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人际关系多元化的社会。社会需要的人才除了具有扎实、广泛的知识技能外,更应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中独立自主的能力、坚强的意志是适应社会所必备的品质。幼儿教育是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能力,是使幼儿独立自主,养成自理习惯的最佳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
2007年我园申请了家庭教育“十一五”研究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发展策略研究》。从2008年10月—2009年1月,我班抽取了2003年2月—2005年12月出生的9名幼儿参加了该课题的研究。这9名小组幼儿有90%以上达不到本年龄段孩子所具备的自理能力,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教育。他们大多来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家庭中对幼儿过份的溺爱与保护,造成幼儿从小在缺乏困难与障碍的环境中成长,自理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不佳。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分析法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以我班两名小组幼儿进行分析对比,谈一谈家庭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宝宝,男,出生日期:2006. 3.29。入学时间:2008年9月。家庭情况:父亲:电力局职员。母亲:某医院医生。由于刚入园,宝宝的情绪不是很好。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一个人缩在墙角,还拒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宝宝在每日来幼儿园时,总是由爷爷奶奶背着来,换鞋、换衣服都由大人代劳,自己从来不会动手。在进餐时不会独立;握勺方法不正确;总是要求让老师喂,自己大小便后裤子不会提;午休前为了躲避穿脱衣;就干脆不脱,也不愿意让老师帮助。
小玲,女,出生日期:2006,1,16 。入学时间:2008年3月。家庭情况:父亲:交通厅职员。母亲:福利院职员。父母文化程度高,她的适应能力较好,能和别的小朋友愉快的相处,和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小玲在来园时,父母在一边鼓励她自己换鞋;换衣服,从来都不帮助她,自己能够独立进餐并且从不挑食,饭量很好。午休时也能独立穿脱衣,偶尔让老师帮助她扣复杂的扣子及拉拉链等。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宝宝自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大人的帮助较多。从而导致他很没有自信心,小玲只比宝宝大两个月,自理能力却有相当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让两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距如此之大?通过和家长沟通后得知:宝宝父母因工作繁忙,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甚至见面次数都很少,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看管孩子, 而爷爷奶奶很爱护他,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他们都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而小玲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论工作多忙,每日都由父母接送。家长很注意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应以自己吃为主,可以用勺子,也可以教她学习使用筷子,但不一定要求用得很好。每日都在培养孩子自己穿衣服,并多鼓励孩子。另外,孩子养成了自己刷牙、漱口、洗手的好习惯。
从以上的个案对比分析中可以说明,家庭教育态度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影响非常大。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过于保护”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在家里,父母对他过于保护,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理,活动还受到父母的诸多限制,怕有危险、出意外。父母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及缺乏理性的攀比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使其在任何活动中都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增强幼儿独立性。
教育家陳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而要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家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一定的劳动条件,家长不要加以干涉,要鼓励孩子在做中学。一定要有耐心,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建立了自己事自己做的独立性。
第二 为孩子创设有利的环境,采用多种形式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幼儿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的,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就要为幼儿创设能促使他们动手的环境。通过讲故事、念诗歌、做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等形式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劳动。并要求幼儿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专家研究表明:人的双手与人的大脑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幼儿通过亲手的操作可以锻炼脑与手的协调性,而且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第三 必须使幼儿摆脱对别人的依赖,家园教育要求要一致
幼儿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学会解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困难的能力是必须的。父母、老师不可能始终地跟随在他的周围,替他去生活,也不可指望事事处处得到长辈的保护,也要求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第四 对于孩子要耐心,严格要求坚持到底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好的,这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长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要坚持下去,这是培养能力的大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各领域都强调了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自理的重要性。其中健康部分中有明确表述,其目标第二条为: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内容与要求: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其指导要点为:教师既要高度重视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的保护与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记得有位名人曾这样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记者问爱因斯坦成功使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爱因斯坦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在实验室里用数百种药剂时,我常常想起幼儿园老师说的,东西从哪里拿来放回哪里去”的话。是的,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勤奋和超人的智慧外,与他平时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假如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肯定是有益的。
