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旧序辨伪综考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uzh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重新考查《儿女英雄传》中署名“观鉴我斋甫”和“东海吾了翁”的两篇旧序,综合分析全书各部分真伪文献,及仅存钞本的异文,对真伪文献间的承继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
其他文献
新时期蒙古族散文与全国其他民族散文一起共同书写人类文学普遍性规律的同时也袒露了更多的民族文学“自性”特质。在那些众多具有“自性”特质的散文当中,意象散文、文化散文、新启蒙散文是较为凸显的三种类型。它们既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基因、独具的自身演进特征,又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与时代同步的创新特质。
阿布都热依木·鸟铁库尔的喀什书写,构成了“文学喀什”的文化现象。作家的描写以纪实与虚构将老城市经验与个人传奇结合起来,提供了读者想象喀什的依据。这种城市书写和城市想象在相当程度有利于读者的喀什想象。作品的历史感根植于古代城市记忆,给读者展示了喀什城市的特殊精神意义和文化身份。
满族说部是满族民间长篇说唱艺术,它是满族各个氏族传讲自己祖先英雄史的重要形式。萨布素的系列说部故事是长期流传于满族民间的著名英雄故事。在萨布素故事中出现了许多满族习俗,如骑射、祭祀、服饰、饮食、生育、丧葬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满族社会生活的画面。
达斯坦是维吾尔语表示“叙事诗、史诗”之意,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大文类。口承达斯坦唱和说相结合的表演方式是维吾尔民间民俗娱乐活动的一种独特传承方式。达斯坦奇作为达斯坦歌手,对达斯坦的传承与发展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传承人的多重身份和达斯坦不同传承方式是达斯坦研究工作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侧重点。
彝族创世史诗是彝族先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所建构的一种集体记忆和历史表述,它是族群为了强化其认同,增强族群内部凝聚力,进而对本族群历史进行的创造与建构。他们以集体记忆内容的重构,不断强化对本族群的族源认同、族群身份认同和族群自我认同。
2013年1月25日,《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会议在北京宁夏大厦举行。新一届学术顾问白庚胜、包明德、关纪新,编委阿扎提·苏里坦、乌日斯嘎拉、王锋、徐新建、刘俐俐、董晓萍、陈泳超、钟进文、朝戈金、汤晓青、尹虎彬以及编辑部成员参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主持。
2013年1月25日,《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会会议在北京宁夏大厦举行。新一届学术顾问、编委以及编辑部成员共18人与会。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主持。汤晓青首先介绍了《民族文学研究》新任学术顾问、编委人员情况。介绍了刊物发展简况,《民族文学研究》今年迎来创刊30周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并介绍了编辑队伍、作者队伍情况。请学术顾问、编委对刊物的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主要以《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的第二章为中心,对巴·布林贝赫所提出的以宇宙模式论为主线的诗学问题作了学术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即从核心问题和观念史的联结点出发,把《史诗诗学》的宇宙模式论置于蒙古史诗学的学术史语境,通过具体的诗学考察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西方哲学的宇宙体系论和本土文化的知识体系的结合视角不仅是《史诗诗学》的宇宙模式论的观念基石,而且也是它的本土化诗论的主要突破口。《史诗诗学》的宇宙模式论、诗性地理学和方位问题研究,作为当今蒙古史诗学相关核心课题之鲜明对照,它主要从艺术哲学和本体诗学的结合
本文主要探寻《玛纳斯》史诗当中的人伦关系规范和自我认同。《玛纳斯》史诗的人伦关系规范:一是为君则博大宽容;二是为臣(勇士、汗王)则忠;三是为父则慈、为子则孝;四是为兄弟则爱敬;五是为朋友则道合。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通过讲述一个北京回族家族故事展示了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作家霍达以独特的性别视角指向回族女性在民族叙事中遭遇的种种身份认同问题,故事的悲剧性或日“寻根”的失败隐喻着书写者对民族历史和集体记忆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