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毛泽东曾用“井冈山”代称他的哪位爱将吗?这位“井冈山”,就是张国华将军。
一
张国华原名张福桂,1914年10月22日出生在井冈山北麓的永新县北乡当边村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3月,张国华怀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把名字“福桂”改为“国华”。他未满15岁就到井冈山参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后该队伍成为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一部。1930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张国华参加瑞金“红军大学”首期培训,1934年,他担任福建汀州教导团政治委员,在江西矮子岭战斗中表现出色,荣获三等红星奖章。
在抗日战争中,特别是在建立运西抗日根据地、鄄北抗日根据地和领导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和工作中,张国华迅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军政干部,先后担任了八路军一一五师黄河支队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中共冀鲁豫区第九(直南豫北)地委书记和第九(直南豫北)军分区政治委员等军政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国华在豫皖苏三省枢纽地区领导建立新的豫皖苏根据地,任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他为建立和巩固这个三省交界的解放区,配合陈粟大军经略华东和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作战,以及为第二、第三野战军会师中原,顺利进行淮海战役作出了特殊贡献。
解放战争中,张国华任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贵阳和成都战役等,从中原腹地一直打到大西南。1949年7月底,张国华率十八军向江西开进,解放永新。当地群众奔走相告,说解放军部队的军长就是当年上井冈山当了红军的张国华。在江西期间,张国华为部队筹集给养时巧遇多年未见的父母,在当地传为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张国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二
1949年年底,毛主席、党中央做出决策派部队解放西藏、经营西藏。张国华奉命率领十八军勇擔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重任。从此,张国华就与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帝国主义的挑拨与策动下,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置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真诚努力于不顾,陈兵金沙江畔,妄图以武力阻止西藏的解放。为实现中央“以打促和、以打促谈”的战略意图,1950年10月,张国华指挥十八军一部与兄弟部队实施了昌都战役,打开了解放西藏的大门。昌都战役结束后,张国华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的和平谈判,见证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协议签订的当天下午,毛主席接见了张国华,并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亲切地称张国华为“井冈山”。之后,张国华率部由川西出发,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程。在西进途中,他的大女儿病逝,成为进藏部队中的第一位牺牲者。张国华率部队到达拉萨后。面对进藏部队后勤补给出现的严重困难,以及分裂主义分子的干扰破坏等严峻形势,按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与谭冠三等部队领导一起率部开展大规模的开荒生产运动。创办“八一”“七一”农场。丰收的粮食蔬菜不但保证了部队的部分供给,还支援了地方。挫败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把解放军饿跑赶走”等系列分裂祖国、搞“西藏独立”的险恶图谋。
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为阻挠人民解放军执行和维护《十七条协议》,趁解放军刚进入拉萨立足未稳,拼凑起伪“人民会议”,公然冲击中央代表驻地。公开反对《十七条协议》,要求撤走人民解放军。张经武、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执行中央决策,坚定沉着地与分裂主义分子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宣布伪“人民会议”非法,予以取缔,并撤销了两司曹职务,在政治上沉重地打击了西藏上层反动势力,使许多中间人士向爱国力量靠拢,拥护支持解放军。
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那段艰难困苦岁月里,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头开展统战和联系群众工作。他和工委其他领导多次登门与西藏上层人士沟通交流,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申明解放军的纪律,希望共同维护好《十七条协议》。进藏军政人员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修桥补路、改善贸易、发放农牧生产工具和无息农牧业贷款、免费送医送药、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广大群众,也在多方面教育和影响了西藏上层进步人士。和平解放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严重阻碍西藏的发展,也给西藏军民建设新西藏造成巨大困难。张国华率领全军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和“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在进军西藏的同时承担起修筑公路的重任。10余万军民通过两年极其艰苦的奋战,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1954年7月17日,江孜遭受特大洪水,170多个村庄被淹,受灾群众3万余人。张国华立即指示驻江孜部队和江孜分工委机关工作人员全力救灾,号召驻藏部队、军政机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救济灾民,帮助灾后重建。他们无数次艰苦细致地工作,争取了人心,扩大了党的影响。随着党和人民军队在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惶恐不安,不断策动局部叛乱。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旨在谋求“西藏独立”、分裂祖国和维护西藏旧制度的全面武装叛乱。遵照中央决定,张国华由内地返回西藏,担任平息西藏地方武装叛乱的总指挥,主持拟定了后经中央批准的关于平叛改革的十三项政策。在指挥平叛战斗中,他创造性地摸索出高原地区对叛乱武装的作战方法,将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军地工作多管齐下,使平叛斗争节节胜利。平叛任务的完成,为西藏社会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中央“边平叛边改革”的决策部署,平叛战斗顺利推进的同时,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到1961年年底,西藏城镇、农牧区、寺庙和边境部分地区的民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陆续建立了基层人民政权。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翻身解放。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西藏社会新纪元。 1962年10月上中旬,印军悍然在中印边境全线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10月20日,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正在北京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张国华返回拉萨,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对印作战任务。他以过人的胆略提出作战方案,报中央军委并得到批准。在反击作战中,张国华抱病到前线指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中国边防部队捷报频传,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中印边境的长期稳定,在新中国对外作战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张国华指挥此次作战的显赫战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将这次作战称为军事政治的胜仗。张国华在高原实施反击作战的精彩战例,也得到国内外众多军事专家的肯定,称赞张国华为“喜马拉雅战神”。