2007年我园申请了家庭教育“十一五”研究课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发展策略研究》。从2008年10月—2009年1月,我班抽取了2003年2月—2005年12月出生的9名幼儿参加了该课题的研究。这9名小组幼儿有90%以上达不到本年龄段孩子所具备的自理能力,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教育。他们大多来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家庭中对幼儿过份的溺爱与保护,造成幼儿从小在缺乏困难与障碍的环境中成长,自理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不佳。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分析法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以我班两名小组幼儿进行分析对比,谈一谈家庭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宝宝,男,出生日期:2006. 3.29。入学时间:2008年9月。家庭情况:父亲:电力局职员。母亲:某医院医生。由于刚入园,宝宝的情绪不是很好。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一个人缩在墙角,还拒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宝宝在每日来幼儿园时,总是由爷爷奶奶背着来,换鞋、换衣服都由大人代劳,自己从来不会动手。在进餐时不会独立;握勺方法不正确;总是要求让老师喂,自己大小便后裤子不会提;午休前为了躲避穿脱衣;就干脆不脱,也不愿意让老师帮助。
小玲,女,出生日期:2006,1,16 。入学时间:2008年3月。家庭情况:父亲:交通厅职员。母亲:福利院职员。父母文化程度高,她的适应能力较好,能和别的小朋友愉快的相处,和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小玲在来园时,父母在一边鼓励她自己换鞋;换衣服,从来都不帮助她,自己能够独立进餐并且从不挑食,饭量很好。午休时也能独立穿脱衣,偶尔让老师帮助她扣复杂的扣子及拉拉链等。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宝宝自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大人的帮助较多。从而导致他很没有自信心,小玲只比宝宝大两个月,自理能力却有相当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让两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距如此之大?通过和家长沟通后得知:宝宝父母因工作繁忙,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甚至见面次数都很少,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看管孩子, 而爷爷奶奶很爱护他,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他们都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而小玲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论工作多忙,每日都由父母接送。家长很注意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应以自己吃为主,可以用勺子,也可以教她学习使用筷子,但不一定要求用得很好。每日都在培养孩子自己穿衣服,并多鼓励孩子。另外,孩子养成了自己刷牙、漱口、洗手的好习惯。
从以上的个案对比分析中可以说明,家庭教育态度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影响非常大。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过于保护”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在家里,父母对他过于保护,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理,活动还受到父母的诸多限制,怕有危险、出意外。父母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及缺乏理性的攀比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使其在任何活动中都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增强幼儿独立性。
教育家陳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而要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在家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一定的劳动条件,家长不要加以干涉,要鼓励孩子在做中学。一定要有耐心,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建立了自己事自己做的独立性。
第二 为孩子创设有利的环境,采用多种形式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幼儿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的,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就要为幼儿创设能促使他们动手的环境。通过讲故事、念诗歌、做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等形式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劳动。并要求幼儿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专家研究表明:人的双手与人的大脑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幼儿通过亲手的操作可以锻炼脑与手的协调性,而且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第三 必须使幼儿摆脱对别人的依赖,家园教育要求要一致
幼儿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学会解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困难的能力是必须的。父母、老师不可能始终地跟随在他的周围,替他去生活,也不可指望事事处处得到长辈的保护,也要求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第四 对于孩子要耐心,严格要求坚持到底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好的,这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长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要坚持下去,这是培养能力的大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各领域都强调了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自理的重要性。其中健康部分中有明确表述,其目标第二条为: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内容与要求: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其指导要点为:教师既要高度重视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的保护与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记得有位名人曾这样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记者问爱因斯坦成功使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爱因斯坦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在实验室里用数百种药剂时,我常常想起幼儿园老师说的,东西从哪里拿来放回哪里去”的话。是的,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勤奋和超人的智慧外,与他平时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假如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肯定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