体验建筑设计中首先对当地建筑风貌现状进行了解,其次发现和解决已显露的文化延续和建筑形态问题,满足原住民以及本土文化生存发展需求,打造出一个健康、丰富、多样的农耕体验建筑空间。
一、农耕体验建筑空间项目概况与设计过程
项目来源于校地合作实战型应用项目“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规划设计”,基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聂堆镇思都岗村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此建筑设计立足于农村,建设带有经济性质的农耕体验建筑空间。
首先,阐述农村建筑的形成原因,理清农村建筑形态的演化过程,以及对地方建筑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其次,通过对农村文化的分析,诠释农村文化内涵,并以农耕文化为本文的主要分析模式,阐述农耕文化在我国农村体系中的意义。再次,通过对农村经济关系进行分解整理,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全发展。最后,将农村特有文化运用到当地建筑设计中,以农村的大视角和农村建筑自身的小视角提出基于农村地域性建筑、农村特有文化、农村经济产业营造目的的农耕体验建筑空间设计。在设计初期,通过对西华县进行实地考察,同时结合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的资料查阅以及优秀乡村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围绕功能、形态、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项目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项目所在地,过程中许多问题一一浮现出来。首先,建筑形式越来越趋于统一且单一,无法体现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其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特色元素与乡土元素相继流失,传统的农村建筑文化也在逐渐衰落;最后,在新农村乡土建设设计中,要基于传承,建立起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桥梁,从而推动新农村的发展。
第二,产业研究分析。根据大量的线上数据资料,在现今农村的大环境下,农村的经济早已不再是过去的只靠农田来维持的了,其概念范围非常全面,不仅仅是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还有加工制造业(第二产业)、现代服务业或商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随着农业经济模式的增加,原始的农耕业逐渐落后,农耕文化也随之没落。
第三,案例研究。通过对英国牛津郡Soho农庄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学习设计概念表达以及艺术形式做法,探索案例成功的主要原因。英国牛津郡Soho农庄设计沿用了许多旧有建筑的传统特征,以保留农舍的感觉,是根据当地乡村文化、建筑风貌以及经济产业进行的农家建筑设计。同时这是带有经济效益的农庄,设计团队为其设计有主谷仓、船屋、健身房、瑜伽馆、电动谷仓影院以及汗蒸馆和桑拿房等空间。
二、农耕体验建筑空间项目总体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基地周边相关资源,选用入境问俗的布局方式以及人性化的构造特征,打造别具一格的建筑空间,为农民、体验者等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整体格局上提取“田”字的造型方式,采用矩形体块进行分离、接触、联合等空间组合的方式设计,产生“围合式”的院落空间效果,形成有效的院落空间边界,建立人与建筑之间的归属感,切合人类的心理需求,类似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同时,结合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体验农耕生活方式,了解农耕文化,创新当地经济生产模式。
(二)整体规划
本方案以建筑形态与农耕人需求为核心,以地域性的乡村建筑形态的保留为主要目标,以提升乡村农家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来设计一个集地域延续性、生态性、多样性于一体的农耕体验建筑生活空间。其运用的主要为青砖、青瓦、木头等乡村本土材料,同时将艺术表现形式与本土建筑样式融合在一起,突出传统乡村建筑的基调,符合原住民过去的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
(三)入口界面
入口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标志性,所以入口空间设计一定要凸显出人性化的一面,不仅要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还要体现乡土建筑的地域性,并采用多重艺术手法来实现。在“农家建筑设计”的项目中重点对入口空间部分进行调查分析,选取了当地旧有建筑的入口空间表达形式,再加上入口空间设计的铺地、绿篱等空间元素,创造出有意境及地域文化内涵的空间入口,能够起到空间关系的转换和过渡,加强其特征导向性、标志性。
中国人对于围墙有着难解的情结,因此围墙在乡村中也要体现出来。对于居民来说,它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对于空间边界的界定有着一定的作用。围墙高度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设为2米左右。半围合的墙体形式,使院落空间透露出围与透两种空间感受。
(四)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又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功能布局:传统器具作坊、“第二产业”体验区、原生建筑形态观摩区、酿酒地下工作室、主人居住室、留客室、仓库。外部空间功能布局:入口空间、休憩空间、田地农活体验空间。
