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是实现政策文本向课堂教学转化的直接执行主体。调查发现:教师对双语教育政策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对教育政策的知晓度较高,但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存在偏差,对现行的双语教材比较满意,但同时认为教辅资料单一、对幼儿双语学习评价偏重技能,对培训的频率、内容、时长和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对双语教师的待遇表示不满。为此,建议地方政府细化教育政策并对教师進行相关培训,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开发适合幼儿的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壮汉双语;学前教育;配套政策;实施效果
壮汉双语教育问题是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壮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广西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1980年自治区在广西壮族地区恢复推行使用壮文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广西的壮汉双语T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逐步细化并下放到学校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学校课程和课堂教学是双语教育政策最直接的体现。教师是实现政策文本向课堂教学转化的直接执行主体。本文将从微观角度考察壮汉双语学前教育配套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壮汉双语学前教育地方配套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对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必要性的认识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是保障民族权益、传承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进个人文化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对该政策的正确认识是教师开展双语工作的重要前提。调查显示,89%的人都认为双语教育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他们认为双语教育能够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但是也有少部分教师表示没必要,他们觉得双语学习和国家提倡普通话白相矛盾。
(二)对壮汉双语教育政策的知晓度
教师对壮汉双语教育政策的了解,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双语教育的态度,也是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只有对政策了如指掌,才能有效地把政策精神融人课堂教学中。调查显示,有26.7%的教师表示很了解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政策,了解一点的占55.1%,不了解的占18.20/0。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方针是“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但是不少教师对该项方针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把壮语学习作为汉语学习的“拐棍”和工具,认为学习壮语最终是为汉语服务的。由访谈得知,一半以上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使用壮语的,20%左右的教师在幼儿园有严格要求时才会使用壮语。
(三)对幼儿园壮汉双语教育满意度
本研究从教师对壮语教材、教辅资料、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教师对壮汉双语的满意度。68%的教师对教材比较满意,他们认为现行教材在促进幼儿的听说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将近30%的教师对教材不满意,他们认为现行教材不具有针对性,没有将壮族的文化特色融人其中。89010的教师认为幼儿的壮汉双语学习缺乏必要的教辅资料,现行的教辅资料仅是录制的壮语发音和儿歌,缺乏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辅资料。课程评价仅仅是考察幼儿是否能够听懂教师用壮语发出的指令、幼儿能否用壮语进行交流。评价基本仅限于能力层面,而对情感方面比如幼儿学习壮语的积极性、幼儿对壮语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则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四)壮汉双语教学师资培训
教师表示首先培训的次数太少,自治区政府每年会组织一次到两次的双语教师培训;其次,培训的名额非常有限,分配到每个学校的名额也就1、2个;再次,培训的周期很长。乡镇一级的双语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大多是一些年轻教师,非常有必要去参加双语教学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但是名额有限,再加上培训周期过长,使很多教师望而却步,教师的培训愿望和现实条件产生了冲突。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最迫切的是教学技巧,但是教师对以往的培训效果的反馈不是很理想。12.1%的教师表示教学技巧培训能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72.7%的教师表示能运用一部分,15.2%的教师表示基本无用。说明在培训内容上还需要调整使其更适应地方教师的培训需求。教师反馈,他们接受的培训途径基本是“走出去”,很多双语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培训周期较长,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培训中,这也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五)壮汉双语教师工资待遇
双语教师要熟练运用壮语和汉语两门语言,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但待遇、地位方面的政策未能配套。双语教师的工资补贴很少,有教师表示每个月仅有几十块的补贴。对双语教师的考核标准较严格,但同时双语教师的工作量又不纳入绩效,对双语教师的工作缺少激励机制,这大大打击了双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双语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但劳动成果有时又会受到上级部门和家长的质疑,这种种境遇使双语教师在夹缝中生存。双语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二、对壮汉双语学前教育地方配套政策实施效果的反思
调查得知,大部分教师均能意识到壮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对广西的壮汉双语政策给予了支持和理解。绝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清晰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政策,但是教师在对政策的具体执行中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模糊、曲解了教育方针。广西壮汉双语教育方针是“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十六字方针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地方政府和教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把握教育政策,把“以壮促汉”简单地理解为学习壮语就是为汉语的学习服务,过分突出汉语的学习,而使壮语的学习边缘化。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和自治区政府的沟通,主动学习领会方针精神,并将其进一步细化,比如制定指标体系、实现手段,增强可操作性。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政策解读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正确地领悟政策精神。教师是壮汉双语教育政策执行的具体操作者,教师的信念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地方政府要对双语教师制定特殊政策,把教师的补贴落到实处,在职称评定和评优中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奖励机制,对坚持从事一线双语教育的教师给予奖励,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稳定师资,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扩大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完善培训机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模式,邀请双语教育专家或者教学名师进行授课学习。定期选派教师去学习学前教育理念和观摩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深入一线调研,了解教师的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课程是实现壮汉双语教育政策的根本途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课程必须是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的。这就要求壮汉双语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幼儿周围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不仅要开发适合幼儿需要的教材,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壮族每年的三月三活动,可以组织亲子壮语歌唱活动;每学期的亲子运动会也可以把壮族的民间体育游戏纳入其中。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浓浓的民族情,为幼儿的壮语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广西壮族地区壮汉双语学前教育地方配套政策研究”(课题编号:2014ZMJ01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治菊.西南地区双语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
[2]刘婷婷.壮族聚居区学前壮汉双语教学的对策研究一以武宣县桐岭镇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5.