1963年2月19日,张国华向中央军委汇报自卫作战情况,将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所展现的坚强革命意志总结为: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赴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毛主席当即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后来毛主席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向全党全军发出号召:“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这个口号响彻全党全军,并进一步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
随着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遵照中央指示,确立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整顿、巩固和提高互助组,同时大力推动基础工业、交通运输、民族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建设。随着各级人民政权陆续建立并得到加强巩固。大批民族干部成长起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旺,西藏发展进入自和平解放以来的黄金时期。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了翻身解放,民族干部茁壮成长,上层进步人士更加一心向党,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個方面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设立西藏自治区的条件逐步成熟。张国华担负起自治区筹委会核心领导责任,参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各项准备工作。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张国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从此,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身为西藏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的张国华,坚决执行中央一系列稳定边疆的决定和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内乱伤害,努力维护西藏社会局势的稳定。因积劳成疾,张国华进军西藏时患上的心脏病复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敦促下,他到北京治病。张国华从接受进藏任务到“文革”初期调出西藏,共1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藏工作最久的内地高级干部,这17年也是他在一个地区、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1967年后,张国华先后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委会主任。同时,张国华继续为中央处理西藏问题献力,表现出的大局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在接见中多次亲切称呼张国华为“井冈山”,彰显其革命精神。
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主持会议正在讲话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会场上。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派专家组成医疗队赶赴成都抢救,但终未挽回张国华的生命。张国华逝世后,周恩来总理在重大国事活动中专门抽出时间,亲往北京西郊机场迎接张国华骨灰,含泪叹惜:“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毛主席对张国华的逝世深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会议安排接见活动时感叹:“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链接:张国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责编/邑金
一
张国华原名张福桂,1914年10月22日出生在井冈山北麓的永新县北乡当边村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3月,张国华怀着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把名字“福桂”改为“国华”。他未满15岁就到井冈山参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后该队伍成为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一部。1930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张国华参加瑞金“红军大学”首期培训,1934年,他担任福建汀州教导团政治委员,在江西矮子岭战斗中表现出色,荣获三等红星奖章。
在抗日战争中,特别是在建立运西抗日根据地、鄄北抗日根据地和领导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和工作中,张国华迅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军政干部,先后担任了八路军一一五师黄河支队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政治委员、中共冀鲁豫区第九(直南豫北)地委书记和第九(直南豫北)军分区政治委员等军政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国华在豫皖苏三省枢纽地区领导建立新的豫皖苏根据地,任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他为建立和巩固这个三省交界的解放区,配合陈粟大军经略华东和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作战,以及为第二、第三野战军会师中原,顺利进行淮海战役作出了特殊贡献。
解放战争中,张国华任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贵阳和成都战役等,从中原腹地一直打到大西南。1949年7月底,张国华率十八军向江西开进,解放永新。当地群众奔走相告,说解放军部队的军长就是当年上井冈山当了红军的张国华。在江西期间,张国华为部队筹集给养时巧遇多年未见的父母,在当地传为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张国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二
1949年年底,毛主席、党中央做出决策派部队解放西藏、经营西藏。张国华奉命率领十八军勇擔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重任。从此,张国华就与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帝国主义的挑拨与策动下,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置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真诚努力于不顾,陈兵金沙江畔,妄图以武力阻止西藏的解放。为实现中央“以打促和、以打促谈”的战略意图,1950年10月,张国华指挥十八军一部与兄弟部队实施了昌都战役,打开了解放西藏的大门。昌都战役结束后,张国华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的和平谈判,见证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协议签订的当天下午,毛主席接见了张国华,并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亲切地称张国华为“井冈山”。之后,张国华率部由川西出发,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程。在西进途中,他的大女儿病逝,成为进藏部队中的第一位牺牲者。张国华率部队到达拉萨后。面对进藏部队后勤补给出现的严重困难,以及分裂主义分子的干扰破坏等严峻形势,按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与谭冠三等部队领导一起率部开展大规模的开荒生产运动。创办“八一”“七一”农场。丰收的粮食蔬菜不但保证了部队的部分供给,还支援了地方。挫败了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把解放军饿跑赶走”等系列分裂祖国、搞“西藏独立”的险恶图谋。
