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中假借现象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选取《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六卷中的《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为材料,对该经典中假借现象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文章旨在阐明:虽然东巴文的形态原始,但其中的假借现象已相当普遍,且假借字数量大、情况复杂,假借形式比较灵活。作为东巴经典的代表,《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对于研究纳西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 东巴文 假借字
  中图分类号:H257 文献标识码:A
  
   居住在中国西南的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甸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省的盐源县、木里等县的纳西族,信仰原始宗教——东巴教(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称为“达巴教”)。因此,组织、主持这种宗教活动的人称为“东巴”。而东巴们使用传承上千年的象形文字,并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经典,则被称为“东巴经”。东巴经中《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是反映古纳西人自然观的最具代表性的典籍。纳西语的意思是神鹏和署王的斗争,音译为“休曲苏埃”,意译为“鹏龙争斗”、“白海螺神鹏与署龙的斗争”等等。
   《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描述了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和自然之神发生争斗并最终和解的故事。纳西语中的“署”是自然的化身,因其描述的形象如龙,汉语意译有时也为龙;署美纳布是统领海域的最高神灵。本经书是关于纳西族历史传统、文化特点的经典作品。在论述人类祖先与自然之神的纷争与和解的过程中,形象地反映了纳西人的自然观。其中的经典人物情节,至今仍是不少纳西族传统习俗由来的历史依据。同时,这本东巴经书的形制与书写特色,也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于东巴经书《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的翻译版本,目前整理出版或收藏的共有四种。其翻译形式多为“四对照”格式,即经文原文、国际音标、汉字注释、汉语意译。其四种版本为:和正才讲述,桑文浩翻译《鹏龙争斗》,丽江县文化馆印,1963年;和芳、和牛恒读经,和志武翻译《纳西东巴经选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丽江地区东巴文艺研究室铅印,1984年;李静生整理的《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东巴卷》、《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6-10)》(节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和开祥《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6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译注,2001年。本文所采用的经书版本为和开祥释读、李静生翻译、王世英校译版本,其音韵系统是西部方言区丽江大研县的方言。笔者对经书中的假借现象进行逐字分析,细致地研究了经书中假借字和借形字的情况。
   一 纳西东巴古籍《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中假借现象的概述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即用音同或音近而意义无关联的字来记录词语。说白了,就是借用书写甲字的字,去书写与甲词读音有关的乙词现象。这一假借字的论断,对于纳西东巴文字同样适用。
   李霖灿先生是最早对东巴假借字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在《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引言》中认为,东巴文字的来源是“应物写形”,而在实际应用中却采用“同音假借”的原则。从这一论断开始到如今,学者们对于东巴文假借字的研究已经近六十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假借字字义解释到逐步建立起的相关理论研究,无数的学者诸如方国瑜、王元鹿、李静生等,均以著作的方式详细阐发其观点,并已形成了东巴假借字的一套理论框架,即“东巴假借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文字不能记录语言中所有的词语,而实际应用中‘本有其字’假借也很多。假借字的应用原则是同音假借,往往是借表示具体意义的字去记录表示抽象意义的词,假借字的读音常常是声母、韵母相近,而声调变化较大。”
   但是,这些学者对于纳西东巴假借字的研究,往往关注东巴字典中的静态假借字。这一做法只能使读者清楚,某一个东巴字是否做了假借、借作了何字,但并不清楚每个东巴假借字出现的频率,或某些特殊的假借方法,这就需要在实际的东巴经典中进行动态的研究,让读者清楚,在东巴经中真实地反映东巴假借字的实际应用情况。
   在东巴经《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中,被借字共有111个,借其记录了177词,即假借作177个假借字,共出现了581次,这其中“桶”字出现频率最多,共有28次,借作“出现”意义为26次。笔者同时发现,有些假借字如:一只眼,借音phu21,译为逃跑,在东巴字典中从未被提到。
   二 纳西东巴古籍《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中假借现象的分类研究
   (一)按假借字与被借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分类
   1 一字借作一字
   被借字为63个字,占被借字总数56.8%,共出现了127次,占假借字总出现次数的21.9%。例如:dy21意为“地”,此处借音dy21,作调解。
   2 一字借作数字
   被借字40个字,占被借字总数的36.0%,共出现446次,占假借字总次数的76.8%。例如:thv21意为“桶”,此处借thv33音表出现之意;借thv55音表开辟。
   3 数字作一字
   这类字的出现频率不高,即用不同的假借字来表示同一个意义。在本部经书中只出现一组,即mε21意为“雌性的”。此处借音mε55 作句尾助词了;se21 意为“岩羊”,此处借音se21 作了。
   为了使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在本部经书中假借字的使用情况,笔者将本部经书中的假借字按出现次数进行归类整理,得出:出现一次的假借字,共有42个,占假借字总数的23.7%;出现2次的假借字,共有88个,占假借字总数的49.7%;出现3次的,共有12个,占6.8%;出现四次的,共有9个,占5.1%;出现五次的,共有7个,占4.0%;出现六次的,共有3个,占1.7%;出现六至二十次的,共有10个,占5.6%;出现二十次以上的,共有6个,占3.4%。
   从以上的整理数据可以看出,比例最大的是出现两次的假借字,同时从以上各个次数的比例可以得出,在本部经书中,东巴假借字的使用是一种临时性的,只可以称为用字法。但这其中诸如“火”、“出现”等假借字,已经形成规律。这也印证了王元鹿先生在《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字比较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即“东巴文的假借字与字形之间不是单一固定的关系,假借只是记录语言的方式,应视为用字法”。
