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这一大背景的推动下,我校成功推出并实施了“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课间跑活动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消”,有的学生“摔倒了”,有的学生“老请假”,集合速度越来越慢,跑操纪律越来越差……对此,本文从细节上着手,借助宣传、口号、音乐感化等心理同化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完善相关制度,阐述了如何改善跑操中出现的“一刀切”现象、“完成任务式”现象,使学生跑操由被动转化成主动、由消极转化为积极,使跑操化无序为有序。通过实践,成效显著。
关键词:课间跑 个体差异 制度完善 心理同化效应
一、问题缘起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课间跑活动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方案的设计、宣传鼓动阶段、训练调整阶段,对跑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制定考核细则,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可面对个性不同、状态迥异的学生,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一刀切”现象。上学年,我校有班级44个(高一14个,高二14个,高三16个),总共学生2400余人。除请假学生外,不管性别、体质上的差异,一律都是跟班跑,高一与高三的学生绕校园大道慢跑一圈,高二学生绕田径场慢跑两圈。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消”,有的学生“累倒了”,有的学生“老请假”。
2.“完成任务式”现象。在跑操活动刚推行阶段,学校领导重视,班主任重视,体育老师重视,学生跑操的整体情况比较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层面的管理都有所放松,学生就开始懒散起来了:集合慢了,口号不响亮了,服装乱了,步伐不整齐了……跑操逐渐变成了一种“任务”,完成就算。
二、对策与实践
1.借助心理同化效应,化被动为主动
笔者认为,抓好学生的心理是跑操活动能否持续顺利推行的基础所在。如果学生总是存在一些抵触情绪,而不把跑操作为一种健心、健身的良剂的话,那么跑操方案的推行势必变得很被动,一旦失去了强硬的扣分制度,跑操活动就难以持续实施。因此,要让跑操活动良好发展,必须让全体师生对跑操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逐渐认可跑操这一有益身心的活动,将跑操活动由被动执行化为主动参与。
2.调研学生基本情况,化消极为积极
(1)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区别对待差异。为了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避免事故的发生,各班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在学期初对每个学生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对不宜大强度运动的学生进行了统计。跑操过程中,也有部分体能特别差的学生无法完成规定的路程。对于这些学生,相应的体育教师对其进行了特别的关注,注意观察学生跑操中的反应、面色,询问身体反应,测量脉搏,并将情况登入《学生健康档案》。
(2)严格要求,调整队伍站位。本学期体育教师在各班班主任的帮助下严格了服装要求,一律要求穿运动服、运动鞋。团委安排了学生会成员,对各班进行不定期的点名和服装检查,对于在课间跑中未按要求穿运动服、运动鞋的学生进行统计,并扣除相应班级的文明分。严格了服装要求后,学生在跑操时放松了许多,扭伤现象也有所下降。
3.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化无序为有序
(1)进一步规范标准。新方案对跑操过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标准,从集合到跑操到结束,每一步都明确了要求。要求上第二节课的任课教师把握好时间,决不能拖堂;要求每个学生一听到铃声,立刻起立到走廊排队,体育委员做好整队工作,班主任做好督促工作;排好队后要求按规定路线有序慢跑入指定地点集合,班主任做好监督工作;要求按规定顺序、规定队形、规定间距进行跑操。
(2)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新方案仍沿用体育教师打分与学生会成员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只对“评价的公开公正”做了完善工作。出操过程中的打分,主要包括进退场速度、精神面貌、整齐度、口号、跑操纪律、服装等几个方面。学生会成员会将各班每天出操打分情况与学生请假情况进行汇总,将汇总表及时张贴于校宣传栏处进行公布。
(3)进一步明确请假制度。体育老师与班主任在加强动员工作的同时,在学生请假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请假的人数。
三、成效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课间跑方案的实施已进入第三年,经过两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体质有所提高。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帮助学生逐渐提高了对长跑的兴趣,树立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养成了自觉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体育教学》编辑部,2007年4月。
[2]《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编辑部,2008,第11期。
