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介绍在农村建设中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 节水 灌溉
节水灌溉是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
1 在农村建设中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
我国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节水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中水回用率不高,水浪费严重,雨水、海水等利用空间大,节水潜力大。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节水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做到:①应以节水为中心,作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②要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③要适应“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对灌区的要求,统筹考虑灌溉与农业措施的协调发展,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进灌区农业现代化进程。④要与本地区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⑤要在满足经济实用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方法,提高灌溉的现代化水平。⑥要从总体角度优化配置灌区的水土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⑦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改造的方向、重点、内容和措施,用较少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⑧要在进行灌区工程建设的同时,研究提出灌区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等配套措施,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 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
采用控制灌溉技术后,其节水最少能达到30%以上,对提水灌区和井灌区而言,节水就意味着减少提水成本,进而达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相对干爽的稻田,还迫使水稻的根系必须向深处扎并相对发达,水稻相对较深的发达根系就一定是相对抗倒伏的;而潮湿环境下易发生稻瘟病和病虫害等灾害,在控制灌溉条件下这种灾害也减少了许多。
2.1 现有主要灌溉方式及特点
当前国内外农业节水工程井水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衬砌地面灌溉(简称渠灌)。低压管道输水地面灌溉(简称管灌),喷灌,微灌等。这些不同的灌溉方式均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所以从经济角度看,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至今未臻完善,有待深入研究。在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我国北方广大农田,多以管灌和喷灌2种节水工程为主要措施。
管灌是国际上发展最普遍的农业灌溉技术,作为几个节水灌溉系统,有投资较少,能耗较低,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等优点,但由于其配套技术尚不完善,也存在如下缺点:给水栓(出水口)种类繁多,铸铁材料易锈蚀,操作欠灵活,与田间移动式软管连接不便;目前使用的田间移动式管道多用改聚乙烯管,性脆易折裂,寿命短,不经济。同时因长度较大(一般长50m左右),移动困难,操作不便等。在配套不佳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田间仍保留土渠灌水。致使田问渗漏蒸发损失大,降低系统水利用率。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完善管灌配套技术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既能抗旱保苗,又能充分供水促产,从而开发一种新型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稳定农田水利工程布局,进一步提高节水效果,推动节水型农业建设,保障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大意义。
2.2 新灌溉方式技术体系及特性分析
我国西北沿黄干旱灌区,土壤瘠薄,当地(10种)优势作物均不宜重茬种植,研究其综合节水技术,决不仅是在一块土地上使用某种节水灌溉方式种植某种作物而求其效益,而是要考虑在一定年度内(5—6年以上),按当地优势作物(必须进行的)倒茬种植顺序,使用各种作物所适宜的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综合节水研究。而以往布置的节水灌溉设施,由于作物倒茬而使设备跨年度间歇性闲置,造成浪费,为此在内蒙古磴口县境内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二实验场,设计配置了120hm2的集引黄灌、喷灌、管道灌溉于一体,配置地面设施后功能可扩展至微喷、滴灌的灌溉体系。
国内外在农田多功能灌溉设施中,转换不同灌溉方式、要求不同给水压力时,一般不将加压泵串接在管路中,因为在低压运行时,加压泵组件使水阻增加,很不经济,均使用手动闸阀控制或使用电磁阀控制,相应增加设备投资与设备耗损,其中使用手动闸阀,占用设备空间大,操作难度大,设备耗损大、折旧大,跑漏水严重,而使用电磁阀控制,设备投资大,配电控制复杂,维修困难。
2.3 技术和管理措施
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渠道进行防渗和渠系配套,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采取防渗和管理道输水,平整土地,规范田间畦规格,提高地面灌溉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田间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这是我国农业节水的重点,在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许可的地区适当发展喷灌、策灌。
(1)加强节水工程管理。这是发展节水灌溉的中心环节。为提高节水工程的管理水平,采取宜分则分、宜合则合的方式,主要有3种管理类型:① 统分结合的区域性规模经营,即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统一服务。② 土地适度集中的规模经营,即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入股、反租倒包和“四荒”使用权拍卖,土地相对集中,成立集体农场或家庭农场,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③ 节水灌溉工程自建自管形式,使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得到保证。
(2)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积极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提高水分生产率,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3)不断完善水费制度。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渡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应逐步提高水价,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 结论与讨论
新灌溉技术研究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分析了喷灌与管灌和黄灌在粮田灌溉中的优缺点,针对北方地区管灌面积甚广,有待配套完善的情况下,提出了“喷一管结合,扬长避短,择优施灌”的田间灌水新技术体系。通过配套部件研制、测试及田间对比试验和投资、能耗分析,认为这一体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它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1)是一种多功能的节水灌溉体系,宜喷灌则喷,宜地面灌则管灌,可抗拒异常的天气变化,优于单纯的管灌和喷灌,并且操作灵活方便。(2)新技术体系与半固定喷灌及并接全移动喷灌相比,投资低廉。由于前期喷灌后期管灌,装机少,能耗低,其管理费用也比喷灌低,效益显著。(3)在我国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在已有灌管地区无须电力增容,在新建地区可减少变压器容量,易于发展。(4)此灌溉技术增产作用明显,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分生产效率。综上所述,这是一项结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节能、保障农作稳定高产的田间灌水新技术体系,有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农村 节水 灌溉
