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宋,诗人鲍照写过一首乐府诗《苦热行》,其中有这样两句:“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见《文选》卷二十八“乐府”下)。这里说的“吹蛊”又名“飞蛊”,相传是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李善注引顾野王的话说:“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其家绝灭者,则飞游妄走,中之则毖。”据说这种人工养育的毒虫煞是厉害,它不仅能钻到人的肚子里去,搅得人五体不安,甚至精神错乱;还能让人得一种“惑以丧志”的怪病,以至于难以救药。
因“蛊”而病者古今皆有,记得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就曾经说过,阿Q因为摸了小尼姑的有点“滑腻”的脸蛋,就被“蛊”过一次。小尼姑的脸“滑腻”了一点,就把阿Q给“蛊”了,可见阿Q的抵抗力也实在是有点脆弱。如果阿Q活到今天来,遭遇到李安的《色,戒》,又将会怎么样呢?
这是颇费思量的。一是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毕竟不多了,即便有,也已经有了相当的承受力,那裸露的情景与床上的玩艺儿见得多了,不会因为尝到一点女人的“滑腻”就被“蛊”得智昏的;再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人们都想尽法子挣钱去了,这发财的诱惑力毕竟要广泛而深刻得多,所以那“性”的刺激也就只能作为手段来用用,算不得什么大动作的。因此我想,现在能够使人发昏的东西,莫过于那人工养育的“飞蛊”了。
由“飞蛊”而想到电影《色,戒》,这种灵感的到来,是与我听了某些人的议论有关的。自从这电影公开放映以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精彩之作”,甚至说是“有着先进文化的意义”。可是偏偏又有许多人不肯苟同,质疑之声不绝。不过质疑归质疑,这电影还是照演不误,电影的制作者在拿足了银票子之后,依然上下风光叱咤影坛,令人瞠乎其后。这种现象,怎能不让人生出许多异想来呢!我先想到的是张爱玲,她写小说《色,戒》,是在身世悲凉的喟叹与顾影自怜的低回中,将自己的心灵之音化为作品人物的叙说,虚掩着她曾经亲历过的情感体验,无力地呼唤着那些将“人性”视作最高精神境界的人们的共鸣,以此来平衡她时过境迁的精神失落。李安拍电影《色,戒》,则又自郐以下,不过完全是借着“爱国锄奸”的幌子,兜售自然主义“性爱观”,歪曲历史真相,奸污人生价值,换取票房收入,蛊惑人心,欺世盗名。张爱玲当时万万不会想到,她与汉奸的“性爱”体验,五十年后竟然还有一个莫逆知音李安,将这小说《色,戒》重加演绎,做成电影,闹得轰轰烈烈,沸沸腾腾,赞声与骂声同样响遍了世界。这电影因为得到洋人的青睐,身价倍增,为不少人所折腰奉敬,加之鼓与呼,俨然“艺术巨霸”了。
然而艺术与精神之“蛊”毕竟是不能相容的。《色,戒》所展示的情景,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两件事情:一是“性欲”,二是“物欲”。青年女学生王佳芝,在国难当头之际参加革命队伍,志愿刺杀汉奸以报国,然而却在汉奸“易先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性欲”刺激下,被床上的功夫征服了,软化了。作者可能认为仅此一“欲”还不够彻底,便又使出了第二招杀手,让“易先生”送给王佳芝一颗叫做“鸭子蛋”的钻石戒指,这钻石比黄金要贵得多,是人人都知道的,在这“物欲”诱惑之下,王佳芝终于彻底地倒向了汉奸的一边。就这样,由于她的变节,使得整个革命行动归于失败,参加革命行动的分子也全部被“易先生”下令枪决!
