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银莲的诗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ayu0bell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圣手仁心的中医世家,滋养于钟灵毓秀的天府之地,银莲是一位极有灵气的当代女诗人。
  元好问曾论诗说:“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读银莲笔下的成都,会令人忍不住感叹这句“眼处心声句自神”。你能够处处感受到她身在巴蜀,心在巴蜀,才能写出“亲到长安”来的“秦川景”。她笔下的乡愁是:“水在老屋门前走来走去/叮叮糖清脆的敲打声/香甜了深深浅浅的童年旧梦/耍酒馆呼朋唤友/喊来静湖的月亮/喊来调皮的星星/一坛子陈年老酒/灌醉了银杏树下/浓得化不开的乡音乡愁”(银莲《水韵天府》)像是儿时酣畅淋漓地做了一场梦,惊醒时望了漫天的星星,亲人的轻柔乡音仍在耳畔低吟,这幅图景是她笔下浓得醉人的乡愁。
  银莲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她始终相信爱情,相信一切能为心灵带来感动的事。有的人总是生活得很累,面对世界需要全副武装,而她是一个能够放下的人,愿意敞开内心最柔软的一瓣,放松地来寄情山水,真诚地去触碰生活。她的爱情诗写得尤为动人,原始、激情,能够读到诗经的风味。诗经中的爱情诗,是最朴素悠长的,且看这首:“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诗经·陈风·月出》)皎洁的月光下,一位美人一边思念着心上人,一边窈窕漫步,时间和画面静止在这一刻,心绪万千。而银莲的这首:“落叶起身/返回三月的枝头/把天空举过头顶/我是雨夜/怀揣火焰的桃花/内心柔软/藏掖小小的毒/那是你稀罕的妩媚/不要你的命/来偷你的心”(银莲《我是雨夜怀揣火焰的桃花》)同样是月夜思人,却将惴惴不安的情感写得奔放不失柔媚,如同把诗经中月下美人内心的所思所想展露无遗,质朴而热情。
  银莲的诗还特别适合孩子读。孩子们可以在她的诗中读到对巴蜀文明的敬仰,对爱与温柔的呼唤,与对生活中每一处善与美的感激。现在,写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诗人太多了,人人都想要“解构”,解构一切庄严的东西,解构辉煌,解构“一本正经”。以至于一切带有“歌颂”意味的诗都成了俗诗,似乎总得批判点什么,才能够证明诗的意义,证明诗人的与众不同。如是混乱芜杂、泥沙俱下的“后现代”诗歌景观,自然会引起一些忠实维护诗歌、真切关爱诗歌的写作者和批评家的反思、批判。有些充满叛逆、解构、反传统的诗是给成年人读的,而儿童们还处在“建构”期,他们更需要读一读像银莲所作这样的诗,来建构生活中基础的美的经验。如:“荒草连天/我们围坐芭蕉树下/夕阳烧了酒/大粗碗满上/欢声长了翅膀/四处飞扬/绿岛是安静的琴房/水在白键黑键上/兴风作浪”(银莲《夜宴》)生活中處处是细节,能感受到细节之美的人,是有审美能力的人,写出的诗便容易有生命力。儿童需要这样的能力,一个幸福的人更需要在童年时建构这种能力,即发现美的能力。
  “诗者,吟咏情性也。”当文学由严肃的文学探索突进泛滥为随意、低俗的文学娱乐、游戏,并加入消费、媚俗的市场大合唱后,文学原初的“文学性”“诗意”就面临危机。诗歌固然要进入市场,而真正美好的诗不需要哗众取宠,也可以有打动人民的力量。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家像银莲一样,不把诗作为语言的游戏,而是可以一路吟游,诗随心生,做到对“人性化写作”的有效实践和对文学创作中人民立场的坚守。
  ■附:银莲的诗二首
  观音桥路遇一树梨花
  你站在河边冲我招手
  我看得见
  你花满枝头开口唱歌
  我听得见
  起个大清早
  头顶露水出门
  一直走到太阳落山
  只为走到你身边
  嘎达山,观音庙
  就这样在一朵花里闭关
  焚香,打坐,念经
  我们之间的缘分
  纵使只有这一天
  遇见你之后
  这一生就少了遗憾
  我只要跟你欢喜相伴
  三月,你赶来的脚步
  比风声更紧
  油菜花堵在村口
  煽动一场黄色风暴
  我躲闪不及
  还有什么值得顾虑的
  这美到天边
  阳光初熟的少女黄
  让我喉咙里喷出火焰
  喊出骨头里所有的野性
  油菜花我来了
  停下翻越雪山的马蹄
  放下浪迹天涯的初心
  我只要跟你欢喜相伴
  在青衣江的水波浪影里
  细数流年
其他文献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苦难始终如影随行。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在苦难面前,从未缺席。置身苦难中,写作语境与写作限度不断发生变动,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感怀、期冀、讽喻,抗争、警惕、批判……自古及今,在苦难中生成的优秀的诗歌作品从来不是同一的面孔,也不存在协同行为或停滞于对苦难的单纯反映,它们浓缩了诗人捍卫独异生命体验的结晶,成为人类文明演进史上有生命有尊严的活态作品。  布罗茨基曾言:“文学