节水灌溉是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
1 在农村建设中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
我国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节水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中水回用率不高,水浪费严重,雨水、海水等利用空间大,节水潜力大。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节水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做到:①应以节水为中心,作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②要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③要适应“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对灌区的要求,统筹考虑灌溉与农业措施的协调发展,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进灌区农业现代化进程。④要与本地区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⑤要在满足经济实用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方法,提高灌溉的现代化水平。⑥要从总体角度优化配置灌区的水土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⑦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改造的方向、重点、内容和措施,用较少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⑧要在进行灌区工程建设的同时,研究提出灌区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等配套措施,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 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
采用控制灌溉技术后,其节水最少能达到30%以上,对提水灌区和井灌区而言,节水就意味着减少提水成本,进而达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相对干爽的稻田,还迫使水稻的根系必须向深处扎并相对发达,水稻相对较深的发达根系就一定是相对抗倒伏的;而潮湿环境下易发生稻瘟病和病虫害等灾害,在控制灌溉条件下这种灾害也减少了许多。
2.1 现有主要灌溉方式及特点
当前国内外农业节水工程井水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衬砌地面灌溉(简称渠灌)。低压管道输水地面灌溉(简称管灌),喷灌,微灌等。这些不同的灌溉方式均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所以从经济角度看,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至今未臻完善,有待深入研究。在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我国北方广大农田,多以管灌和喷灌2种节水工程为主要措施。
管灌是国际上发展最普遍的农业灌溉技术,作为几个节水灌溉系统,有投资较少,能耗较低,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等优点,但由于其配套技术尚不完善,也存在如下缺点:给水栓(出水口)种类繁多,铸铁材料易锈蚀,操作欠灵活,与田间移动式软管连接不便;目前使用的田间移动式管道多用改聚乙烯管,性脆易折裂,寿命短,不经济。同时因长度较大(一般长50m左右),移动困难,操作不便等。在配套不佳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田间仍保留土渠灌水。致使田问渗漏蒸发损失大,降低系统水利用率。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完善管灌配套技术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既能抗旱保苗,又能充分供水促产,从而开发一种新型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稳定农田水利工程布局,进一步提高节水效果,推动节水型农业建设,保障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大意义。
2.2 新灌溉方式技术体系及特性分析
我国西北沿黄干旱灌区,土壤瘠薄,当地(10种)优势作物均不宜重茬种植,研究其综合节水技术,决不仅是在一块土地上使用某种节水灌溉方式种植某种作物而求其效益,而是要考虑在一定年度内(5—6年以上),按当地优势作物(必须进行的)倒茬种植顺序,使用各种作物所适宜的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综合节水研究。而以往布置的节水灌溉设施,由于作物倒茬而使设备跨年度间歇性闲置,造成浪费,为此在内蒙古磴口县境内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二实验场,设计配置了120hm2的集引黄灌、喷灌、管道灌溉于一体,配置地面设施后功能可扩展至微喷、滴灌的灌溉体系。
国内外在农田多功能灌溉设施中,转换不同灌溉方式、要求不同给水压力时,一般不将加压泵串接在管路中,因为在低压运行时,加压泵组件使水阻增加,很不经济,均使用手动闸阀控制或使用电磁阀控制,相应增加设备投资与设备耗损,其中使用手动闸阀,占用设备空间大,操作难度大,设备耗损大、折旧大,跑漏水严重,而使用电磁阀控制,设备投资大,配电控制复杂,维修困难。
2.3 技术和管理措施
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渠道进行防渗和渠系配套,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采取防渗和管理道输水,平整土地,规范田间畦规格,提高地面灌溉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田间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这是我国农业节水的重点,在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许可的地区适当发展喷灌、策灌。
(1)加强节水工程管理。这是发展节水灌溉的中心环节。为提高节水工程的管理水平,采取宜分则分、宜合则合的方式,主要有3种管理类型:① 统分结合的区域性规模经营,即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统一服务。② 土地适度集中的规模经营,即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入股、反租倒包和“四荒”使用权拍卖,土地相对集中,成立集体农场或家庭农场,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③ 节水灌溉工程自建自管形式,使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得到保证。
(2)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积极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提高水分生产率,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3)不断完善水费制度。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渡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应逐步提高水价,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 结论与讨论
新灌溉技术研究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分析了喷灌与管灌和黄灌在粮田灌溉中的优缺点,针对北方地区管灌面积甚广,有待配套完善的情况下,提出了“喷一管结合,扬长避短,择优施灌”的田间灌水新技术体系。通过配套部件研制、测试及田间对比试验和投资、能耗分析,认为这一体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它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1)是一种多功能的节水灌溉体系,宜喷灌则喷,宜地面灌则管灌,可抗拒异常的天气变化,优于单纯的管灌和喷灌,并且操作灵活方便。(2)新技术体系与半固定喷灌及并接全移动喷灌相比,投资低廉。由于前期喷灌后期管灌,装机少,能耗低,其管理费用也比喷灌低,效益显著。(3)在我国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在已有灌管地区无须电力增容,在新建地区可减少变压器容量,易于发展。(4)此灌溉技术增产作用明显,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分生产效率。综上所述,这是一项结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节能、保障农作稳定高产的田间灌水新技术体系,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