[3]《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8,第9期。
[4]《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编辑部,2009年,第10期。
[5]周燕 《跑操:增强学生体质的良方》.《体育教学》编辑部,2010年7月。
关键词:课间跑 个体差异 制度完善 心理同化效应
一、问题缘起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课间跑活动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方案的设计、宣传鼓动阶段、训练调整阶段,对跑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制定考核细则,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可面对个性不同、状态迥异的学生,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一刀切”现象。上学年,我校有班级44个(高一14个,高二14个,高三16个),总共学生2400余人。除请假学生外,不管性别、体质上的差异,一律都是跟班跑,高一与高三的学生绕校园大道慢跑一圈,高二学生绕田径场慢跑两圈。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消”,有的学生“累倒了”,有的学生“老请假”。
2.“完成任务式”现象。在跑操活动刚推行阶段,学校领导重视,班主任重视,体育老师重视,学生跑操的整体情况比较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层面的管理都有所放松,学生就开始懒散起来了:集合慢了,口号不响亮了,服装乱了,步伐不整齐了……跑操逐渐变成了一种“任务”,完成就算。
二、对策与实践
1.借助心理同化效应,化被动为主动
笔者认为,抓好学生的心理是跑操活动能否持续顺利推行的基础所在。如果学生总是存在一些抵触情绪,而不把跑操作为一种健心、健身的良剂的话,那么跑操方案的推行势必变得很被动,一旦失去了强硬的扣分制度,跑操活动就难以持续实施。因此,要让跑操活动良好发展,必须让全体师生对跑操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逐渐认可跑操这一有益身心的活动,将跑操活动由被动执行化为主动参与。
2.调研学生基本情况,化消极为积极
(1)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区别对待差异。为了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避免事故的发生,各班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在学期初对每个学生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对不宜大强度运动的学生进行了统计。跑操过程中,也有部分体能特别差的学生无法完成规定的路程。对于这些学生,相应的体育教师对其进行了特别的关注,注意观察学生跑操中的反应、面色,询问身体反应,测量脉搏,并将情况登入《学生健康档案》。
(2)严格要求,调整队伍站位。本学期体育教师在各班班主任的帮助下严格了服装要求,一律要求穿运动服、运动鞋。团委安排了学生会成员,对各班进行不定期的点名和服装检查,对于在课间跑中未按要求穿运动服、运动鞋的学生进行统计,并扣除相应班级的文明分。严格了服装要求后,学生在跑操时放松了许多,扭伤现象也有所下降。
3.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化无序为有序
(1)进一步规范标准。新方案对跑操过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标准,从集合到跑操到结束,每一步都明确了要求。要求上第二节课的任课教师把握好时间,决不能拖堂;要求每个学生一听到铃声,立刻起立到走廊排队,体育委员做好整队工作,班主任做好督促工作;排好队后要求按规定路线有序慢跑入指定地点集合,班主任做好监督工作;要求按规定顺序、规定队形、规定间距进行跑操。
(2)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新方案仍沿用体育教师打分与学生会成员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只对“评价的公开公正”做了完善工作。出操过程中的打分,主要包括进退场速度、精神面貌、整齐度、口号、跑操纪律、服装等几个方面。学生会成员会将各班每天出操打分情况与学生请假情况进行汇总,将汇总表及时张贴于校宣传栏处进行公布。
(3)进一步明确请假制度。体育老师与班主任在加强动员工作的同时,在学生请假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请假的人数。
三、成效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课间跑方案的实施已进入第三年,经过两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体质有所提高。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帮助学生逐渐提高了对长跑的兴趣,树立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养成了自觉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体育教学》编辑部,2007年4月。
[2]《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编辑部,2008,第11期。
[3]《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8,第9期。
[4]《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编辑部,2009年,第10期。
[5]周燕 《跑操:增强学生体质的良方》.《体育教学》编辑部,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