期刊
历代儒者都致力于以《楚辞》为研究出发点来管窥先秦以前的“巫觋文化”。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道出了楚辞与巫觋文化的关联:“昔楚国……其俗姓巫而好祠……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及至宋,朱熹在《楚辞辩证》断言:“楚俗祠祭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  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的“寻根热”,当代民俗学者深入武陵山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使得遗失的“楚俗祠祭之歌”得以重
期刊
蛰居久了,活得像一棵不起眼的树,不想挪动,只偶尔会去窗前吹吹风或去院子里见见光,脑子里装一团岁月积淀下来的浆糊。略一思索,便也觉得这种生存状态的合情性,慨少年爱动,奔走如风,觉得可以满世界跑,人老了,腿脚无力,知道的会说这是生命自我保护与调控的集中供“能”,便会常常想倒回去,向过去的时光寻根,以前死后有土可埋时,老年人也都爱自嘲:半截子埋土里了。所以寻根也好埋土也罢,不都是说的树的生存之状?十多年
期刊
去岁冬日暖阳里,随手翻览《清风起》,便一发不可收拾,整个下午都沉浸在诗人绘制的图景里不忍走出。这些诗句展现的维度颇为广阔,漫漶史册与记忆凋零间难以调和的冲突,深藏的乡土意识与城市边缘人身份的碰撞,以刀笔细致剖析不安内心的思维习性,涵括了新诗所能表现的很多主题。在广度外,诗人也坚守着对深度的追求,巧妙运用长短错落、包孕神思的诗句,呈现时代洪流下沉思者的灵心善感。这些诗句建构起来的深意,虽为诗人个性化
期刊
荣荣在一篇创作谈中称自己是一个“小诗人”,我想这并非自谦之语,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实践与沉淀,此当是她悟出的最真实感想。“我愿意我的诗歌呈现自己的现实和内心,这是两种同样真实的生活。”(荣荣《我愿意守着我的“小”……》)她将自己放在了诗歌中,这才是“为人生”的写作所体现出的姿态——向下的眼光,向内的动力,一切皆在观看与感受的经验释放中来激活诗的纯粹性。  荣荣近几年专注于写花草,写植物,写自然,这也许
期刊
星空下的紫云英  比起满天星云  我更愿看它们河里的倒影  看它们自在地荡漾着  带着坠入凡间的圣物应有的变数  我也愿看挨着河道铺展的大片紫云英  那些花朵也自在地摇曳  并在暗中发出柔光  作為一名闲适的消食者  我会将满天星云与繁花作某种对应  会将自己放进去  左一点再左一点的  小的安静的  仅此一颗的卑微之心  江南路上的香樟树  江南路上的那棵香樟树旁  始终有人站着  似乎是同一个
期刊
《盐的家族》是诗人缪克构继《时光的炼金术》之后的又一部新诗集。是家族生命、自然与盐的冲突,和谐的轰响中的产物,也是他智慧才华的产物。诗集的编排分四大部分。第一卷《大海与盐》放在最前面说明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的重要位置。它以诗歌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意想不到的冲击力与心灵上的震撼。如果说我之前对缪克构诗歌印象还停留在《时光的炼金术》文本上,那么可以认为《盐的家族》使缪克构以成熟诗人全新的形象站立诗坛;
期刊
恩 雅  西川  恩雅,你在屋檐下歌唱,就有人在天空  响应你的歌声;你在电车上歌唱  就有人追着电车狂奔,忘记了  好人应该回家,度过安分守己的一生  在你的歌声里,石头上涌出了泉水  肉体中伸展开枝丫。一堆堆篝火  像你一样变成蓝色,而蓝色的你  汗水干透,途遇财宝而不知  你唱出了一头饮水的豹子  你唱出了月亮和她的白血病  那些没有女儿的银行家忽然深感遗憾  因为你唱出了一个改邪归正的男人
期刊
年轻时他厌倦熟悉的风景:  从容的浅山,飞过岩石的  单调的鸟群;厌倦想起  那些乡村的孩子和他们顽皮的话,  他抛弃小小的土地去了南方,  忽然明白他企盼的谎言  在居民们诱惑的嘴里,  在沼澤地旁的教堂,在灼热的蓝天。  生活安定下来。这海市蜃楼里住着他的梦,  他友善的同伴,圣徒,或迎合他心情的  可爱的室友。然而有时候  他会想起他的村庄,不知道  孩子们和那些岩石是否还是老样子。  但是
期刊
博物馆  [波兰]辛波丝卡  这里有餐盘而无食欲。  有结婚戒指,但爱情至少已三百年  未获回报。  这里有一把扇子——粉红的脸蛋哪里去了?  这里有几把剑——愤怒哪里去了?  黄昏时分鲁特琴的弦音不再响起。  因为永恒缺货  一万件古物在此聚合。  土里土气的守卫美梦正酣,  他的短髭撑靠在展示橱窗上。  金属,陶器,鸟的羽毛  无声地庆祝自己战胜了时间。  只有古埃及黄毛丫头的发夹嗤嗤傻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