传统器具作坊:通过分享体验器具制作方法,来进行传统器具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以挽救乡村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建筑内部分为两个空间,其中一个为半封闭空间,在空间外部可看到内部的农耕器具。这个空间不仅仅是用于观看的,同时也作为器具摆放仓库。另一个相对来说大一点的空间,主要用于农用工具的制作以及修理,其中编织的器具有笸箩、簸箕、箱、篮、篓、斗等。它们的原材料为簸箕柳,而附近的贾鲁河两岸洼地有着不少的此类材料。 “第二产业”体验区:对于小麦、玉米进行加工的建筑空间。生活中,对于面粉、玉米面,人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对其生产过程往往不够了解。在这里,将对小麦、玉米这些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处理成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食品。人们通过劳作体验,可以感受农业发展成果。
原生建筑形态观摩区:入口建筑的表现形式采用当地建筑形态,门洞与建筑空间以一个屋顶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结构为旧有青砖建筑及木结构框架体系。建筑外立面采用的窗户、木门样式以及建筑的装饰纹样,都为过去的老样式。传承农村乡土建筑文化和工艺,保留农村传统建筑形式。
休憩空间、田地农活体验空间:陶渊明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归园田居其六》中写道:“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描绘了一天辛苦劳作后,斟酒解乏、自在休憩的情景。而乡间道路的另一侧,有着大片的原野,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在9月初到11月,种植冬小麦;在5月初到7月,种植秋玉米。在此,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季节的分明,体验农耕活动的辛苦和快乐,明白劳动的意义。
(五)乡土材料的应用
乡土材料具有可再生性,节能低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印记。同时,使用乡土材料对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本建筑设计主要采用青砖、青瓦、木材三种建筑材料。青砖、青瓦本身就体现一种时代记忆和历史文化,随着西华县内农民经济收入的逐步提升,青砖青瓦逐渐消失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本设计将恢复青砖青瓦的使用,精细地刻画出传统建筑装饰纹样。
木材在青砖建筑中起到了中和的作用,冷冷的青砖建筑配上色彩柔和、质地多样的木材,别有一番风味。木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设计中的景观部分着重开发材料自身的特性,尝试使用乡土废弃材料,进行再次加工利用。这样大大节省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又延续了本地的传统景观面貌,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寻和科学理性的立场。如再次利用传统的石磨、石槽、石盘、碎石板等乡土废弃材料,变废为宝,使其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三、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地方建筑設计对创造新农村的环境和风格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设计方案在建筑设计上,提出新的设计理念,保留传统青砖建筑,进行屋顶创新型设计,更具特色的新农村建筑模式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建筑趋同的弊端。将农耕体验与建筑相结合,形成农庄运营的建筑形式,在发扬农耕文化的同时,带动农民产业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实现农村建筑设计与农业产业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整体设计坚持入境问俗、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来正确使用传统乡土建筑自身的要素,尽可能地保留当地农民记忆中的样子,将农村建筑文化延续下来。同时,在农村经济产业发展中传承农耕文化,更全面地带动当地经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西华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尹子良,洪苗.新农村乡土建筑建设模式探析与思考:以临安“太阳公社”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11):162-164.
[3]张晶晶.乡土建筑元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研究:以东阳市马宅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规划设计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4]黄卓越.过渡时期的文化选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5]李金和.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建筑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探讨[C]//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937-945.
[6]李家治.“秦砖汉瓦”的历史作用[J].建筑材料学报,1998(1):26-29.
[7]王澍,陆文字.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J].建筑学报,2014(1):30-41.
作者单位:
周口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