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学类实验室在长期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断引进新思想、新方法,改正旧问题,避免新问题,不断完善农学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进步。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加强农学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农学类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一、农学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学类实验室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农学类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表现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研究方向过多,研究力量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攻破某些重大课题。我国拥有一定数量的农学类实验室,但大多数实验室都是各自为政,单独研究或仅在极小范围内合作,这样难以形成特色鲜明、方向明确、重点突出、资源整合的有机整体,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各学科间缺乏交叉和融合,学术交流氛围不足,尤其欠缺科技创新能力,这样很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
2.依托单位对农学类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学类实验室无论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在运行过程中都不可能脱离依托单位独力支撑,实验室的发展程度直接受依托单位重视程度的影响,但很多依托单位对农学类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对建设的深层次思考,致使很多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经费不足,科研用房紧张,缺乏科研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学类实验室的发展。
3.农学类实验室的人才梯队不完善
农学类实验室难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的重要因素是缺乏人才梯队建设和长远规划。在农业科学、社会经济和高校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农学类实验室要想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必须建设有完善的人才梯队,如需要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大奖项获得者、特聘教授等学科带头人;需要正处于科研黄金期的中青年队伍;需要成长空间大,在将来能挑起大梁的潜力股;需要管理实验室的专业人才等。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学类实验室最为缺乏的是一些在国际或
本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尖端人才,没有形成新、老人才优化组合并能够持续发展和能稳健成长的结构层次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不利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农学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农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指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场地、实验物资和仪器设备等。软件主要是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等。无论从软件建设还是硬件环境分析,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密切。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人力、物力的最大功效,为农学研究贡献力量,是建设和管理农学实验室的最终目标。
1.正确处理好普通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关系
国家在农学研究中的资金投入总是有限的,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首先,必须处理好普通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的关系。普通实验室是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而组建的实验室,主要是进行常规的普通实验,资金投入较少。重点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进行重点学科和先进技术的研究,实验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建设重点实验室,必须明确依托单位的条件和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重点,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科研目标。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必须严防重点不重、资金平均主义和过分强调重点投资而忽略了普通实验室建设这两种思想。
2.仪器设备
在建设农学类实验室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设备的性能越高、功能越多、精度越好,相应的价格也就越高。因此,实验室不能盲目的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必须根据教学或科研实验的实际需求选购仪器设备。在设备投资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
2.1没有经过调查分析,盲目选择设备型号;
2.2重视设备硬件投入,忽视操作设备的人员培训和设备的技术资料投入;
2.3缺乏对仪器设备在现有实验场地的可行性分析。
3.综合实验中心信息化管理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和实验要求,要提高农学类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信息化程度,可以在每个实验室安装服务器和交换机,建立局域网,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实验设备方面的资料,实验室制度及管理资料,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改革计划等。把这些资料统计,整理后可以进行公布,使各个实验室资源共享。
3.1建立综合实验中心信息网
很多高校以往的实验室都是分散管理,相互间联系交流比较少,彼此间比较封闭,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计划,因此很多实验设备和仪器长时间闲置,难以发挥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成了很多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建立综合实验中心信息网,既能保持正常的实验教学,又能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验。
3.2对实验室信息进行资源化共享
科技发展的特征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只对本专业和本课程的学生开放,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代社会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如果实验室能增加开放程度,对信息进行资源化共享,可以增加彼此间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发挥实验室的整体优势。
3.3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记录实验室各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价格、编号、型号、使用方法、所属实验室、使用情况等信息,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库,使人们随时了解设备信息,方便管理。
4.提高实验人员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务素质
高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是实验室顺利开展实验、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因此一定要提高实验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服务水平,利于实践新方法,获得新成果。
三、总结
农学类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本文分析了农学类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使之适应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为我国农学类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忠银,潘竞萍.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几点看法.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1-12.
[2]苏继来.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100-101.
