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三课堂是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德育三课堂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德育,其中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德育第一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第二课堂,网络德育是德育第三课堂。该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生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在遵循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下,从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三个方面着手,把三个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德育三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83-03
德育实践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积极加大德育实践力度,创建德育实践平台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德育实践主体上来说,它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德育实践主体、课外德育活动等活动载体以及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实践活动的共同参与。因此,构建包括生活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立体德育实践三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实践搭建重要平台,虚实结合,取长补短,确保德育实效性的真正提高。
一、德育三课堂的内涵
为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高职院校德育需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抓好德育“三个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和培养。
德育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训练。此课堂需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若各要素作用方向相同,目标一致,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则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学生自身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构建以“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合作共建,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教学第一课堂是客观环境所必需的。第一课堂是基础,也是核心。在第一课堂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理论水平的高低,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课堂活动,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牢固掌握。
德育第二课堂即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内实践可以是科技发明、勤工助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是班主任助理、代理班主任等教学管理过程的参与;校外实践可以是在校企合作基地,也可以是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大力参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强化,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第一课堂中所习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养成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强化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德育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
德育第三课堂是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教育空间日益社会化和开放性。目前,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教育部、团中央共建的“大学在线”频道为契机,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第三课堂。第三课堂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应该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们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优秀职业生。我们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两课教师以及心理咨询老师都应该建设自己的微博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和交流,以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精神辐射作用。
德育“三个课堂”中,第一课堂是关键,第二课堂是补充,第三课堂是提高,三课堂应该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三课堂的构建原则
德育三课堂是彼此联系、需要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校外指导老师四者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是提供服务的,教师和校外指导师傅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生是中心,是接受服务的对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形成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抛弃官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在德育三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归宿。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个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根本利益、反映学生诉求,维护学生利益,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开展全方位服务,认真做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自我,完善人格。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和学院的具体情况,做出积极正确的分析和评判,始终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愉悦性原则是指在德育三课堂构建和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构建德育三课堂的过程中,既要力求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又要力求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愉悦性充分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从而确保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系统性主要强调的是德育三课堂是一个含有三个层次内容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整体推进,缺一不可。层次性主要是指德育三课堂各方面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德育工作者认真组织德育第一课堂是客观需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既要多样化又要因材施教。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强化,是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育人的新方式。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条件,创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到实践中认识社会以及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好第一、二课堂之余,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要切实加强第三课堂的构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才有可能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
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和有“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渗透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理论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综合作用;同时要注意把握适情、适时、适度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德育三课堂的构建措施
(一)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支优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做好构建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组织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是第一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都会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德育理论课老师通过课堂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发挥智育过程的德育功能,其言传身教对高职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对整个德育三课堂效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在第二、三课堂方面富有经验的老师。第二、三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的完美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效果。为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重视既懂专业又懂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比如可以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等。
(二)建立第二、第三课堂量化考核体系
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尤其是处于关键成长期,具有贪玩、易迷茫、对学习兴趣不大的高职院校学生惰性在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为了督促学生自觉认真地参与到德育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建设中,保证这两个课堂顺利开展并达到良好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是必需的。学生的德育考核要想量化关键在于日常考核资料的积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素质教育工作,制定班级日志考核、周会制度考核、学期考评、学年鉴定等制度。在具体的量化考核体系中,将考核结果与综合考评挂钩,比如纳入到奖学金、推优的评定中去。考核体系中要能够真实反映出每位学生参加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次数、效果和态度。根据平时的记录,最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三)“三课堂”的开展要体现系统化、多元化、市场化
德育“三课堂”是有机的整体,其效果的切实提高要体现“四化”。一是系统化。系统化就是要求三个课堂要把预期传授的知识教育系统化、素质教育系统化,通过不同课堂的训练,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运用理论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关注民生、增长才干,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是多元化。所谓多元化就是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载体和社会实践形式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三是市场化,即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学生。这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设置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发展指导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知识更新,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并具有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密切关注本专业或将欲从事行业的发展,有重点地训练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一,打造德育第一课堂精品课程。德育理论课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德育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群;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成长规律,安排课程;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敢于触及焦点,不回避难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
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必须要把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课纳入德育课的范围,纳入教学计划,从课堂阵地的保证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应该用国防大学的标准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确保人人都能选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打造德育精品课程,为学生发展成长提供帮助,切实提高德育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组织德育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是德育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案例和素材。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第二课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该整体规划,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组织具有特色的精品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走入社会这个德育的大课堂创造条件。
德育工作者应该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紧扣时代主旋律、结合个人专业情况、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实践项目,比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德育理论骨干教师担任各基层党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深入到党、团支部、学生班级、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各理论性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帮助他们开展活动、解疑释惑、提高水平。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师资骨干,两个课堂、两支力量共同组织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形成品牌,形成合力,增强第二课堂的生命力。
第三,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互联网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隐蔽性强的传递特点决定了其影响具有广泛性、灵敏性和超时空性,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交换方式,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德育时,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主动接受、主动研究。对于微博、微信、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我们应该主动接受、主动研究,经常与学生进行微博、微信互动,使这些新媒体成为德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是组合使用,扬长避短。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组合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体,扬长避短,产生聚合效应。三是及时掌控,趋利避害。对于QQ群、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校园稳定的问题及时疏导处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感情。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工程中,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增强自觉性、注重实效性,主动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姚洁,祝志勇.高职院校一二课堂对接实践技能活动组织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2010(6).
[2]夏家莉,刘细发,黄茂军.三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构建与管理模式探索[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11).
[3]蔡红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实现高校德育工作有机对接[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11).