   (二)假借字与被借字的语音关系
   假借现象本质关系就是语音关系。但当假借出现时,往往出现音变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古今音变、各地方言差异,也包括某些词在文字发展的较早阶段上,还找不到一个音值与之完全相同的字,或者虽存在这样的字,但不常用或书写不便等等原因,造成了假借后读音的偏差。在本部经书中,按声、韵、调的关系,可以将经书中东巴假借字分为以下两大类:
   1 完全同音。在经书中共出现60个,占假借字总数的33.9%,共出现221次,占总次数的38.0%。例如:m?藜33意为“暮”,此处借音m?藜33 ,作不、没。
   2 音近假借。此部经书中,音近假借共有117个,占总假借字总数的66.1%,出现360次,占总次数的62.0%,又可以细分为以下6类:
   (1)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这一种音近假借字最为普遍,共有69个。
   例如:kv33 意为“蒜”,如蒜之形。此处借音kv55,作盖。
   (2)声母相同,韵母、声调不同。这一种在经文中共出现了15个。
   例如:nε33 意为“苋米”。此处借音ne21,作助词。
   (3)声母、声调相同、韵母不同。在此部经书中共出现了21次。
   例如:k?蘧55意为“鹰”,以钩状之嘴为特征。此处借音k?藜55,作个。
   (4)韵母相同,声母、声调不同。在此部经书中共有7例。
   例如:o21意为“谷堆”。此处借音uo33,译为是。
   (5)韵母、声调相同,声母不同。在此部经书中只出现了2个,即 ,足也;不见脚趾为足。此处借音为 ,作去、出之意。kv33,蛋也。此处借音ɡv33,作成。
   (6)均不相同。在此部经文中出现了3个,造成声韵调完全不相同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语流音变演变而成的。
   从以上(一)(二)两点可以看出,在东巴经书《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中,音近假借比同音假借的比例大。而在音近假借中,以声调变化所占比例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声调的范围小、种类少,再加上各个地方方言中,首先以改变声调最为简单易行,并且声调的细微改变,既可区别意义,同时整体读音变化不大。因此,这一形式的假借字,所占比例最多。
   除了以上的假借形式,在东巴经书《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假借现象,称为借形字。借形字亦可称为义借形式的假借字,即用一个字形记录几个意义有某种联系而语音无同源关系的词的同形字。这类字,黄侃先生称为“声母数音”;方国瑜先生称为“一字数字”;和志武先生则称为“转意字”。虽称谓不同,但所表实质却相同,均偏于“借义”。笔者经过论证分析发现,王元鹿先生的“义借”手法点明实质,同时参考上节“假借字”的称谓,综合之下,采取喻遂生先生的“借形”之说,为这类东巴字命名。在本部经书中,借形字共出现5个,其中以物品借作材料的借形字最多,例如:bv33锅也,锅的质地为红铜,所以此处借“锅”的字形,作铜;tse55be33斧子,其质地多为铁,所以借“斧子”的字形,作铁。
   四 结语
   从以上对东巴古籍《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中假借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
   1 东巴经书《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中,共有假借字177个,这已远远超过了之前学者讨论的数量,而经文中包含了许多东巴字典中未包含的字。因此,对于东巴文假借现象的深入了解,必须对东巴经典进行穷尽性和实践性的研究。
   2 本部经书中,假借现象多为用字现象,但有些借用字义为日常生活的常用义。这种假借形式,已经形成了规律。因此,可以将这一部分列为造字法。
   3 在本部经书中,假借字与被借字音节的对应关系比较灵活,且一字借作一字的形式较多。同时音近假借中,以改变声调的方式居多。
   4 本部经书中的假借现象众多,是由于文字滞后于语言,并且文字记录意义源于生活,且多表具体意义;同时,为了妥善地记录虚词与抽象词,再加上经书传抄的随意性,形成了本部东巴经书中假借现象众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概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02年版。
   [2] 和正才:《鹏龙争斗》,云南省丽江县文化馆,1963年版。
   [3] 和志武:《休曲苏堆——神鹏与龙王的斗争》,《纳西东巴经选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1984年版。
   [4] 李静生:《祭署·神鹏与署的斗争故事》,《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东巴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 和开祥:《祭署·神鹏与署斗争的故事》,《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2001年版。
   [6] (汉)许慎,徐铉注释:《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9年版。
   [7] 王元鹿:《纳西东巴文字与汉古文字假借现象的比较及其在文字史上的认识价值》,《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8] 李霖灿:《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国立中央博物院,1945年版。
   [9] 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0] 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版。
   [12] 许嘉璐:《黄侃先生的小学成就及治学精神》,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纪》,三联书店,1985年版。
   [13]方国瑜、和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和志武:《试论纳西象形文字特点》,《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维维,女,1987—,北京通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其他文献
在我省规范教学行为的今天,学校教育既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老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尝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求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属于化学平衡的一种,本人认为在讲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解“难溶”  对于电解质的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二、区分溶解度与溶解量  溶解量不仅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随着溶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例:向含AgCI固体的AgCI饱和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gCl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