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都是“性欲”和“物欲”的成绩。看来李安对这两“欲”的“造诣”确是功夫匪浅,不但对其奥妙谙熟于心,而且对其神奇功能亦能得其三昧。仅凭此一点,李安便可摘取“人类精神蛊惑奖”桂冠而有余;至于忍心借用汉奸之手来屠戮革命群众的勾当,则需另当别论了。
危乎殆哉!“蛊”之伤人,胜于虎豹多矣;人工养育之“蛊”伤人,则又甚之。可见,辨明利害,屏绝蛊惑,才是对人类精神与先进文化资源的真正保护。
因“蛊”而病者古今皆有,记得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就曾经说过,阿Q因为摸了小尼姑的有点“滑腻”的脸蛋,就被“蛊”过一次。小尼姑的脸“滑腻”了一点,就把阿Q给“蛊”了,可见阿Q的抵抗力也实在是有点脆弱。如果阿Q活到今天来,遭遇到李安的《色,戒》,又将会怎么样呢?
这是颇费思量的。一是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毕竟不多了,即便有,也已经有了相当的承受力,那裸露的情景与床上的玩艺儿见得多了,不会因为尝到一点女人的“滑腻”就被“蛊”得智昏的;再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人们都想尽法子挣钱去了,这发财的诱惑力毕竟要广泛而深刻得多,所以那“性”的刺激也就只能作为手段来用用,算不得什么大动作的。因此我想,现在能够使人发昏的东西,莫过于那人工养育的“飞蛊”了。
由“飞蛊”而想到电影《色,戒》,这种灵感的到来,是与我听了某些人的议论有关的。自从这电影公开放映以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精彩之作”,甚至说是“有着先进文化的意义”。可是偏偏又有许多人不肯苟同,质疑之声不绝。不过质疑归质疑,这电影还是照演不误,电影的制作者在拿足了银票子之后,依然上下风光叱咤影坛,令人瞠乎其后。这种现象,怎能不让人生出许多异想来呢!我先想到的是张爱玲,她写小说《色,戒》,是在身世悲凉的喟叹与顾影自怜的低回中,将自己的心灵之音化为作品人物的叙说,虚掩着她曾经亲历过的情感体验,无力地呼唤着那些将“人性”视作最高精神境界的人们的共鸣,以此来平衡她时过境迁的精神失落。李安拍电影《色,戒》,则又自郐以下,不过完全是借着“爱国锄奸”的幌子,兜售自然主义“性爱观”,歪曲历史真相,奸污人生价值,换取票房收入,蛊惑人心,欺世盗名。张爱玲当时万万不会想到,她与汉奸的“性爱”体验,五十年后竟然还有一个莫逆知音李安,将这小说《色,戒》重加演绎,做成电影,闹得轰轰烈烈,沸沸腾腾,赞声与骂声同样响遍了世界。这电影因为得到洋人的青睐,身价倍增,为不少人所折腰奉敬,加之鼓与呼,俨然“艺术巨霸”了。
然而艺术与精神之“蛊”毕竟是不能相容的。《色,戒》所展示的情景,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两件事情:一是“性欲”,二是“物欲”。青年女学生王佳芝,在国难当头之际参加革命队伍,志愿刺杀汉奸以报国,然而却在汉奸“易先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性欲”刺激下,被床上的功夫征服了,软化了。作者可能认为仅此一“欲”还不够彻底,便又使出了第二招杀手,让“易先生”送给王佳芝一颗叫做“鸭子蛋”的钻石戒指,这钻石比黄金要贵得多,是人人都知道的,在这“物欲”诱惑之下,王佳芝终于彻底地倒向了汉奸的一边。就这样,由于她的变节,使得整个革命行动归于失败,参加革命行动的分子也全部被“易先生”下令枪决!
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都是“性欲”和“物欲”的成绩。看来李安对这两“欲”的“造诣”确是功夫匪浅,不但对其奥妙谙熟于心,而且对其神奇功能亦能得其三昧。仅凭此一点,李安便可摘取“人类精神蛊惑奖”桂冠而有余;至于忍心借用汉奸之手来屠戮革命群众的勾当,则需另当别论了。
危乎殆哉!“蛊”之伤人,胜于虎豹多矣;人工养育之“蛊”伤人,则又甚之。可见,辨明利害,屏绝蛊惑,才是对人类精神与先进文化资源的真正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