[4]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M].20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德育三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83-03
德育实践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积极加大德育实践力度,创建德育实践平台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德育实践主体上来说,它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德育实践主体、课外德育活动等活动载体以及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实践活动的共同参与。因此,构建包括生活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立体德育实践三课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实践搭建重要平台,虚实结合,取长补短,确保德育实效性的真正提高。
一、德育三课堂的内涵
为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高职院校德育需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抓好德育“三个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和培养。
德育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训练。此课堂需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若各要素作用方向相同,目标一致,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则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学生自身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构建以“两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合作共建,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教学第一课堂是客观环境所必需的。第一课堂是基础,也是核心。在第一课堂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理论水平的高低,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课堂活动,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牢固掌握。
德育第二课堂即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内实践可以是科技发明、勤工助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是班主任助理、代理班主任等教学管理过程的参与;校外实践可以是在校企合作基地,也可以是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需要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的大力参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强化,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第一课堂中所习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养成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强化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德育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
德育第三课堂是以“大学生在线”为主要媒介的网络德育。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教育空间日益社会化和开放性。目前,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教育部、团中央共建的“大学在线”频道为契机,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第三课堂。第三课堂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应该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为学生们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优秀职业生。我们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两课教师以及心理咨询老师都应该建设自己的微博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和交流,以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精神辐射作用。
德育“三个课堂”中,第一课堂是关键,第二课堂是补充,第三课堂是提高,三课堂应该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三课堂的构建原则
德育三课堂是彼此联系、需要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校外指导老师四者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是提供服务的,教师和校外指导师傅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生是中心,是接受服务的对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形成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抛弃官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效果。在德育三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归宿。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个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根本利益、反映学生诉求,维护学生利益,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开展全方位服务,认真做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主动认识自我,完善人格。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德育三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和学院的具体情况,做出积极正确的分析和评判,始终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愉悦性原则是指在德育三课堂构建和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构建德育三课堂的过程中,既要力求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又要力求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愉悦性充分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从而确保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系统性主要强调的是德育三课堂是一个含有三个层次内容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整体推进,缺一不可。层次性主要是指德育三课堂各方面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德育工作者认真组织德育第一课堂是客观需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既要多样化又要因材施教。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强化,是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育人的新方式。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条件,创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到实践中认识社会以及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好第一、二课堂之余,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要切实加强第三课堂的构建。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课余生活,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德育的积极效应才有可能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
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和有“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渗透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理论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综合作用;同时要注意把握适情、适时、适度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德育三课堂的构建措施
(一)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支优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做好构建德育“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组织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是第一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都会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德育理论课老师通过课堂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发挥智育过程的德育功能,其言传身教对高职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对整个德育三课堂效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在第二、三课堂方面富有经验的老师。第二、三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的完美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效果。为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重视既懂专业又懂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比如可以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等。
(二)建立第二、第三课堂量化考核体系
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尤其是处于关键成长期,具有贪玩、易迷茫、对学习兴趣不大的高职院校学生惰性在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为了督促学生自觉认真地参与到德育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建设中,保证这两个课堂顺利开展并达到良好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量化考核体系是必需的。学生的德育考核要想量化关键在于日常考核资料的积累,所以,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素质教育工作,制定班级日志考核、周会制度考核、学期考评、学年鉴定等制度。在具体的量化考核体系中,将考核结果与综合考评挂钩,比如纳入到奖学金、推优的评定中去。考核体系中要能够真实反映出每位学生参加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次数、效果和态度。根据平时的记录,最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三)“三课堂”的开展要体现系统化、多元化、市场化
德育“三课堂”是有机的整体,其效果的切实提高要体现“四化”。一是系统化。系统化就是要求三个课堂要把预期传授的知识教育系统化、素质教育系统化,通过不同课堂的训练,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形成运用理论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关注民生、增长才干,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是多元化。所谓多元化就是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载体和社会实践形式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三是市场化,即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学生。这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设置专业和开设相应课程,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发展指导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知识更新,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并具有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密切关注本专业或将欲从事行业的发展,有重点地训练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一,打造德育第一课堂精品课程。德育理论课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应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德育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群;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根据社会变化和学生成长规律,安排课程;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敢于触及焦点,不回避难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
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还必须要把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课纳入德育课的范围,纳入教学计划,从课堂阵地的保证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应该用国防大学的标准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确保人人都能选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打造德育精品课程,为学生发展成长提供帮助,切实提高德育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组织德育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是德育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案例和素材。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第二课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该整体规划,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组织具有特色的精品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走入社会这个德育的大课堂创造条件。
德育工作者应该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紧扣时代主旋律、结合个人专业情况、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实践项目,比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德育理论骨干教师担任各基层党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深入到党、团支部、学生班级、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各理论性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帮助他们开展活动、解疑释惑、提高水平。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师资骨干,两个课堂、两支力量共同组织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形成品牌,形成合力,增强第二课堂的生命力。
第三,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互联网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隐蔽性强的传递特点决定了其影响具有广泛性、灵敏性和超时空性,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交换方式,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德育时,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主动接受、主动研究。对于微博、微信、QQ群、短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我们应该主动接受、主动研究,经常与学生进行微博、微信互动,使这些新媒体成为德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是组合使用,扬长避短。微博、微信、手机报、QQ群、短信平台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组合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体,扬长避短,产生聚合效应。三是及时掌控,趋利避害。对于QQ群、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校园稳定的问题及时疏导处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感情。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工程中,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增强自觉性、注重实效性,主动抢占德育第三课堂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姚洁,祝志勇.高职院校一二课堂对接实践技能活动组织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2010(6).
[2]夏家莉,刘细发,黄茂军.三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构建与管理模式探索[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11).
[3]蔡红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实现高校德育工作有机对接[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11).
[4]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