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为阻挠人民解放军执行和维护《十七条协议》,趁解放军刚进入拉萨立足未稳,拼凑起伪“人民会议”,公然冲击中央代表驻地。公开反对《十七条协议》,要求撤走人民解放军。张经武、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执行中央决策,坚定沉着地与分裂主义分子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宣布伪“人民会议”非法,予以取缔,并撤销了两司曹职务,在政治上沉重地打击了西藏上层反动势力,使许多中间人士向爱国力量靠拢,拥护支持解放军。
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那段艰难困苦岁月里,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头开展统战和联系群众工作。他和工委其他领导多次登门与西藏上层人士沟通交流,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申明解放军的纪律,希望共同维护好《十七条协议》。进藏军政人员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修桥补路、改善贸易、发放农牧生产工具和无息农牧业贷款、免费送医送药、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广大群众,也在多方面教育和影响了西藏上层进步人士。和平解放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严重阻碍西藏的发展,也给西藏军民建设新西藏造成巨大困难。张国华率领全军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和“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在进军西藏的同时承担起修筑公路的重任。10余万军民通过两年极其艰苦的奋战,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1954年7月17日,江孜遭受特大洪水,170多个村庄被淹,受灾群众3万余人。张国华立即指示驻江孜部队和江孜分工委机关工作人员全力救灾,号召驻藏部队、军政机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救济灾民,帮助灾后重建。他们无数次艰苦细致地工作,争取了人心,扩大了党的影响。随着党和人民军队在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西藏上层反动分子惶恐不安,不断策动局部叛乱。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旨在谋求“西藏独立”、分裂祖国和维护西藏旧制度的全面武装叛乱。遵照中央决定,张国华由内地返回西藏,担任平息西藏地方武装叛乱的总指挥,主持拟定了后经中央批准的关于平叛改革的十三项政策。在指挥平叛战斗中,他创造性地摸索出高原地区对叛乱武装的作战方法,将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军地工作多管齐下,使平叛斗争节节胜利。平叛任务的完成,为西藏社会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中央“边平叛边改革”的决策部署,平叛战斗顺利推进的同时,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到1961年年底,西藏城镇、农牧区、寺庙和边境部分地区的民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陆续建立了基层人民政权。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翻身解放。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西藏社会新纪元。 1962年10月上中旬,印军悍然在中印边境全线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10月20日,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正在北京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张国华返回拉萨,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对印作战任务。他以过人的胆略提出作战方案,报中央军委并得到批准。在反击作战中,张国华抱病到前线指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中国边防部队捷报频传,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中印边境的长期稳定,在新中国对外作战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张国华指挥此次作战的显赫战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将这次作战称为军事政治的胜仗。张国华在高原实施反击作战的精彩战例,也得到国内外众多军事专家的肯定,称赞张国华为“喜马拉雅战神”。
1963年2月19日,张国华向中央军委汇报自卫作战情况,将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所展现的坚强革命意志总结为: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赴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毛主席当即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后来毛主席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向全党全军发出号召:“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这个口号响彻全党全军,并进一步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
随着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遵照中央指示,确立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整顿、巩固和提高互助组,同时大力推动基础工业、交通运输、民族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建设。随着各级人民政权陆续建立并得到加强巩固。大批民族干部成长起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旺,西藏发展进入自和平解放以来的黄金时期。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了翻身解放,民族干部茁壮成长,上层进步人士更加一心向党,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個方面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设立西藏自治区的条件逐步成熟。张国华担负起自治区筹委会核心领导责任,参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各项准备工作。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张国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从此,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身为西藏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的张国华,坚决执行中央一系列稳定边疆的决定和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内乱伤害,努力维护西藏社会局势的稳定。因积劳成疾,张国华进军西藏时患上的心脏病复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敦促下,他到北京治病。张国华从接受进藏任务到“文革”初期调出西藏,共1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藏工作最久的内地高级干部,这17年也是他在一个地区、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1967年后,张国华先后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委会主任。同时,张国华继续为中央处理西藏问题献力,表现出的大局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在接见中多次亲切称呼张国华为“井冈山”,彰显其革命精神。
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主持会议正在讲话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会场上。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派专家组成医疗队赶赴成都抢救,但终未挽回张国华的生命。张国华逝世后,周恩来总理在重大国事活动中专门抽出时间,亲往北京西郊机场迎接张国华骨灰,含泪叹惜:“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毛主席对张国华的逝世深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会议安排接见活动时感叹:“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链接:张国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责编/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