[3]王敏,袁文才,王青峰.农业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教资料:2011,(7):178-179.
【关键词】农学类 实验室 建设 管理
一、农学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学类实验室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农学类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表现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研究方向过多,研究力量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攻破某些重大课题。我国拥有一定数量的农学类实验室,但大多数实验室都是各自为政,单独研究或仅在极小范围内合作,这样难以形成特色鲜明、方向明确、重点突出、资源整合的有机整体,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各学科间缺乏交叉和融合,学术交流氛围不足,尤其欠缺科技创新能力,这样很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
2.依托单位对农学类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学类实验室无论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在运行过程中都不可能脱离依托单位独力支撑,实验室的发展程度直接受依托单位重视程度的影响,但很多依托单位对农学类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对建设的深层次思考,致使很多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经费不足,科研用房紧张,缺乏科研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学类实验室的发展。
3.农学类实验室的人才梯队不完善
农学类实验室难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的重要因素是缺乏人才梯队建设和长远规划。在农业科学、社会经济和高校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农学类实验室要想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必须建设有完善的人才梯队,如需要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大奖项获得者、特聘教授等学科带头人;需要正处于科研黄金期的中青年队伍;需要成长空间大,在将来能挑起大梁的潜力股;需要管理实验室的专业人才等。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学类实验室最为缺乏的是一些在国际或
本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尖端人才,没有形成新、老人才优化组合并能够持续发展和能稳健成长的结构层次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不利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农学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农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指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场地、实验物资和仪器设备等。软件主要是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等。无论从软件建设还是硬件环境分析,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密切。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人力、物力的最大功效,为农学研究贡献力量,是建设和管理农学实验室的最终目标。
1.正确处理好普通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关系
国家在农学研究中的资金投入总是有限的,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首先,必须处理好普通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的关系。普通实验室是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而组建的实验室,主要是进行常规的普通实验,资金投入较少。重点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进行重点学科和先进技术的研究,实验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建设重点实验室,必须明确依托单位的条件和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重点,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科研目标。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必须严防重点不重、资金平均主义和过分强调重点投资而忽略了普通实验室建设这两种思想。
2.仪器设备
在建设农学类实验室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设备的性能越高、功能越多、精度越好,相应的价格也就越高。因此,实验室不能盲目的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必须根据教学或科研实验的实际需求选购仪器设备。在设备投资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
2.1没有经过调查分析,盲目选择设备型号;
2.2重视设备硬件投入,忽视操作设备的人员培训和设备的技术资料投入;
2.3缺乏对仪器设备在现有实验场地的可行性分析。
3.综合实验中心信息化管理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和实验要求,要提高农学类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信息化程度,可以在每个实验室安装服务器和交换机,建立局域网,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实验设备方面的资料,实验室制度及管理资料,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改革计划等。把这些资料统计,整理后可以进行公布,使各个实验室资源共享。
3.1建立综合实验中心信息网
很多高校以往的实验室都是分散管理,相互间联系交流比较少,彼此间比较封闭,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计划,因此很多实验设备和仪器长时间闲置,难以发挥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成了很多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建立综合实验中心信息网,既能保持正常的实验教学,又能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验。
3.2对实验室信息进行资源化共享
科技发展的特征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然而现在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只对本专业和本课程的学生开放,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代社会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如果实验室能增加开放程度,对信息进行资源化共享,可以增加彼此间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发挥实验室的整体优势。
3.3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记录实验室各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价格、编号、型号、使用方法、所属实验室、使用情况等信息,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库,使人们随时了解设备信息,方便管理。
4.提高实验人员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务素质
高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是实验室顺利开展实验、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因此一定要提高实验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服务水平,利于实践新方法,获得新成果。
三、总结
农学类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本文分析了农学类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使之适应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为我国农学类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忠银,潘竞萍.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几点看法.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1-12.
[2]苏继来.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100-101.
[3]王敏,袁文才,王青峰.农业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教资料:2011,(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