作者简介:刘青青(1985.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政策。
(责任编辑 袁霜)
【关键词】壮汉双语;学前教育;配套政策;实施效果
壮汉双语教育问题是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壮汉双语教育实施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广西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1980年自治区在广西壮族地区恢复推行使用壮文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广西的壮汉双语T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逐步细化并下放到学校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学校课程和课堂教学是双语教育政策最直接的体现。教师是实现政策文本向课堂教学转化的直接执行主体。本文将从微观角度考察壮汉双语学前教育配套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壮汉双语学前教育地方配套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对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必要性的认识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是保障民族权益、传承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进个人文化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对该政策的正确认识是教师开展双语工作的重要前提。调查显示,89%的人都认为双语教育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他们认为双语教育能够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但是也有少部分教师表示没必要,他们觉得双语学习和国家提倡普通话白相矛盾。
(二)对壮汉双语教育政策的知晓度
教师对壮汉双语教育政策的了解,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双语教育的态度,也是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只有对政策了如指掌,才能有效地把政策精神融人课堂教学中。调查显示,有26.7%的教师表示很了解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政策,了解一点的占55.1%,不了解的占18.20/0。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方针是“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但是不少教师对该项方针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把壮语学习作为汉语学习的“拐棍”和工具,认为学习壮语最终是为汉语服务的。由访谈得知,一半以上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使用壮语的,20%左右的教师在幼儿园有严格要求时才会使用壮语。
(三)对幼儿园壮汉双语教育满意度
本研究从教师对壮语教材、教辅资料、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教师对壮汉双语的满意度。68%的教师对教材比较满意,他们认为现行教材在促进幼儿的听说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将近30%的教师对教材不满意,他们认为现行教材不具有针对性,没有将壮族的文化特色融人其中。89010的教师认为幼儿的壮汉双语学习缺乏必要的教辅资料,现行的教辅资料仅是录制的壮语发音和儿歌,缺乏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辅资料。课程评价仅仅是考察幼儿是否能够听懂教师用壮语发出的指令、幼儿能否用壮语进行交流。评价基本仅限于能力层面,而对情感方面比如幼儿学习壮语的积极性、幼儿对壮语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则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四)壮汉双语教学师资培训
教师表示首先培训的次数太少,自治区政府每年会组织一次到两次的双语教师培训;其次,培训的名额非常有限,分配到每个学校的名额也就1、2个;再次,培训的周期很长。乡镇一级的双语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大多是一些年轻教师,非常有必要去参加双语教学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但是名额有限,再加上培训周期过长,使很多教师望而却步,教师的培训愿望和现实条件产生了冲突。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最迫切的是教学技巧,但是教师对以往的培训效果的反馈不是很理想。12.1%的教师表示教学技巧培训能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72.7%的教师表示能运用一部分,15.2%的教师表示基本无用。说明在培训内容上还需要调整使其更适应地方教师的培训需求。教师反馈,他们接受的培训途径基本是“走出去”,很多双语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培训周期较长,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培训中,这也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五)壮汉双语教师工资待遇
双语教师要熟练运用壮语和汉语两门语言,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但待遇、地位方面的政策未能配套。双语教师的工资补贴很少,有教师表示每个月仅有几十块的补贴。对双语教师的考核标准较严格,但同时双语教师的工作量又不纳入绩效,对双语教师的工作缺少激励机制,这大大打击了双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双语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但劳动成果有时又会受到上级部门和家长的质疑,这种种境遇使双语教师在夹缝中生存。双语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二、对壮汉双语学前教育地方配套政策实施效果的反思
调查得知,大部分教师均能意识到壮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必要性,对广西的壮汉双语政策给予了支持和理解。绝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清晰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政策,但是教师在对政策的具体执行中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模糊、曲解了教育方针。广西壮汉双语教育方针是“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十六字方针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地方政府和教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把握教育政策,把“以壮促汉”简单地理解为学习壮语就是为汉语的学习服务,过分突出汉语的学习,而使壮语的学习边缘化。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和自治区政府的沟通,主动学习领会方针精神,并将其进一步细化,比如制定指标体系、实现手段,增强可操作性。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政策解读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正确地领悟政策精神。教师是壮汉双语教育政策执行的具体操作者,教师的信念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地方政府要对双语教师制定特殊政策,把教师的补贴落到实处,在职称评定和评优中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奖励机制,对坚持从事一线双语教育的教师给予奖励,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稳定师资,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扩大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完善培训机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模式,邀请双语教育专家或者教学名师进行授课学习。定期选派教师去学习学前教育理念和观摩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深入一线调研,了解教师的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课程是实现壮汉双语教育政策的根本途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课程必须是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的。这就要求壮汉双语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幼儿周围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不仅要开发适合幼儿需要的教材,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壮族每年的三月三活动,可以组织亲子壮语歌唱活动;每学期的亲子运动会也可以把壮族的民间体育游戏纳入其中。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浓浓的民族情,为幼儿的壮语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广西壮族地区壮汉双语学前教育地方配套政策研究”(课题编号:2014ZMJ01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治菊.西南地区双语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
[2]刘婷婷.壮族聚居区学前壮汉双语教学的对策研究一以武宣县桐岭镇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5.
作者简介:刘青青(1985.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政策。
(责任编辑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