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28日下午,第十二次玉帛之路(玉门道)文化考察活动座谈会在甘肃省玉门市政府召开。参加此次文化考察活动座谈会的专家学者有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作家冯玉雷;玉门市政府副市长塞力泰;玉门市政协副主席董天文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玉门本土学者和文博系统全体干部。座谈会由玉门市文化局局长李玉林主持。
座谈会上,李玉林局长对专家学者白天顶着炎热酷暑考察,晚上辛勤整理资料的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表示赞扬,并希望专家学者能够在座谈会上将本次考察的成果和自己学术研究的成就做一次深入的交流指导,同时希望与会的各单位领导和地方学者能围绕玉门与玉门关的历史文化主题畅所欲言。
上海交通大學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首先介绍了玉帛之路系列考察的缘起和意义。他谈到,第十一次考察5月份刚结束,以甘肃陇东为主,涵盖陕甘宁边区26个县市。之所以这么快又有第十二次考察,是因为“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将在2017年8月27~29日召开,此次考察即是为即将到来的学术盛会做前期调研。
叶舒宪教授就西玉东输的历史渊源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中原的玉文化起步比较晚,北方的红山、南方的良渚都在5000年以前玉器体系已经很发达了,那个时候中原基本上没有玉。5000年以后,中原开始兴起玉文化,但受到玉料的限制,只能用石料替代。距今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至四坝文化时候,玉料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中原运输。所以中原玉文化的崛起要晚一个节拍,大概到了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才开始兴盛。他强调,探寻西玉东输的具体路线是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的重点,这十几次调研都是以河西走廊和齐家文化分布为重心所在,希望弄清楚的是,没有文字的时候玉文化是如何传播的。关于玉石之路的形成年代,他认为,《穆天子传》讲的是西周第五代天子西行考察,一直走到昆仑山,现在看来就是寻找玉源和运输和田玉去了,所以玉石之路的年代至少比丝绸之路早1000~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在会上提出,玉门关主要见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并没有确凿历史记载,也没有很多考古证据。他就西玉东输的历史路线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汉代或汉代以前玉石从嘉峪关或玉门进入中原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汉唐之际大量西域和田玉进入中原经过敦煌的可能性较大。他强调,历史上玉门关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因为玉门地区并非总是中国或中央王朝边界。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作家冯玉雷首先表达了以前在河西一带考察时忽略玉门的遗憾,并指出此次考察虽然只有三天,但是取得多项成果,收获颇丰,是为弥补遗憾之行。经此次考察,他有两个推测:一是赤金峡有可能是最早玉门关的设置地。二是由于最早的玉门县在赤金镇,便由此推测先有这样一个关口,在推进的过程中因为军事、贸易的需要而设关进行管理,当人口和贸易交流达到一定的量时便升级为县,即玉门县。最后,他高度赞扬了玉门市政府领导、文化局领导、博物馆领导及工作人员和谐、积极的工作状态,认为玉门文化终将大放光彩,希望与李玉林局长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好《丝绸之路》杂志的平台组织考察活动,宣传学术成果,并承诺将不遗余力地为玉门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地方专家也纷纷发表多年研究心得。此次座谈会主题集中,内容深入,为后来召开的“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作了很好的前期铺垫。座谈会后,叶舒宪一行参观了库房中未能展出的文物。
座谈会上,李玉林局长对专家学者白天顶着炎热酷暑考察,晚上辛勤整理资料的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表示赞扬,并希望专家学者能够在座谈会上将本次考察的成果和自己学术研究的成就做一次深入的交流指导,同时希望与会的各单位领导和地方学者能围绕玉门与玉门关的历史文化主题畅所欲言。
上海交通大學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首先介绍了玉帛之路系列考察的缘起和意义。他谈到,第十一次考察5月份刚结束,以甘肃陇东为主,涵盖陕甘宁边区26个县市。之所以这么快又有第十二次考察,是因为“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将在2017年8月27~29日召开,此次考察即是为即将到来的学术盛会做前期调研。
叶舒宪教授就西玉东输的历史渊源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中原的玉文化起步比较晚,北方的红山、南方的良渚都在5000年以前玉器体系已经很发达了,那个时候中原基本上没有玉。5000年以后,中原开始兴起玉文化,但受到玉料的限制,只能用石料替代。距今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至四坝文化时候,玉料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中原运输。所以中原玉文化的崛起要晚一个节拍,大概到了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才开始兴盛。他强调,探寻西玉东输的具体路线是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的重点,这十几次调研都是以河西走廊和齐家文化分布为重心所在,希望弄清楚的是,没有文字的时候玉文化是如何传播的。关于玉石之路的形成年代,他认为,《穆天子传》讲的是西周第五代天子西行考察,一直走到昆仑山,现在看来就是寻找玉源和运输和田玉去了,所以玉石之路的年代至少比丝绸之路早1000~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在会上提出,玉门关主要见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并没有确凿历史记载,也没有很多考古证据。他就西玉东输的历史路线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汉代或汉代以前玉石从嘉峪关或玉门进入中原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汉唐之际大量西域和田玉进入中原经过敦煌的可能性较大。他强调,历史上玉门关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因为玉门地区并非总是中国或中央王朝边界。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作家冯玉雷首先表达了以前在河西一带考察时忽略玉门的遗憾,并指出此次考察虽然只有三天,但是取得多项成果,收获颇丰,是为弥补遗憾之行。经此次考察,他有两个推测:一是赤金峡有可能是最早玉门关的设置地。二是由于最早的玉门县在赤金镇,便由此推测先有这样一个关口,在推进的过程中因为军事、贸易的需要而设关进行管理,当人口和贸易交流达到一定的量时便升级为县,即玉门县。最后,他高度赞扬了玉门市政府领导、文化局领导、博物馆领导及工作人员和谐、积极的工作状态,认为玉门文化终将大放光彩,希望与李玉林局长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好《丝绸之路》杂志的平台组织考察活动,宣传学术成果,并承诺将不遗余力地为玉门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地方专家也纷纷发表多年研究心得。此次座谈会主题集中,内容深入,为后来召开的“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作了很好的前期铺垫。座谈会后,叶舒宪一行参观了库房中未能展出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