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北京市教委重视对学生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将其作为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质量工程”的整个系统中,从战略高度科学规划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建立健全支持竞赛的制度、机制和条件保障,使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得规范、有序、高效。通过引导学生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学风建设,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 学科竞赛活动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
参与学科竞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手实践的乐趣,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学科竞赛实践表明:参加竞赛,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因此,北京市教委把高校能否充分认识到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为考核高校开展“质量工程”的—个重要标志。
2 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
学科竞赛中,由每个参赛团队分别设计、制作完成的一个个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题目,其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一个课程群而非一门单一的课程。整个竞赛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可以说,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学科竞赛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各企事业单位重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毕业生。学科竞赛作为载体,不仅对参赛学生终身受用,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学生学科竞赛的活动机制
2008年,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北京高等学校市级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北京市教委还专门制定了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委托北京市12所高校分别承担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和北京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动漫设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和北京市高职高专学生数控技能竞赛,旨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较之以往,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只包括数学建模等4项,大都集中在理工科。从2009年开始,增设了8项参与面广、实践性强,有利于推动相关学科教学改革的赛事,使得总项数达12项,涵盖了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等不同学科,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章程中,明确了各高校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学校,统一组织和协调所承担的学科竞赛工作;承担学科竞赛的培训及参赛等具体工作。北京市教委在每年的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中,拨出专款用来资助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
北京市教委着力强调,要在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上多下功夫,突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一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形成学科竞赛活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科竞赛活动与课程体系改革相互融合;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
北京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9年,北京市教委举办了数学建模、物理实验、化学实验、人文知识、英语演讲、电子设计、广告艺术、物流设计、模拟法庭9项竞赛,共有来自82所高校的1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市级比赛,3万余名学生参加了校级比赛。例如,北京交通大学成功承办了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组织参加了6项竞赛。北京交通大学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在校内举办了各项校级选拔赛,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助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交通大学在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共有138人次获得43个奖项,其中电子设计竞赛、物理实验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物流设计竞赛获得多项—等奖。
2009年北京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即北京地区高校参加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9月11日~14日举行,共有63所院校,1,102队,3,306名学生报名,实际参赛院校62所,1,010队交卷,其中甲组(本科组)904队,乙组(专科队)106队。北京有22队获全国一等奖,甲组21队,乙组1队;66队获全国二等奖,甲组58队,乙组8队。北京赛区的获奖队数将占报名总数的1/3。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从1992年举办至今,北京市教委始终将数学建模作为推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无论从组织竞赛、条件支持、企业赞助等方面都给予引导,把以建模竞赛促建模课程的建设,以建模课程的建设带动大学整体数学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着重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锤炼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北京市教委贯彻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结合高校人文教育传统缺乏与目前校园人文特色单薄的现状,将人文知识竞赛纳入“三位—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中全面统筹,进行设计。人文知识竞赛以“发扬国光,振兴人文”为宗旨,以营造校园人文氛围为目的,以读书为契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导向,使人文知识在高校大学生中真正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思考
为大力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北京市教委将进一步把学科竞赛纳入各承办高校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机构;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引导和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在竞赛的平台上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以学参赛、以赛促学,丰富内容(种类),发挥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保障,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加大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力度,继续支持高校承办、主办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参与面广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挑战杯、计算机技能、大学英语等相关竞赛,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科技竞赛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吸收更多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指导。不断总结经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学科竞赛对“质量工程”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学科竞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北京市教委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组建不同学科特点的高水平辅导教师队伍,深化各项有关改革,吸收借鉴有益经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搭建平台;鼓励各竞赛辅导教师对竞赛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教学活动与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科竞赛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思考转化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的行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良好局面;鼓励广大学生提高对参赛目的的认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协调与各竞赛承办高校进一步做好竞赛的组织、培训和服务等工作,为学校教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执笔人:孟文庆张富宇田洪滨黄侃姜广峰郭广生)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 学科竞赛活动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
参与学科竞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手实践的乐趣,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学科竞赛实践表明:参加竞赛,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因此,北京市教委把高校能否充分认识到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为考核高校开展“质量工程”的—个重要标志。
2 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
学科竞赛中,由每个参赛团队分别设计、制作完成的一个个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题目,其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一个课程群而非一门单一的课程。整个竞赛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可以说,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学科竞赛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各企事业单位重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毕业生。学科竞赛作为载体,不仅对参赛学生终身受用,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学生学科竞赛的活动机制
2008年,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北京高等学校市级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北京市教委还专门制定了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委托北京市12所高校分别承担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和北京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动漫设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和北京市高职高专学生数控技能竞赛,旨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较之以往,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只包括数学建模等4项,大都集中在理工科。从2009年开始,增设了8项参与面广、实践性强,有利于推动相关学科教学改革的赛事,使得总项数达12项,涵盖了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等不同学科,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章程中,明确了各高校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学校,统一组织和协调所承担的学科竞赛工作;承担学科竞赛的培训及参赛等具体工作。北京市教委在每年的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中,拨出专款用来资助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
北京市教委着力强调,要在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上多下功夫,突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一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形成学科竞赛活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科竞赛活动与课程体系改革相互融合;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
北京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9年,北京市教委举办了数学建模、物理实验、化学实验、人文知识、英语演讲、电子设计、广告艺术、物流设计、模拟法庭9项竞赛,共有来自82所高校的1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市级比赛,3万余名学生参加了校级比赛。例如,北京交通大学成功承办了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组织参加了6项竞赛。北京交通大学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在校内举办了各项校级选拔赛,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助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交通大学在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共有138人次获得43个奖项,其中电子设计竞赛、物理实验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物流设计竞赛获得多项—等奖。
2009年北京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即北京地区高校参加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9月11日~14日举行,共有63所院校,1,102队,3,306名学生报名,实际参赛院校62所,1,010队交卷,其中甲组(本科组)904队,乙组(专科队)106队。北京有22队获全国一等奖,甲组21队,乙组1队;66队获全国二等奖,甲组58队,乙组8队。北京赛区的获奖队数将占报名总数的1/3。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从1992年举办至今,北京市教委始终将数学建模作为推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无论从组织竞赛、条件支持、企业赞助等方面都给予引导,把以建模竞赛促建模课程的建设,以建模课程的建设带动大学整体数学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着重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锤炼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北京市教委贯彻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结合高校人文教育传统缺乏与目前校园人文特色单薄的现状,将人文知识竞赛纳入“三位—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中全面统筹,进行设计。人文知识竞赛以“发扬国光,振兴人文”为宗旨,以营造校园人文氛围为目的,以读书为契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导向,使人文知识在高校大学生中真正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思考
为大力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北京市教委将进一步把学科竞赛纳入各承办高校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机构;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引导和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在竞赛的平台上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以学参赛、以赛促学,丰富内容(种类),发挥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保障,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加大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力度,继续支持高校承办、主办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参与面广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挑战杯、计算机技能、大学英语等相关竞赛,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科技竞赛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吸收更多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指导。不断总结经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学科竞赛对“质量工程”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学科竞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北京市教委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组建不同学科特点的高水平辅导教师队伍,深化各项有关改革,吸收借鉴有益经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搭建平台;鼓励各竞赛辅导教师对竞赛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教学活动与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科竞赛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思考转化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的行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良好局面;鼓励广大学生提高对参赛目的的认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协调与各竞赛承办高校进一步做好竞赛的组织、培训和服务等工作,为学校教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执笔人:孟文庆张富宇田洪滨黄侃姜广峰郭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