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推进
3月31日新华网的文章《疫苗接种破亿见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指出,新冠疫情突袭而至,能在短期内研发出疫苗既是人类的幸运,也是人类智慧和科技力量的结晶。这方面,我国彰显出独特优势,一是“五线并进”快速研发出多种疫苗,二是以符合科学原理的管理和接种方式推行全民接种。目前我国已经获批上市的4种疫苗,在实际接种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没有严重副作用出现,这种情况既证明疫苗的质量安全,也表明我国的接种策略符合实际情况并遵循科学原则。从研发到面世再到接种,科学有效是我国疫苗给出的坚定回答,“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相较于个别国家一度出现的抢购抢囤、分发混乱,乃至所谓的“疫苗保护主义”,我国始终坚持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对内,首先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人群的接种工作,同时积极稳妥推进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人群接种,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对外,积极加入“新冠病毒疫苗实施计划”,向全球供应超过1亿剂次疫苗,至少向69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援助。
4月11日人民网的文章《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总剂次数为全球第二》称,截至4月10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6447.1万剂次,接种总剂次数为全球第二。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各地也积累了良好的工作经验,比如北京市对全部接种疫苗的机构和单位贴上绿色标识,对接种比例不同的社区和楼宇给予不同的颜色编码,有效调动了群众接种疫苗的积极性;上海市利用网格化管理推进疫苗接种,分步、分块、分类在区域内全覆盖开展摸排登记;浙江省接种点医务人员提前与居民进行沟通,减轻现场负担,缩短等候时间;山东省制定印发临时接种点建设标准和流动接种队服务规范,在完成接种的大型商场、超市、楼宇张贴绿色地标;湖北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通过在湖北疾控微信公众号预约建档、流动接种车上门接种、接种点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提供人性化服务。
回应关切
4月9日新浪網的文章《疫苗接种,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认为,需要看到的是,部分民众的观望心理,以及偏见杂音的推波助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苗接种的推进。实际上,从疫苗诞生之日起,“疫苗犹豫”现象就一直存在,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认识误区。当前,部分群众疫苗接种意愿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随着天气变暖,疫情不会加重,没有必要再打疫苗了;有人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担心接种疫苗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还有人认为“别人打了,自己就不用打了”,盲目指望靠他人建起免疫屏障。这也提醒我们,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才能打消部分民众的顾虑,让应接尽接尽早成为现实。事实上,疫苗是战胜疫情的利器。于家而言,接种疫苗,既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保护家人和周围人的健康;于国而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而且可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让大多数人的健康得到保证。可以说,接种疫苗是一份社会责任,是在个体获益的情况下也让群体获益,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因而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4月2日新华网的文章《疫苗接种也需“绣花功夫”》指出,接种疫苗不能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要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基本原则。虽然有部分人对疫苗接种并不积极,但相关部门、相关单位不能搞“霸王硬上弓”那一套,而是应该做好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接种疫苗的好处,认识到接种疫苗并不会对身体带来伤害,打消公众的疑虑。强制要求公众接种疫苗,反倒会引发抵触情绪,可能会适得其反。对于各地疫苗接种情况,相关部门也不能只简单地下发疫苗接种任务,进行简单的指标摊派,而是要督促各地、各单位稳妥有序科学地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要加快,但也不能“用力过猛”,不能强制推行,这实则既考验基层的精细治理能力,又考验基层的治理水平。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既要更快,又要更好。各地、各单位要依法依规知情告知,严守权力边界,用“绣花功夫”、精细功夫,来完成好疫苗接种的任务。
3月29日光明网的文章《让疫苗接种和临床用血形成爱的循环》说,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与临床用血保障,一度被认为是一对难以兼顾的矛盾,一方面,新冠疫苗必须加速接种,且接种安全和用血安全都要得到保障,接种后何时可以献血,原来没有确切答案;另一方面,很多患者等着用血,他们的病情拖不起。要想兼顾好两者,除了需要科学制订接种和采供血计划外,还应及时调整相关政策。3月25日,相关部门印发了《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引》,明确提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48小时后可献血,这正是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后对民众献血进行的及时引导。这样的安排体现出了多层善意——除了可为急需用血的患者解除后顾之忧外,接种者同样能够感受到阵阵暖意。疫苗免费、接种现场急救人员驻守、救护车值班、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救治绿色通道、后续信息收集和随访等,这些做法无不让接种者感受到受尊重、有安全感,这样的关心和爱护,势必激励他们通过响应献血号召等方式来回馈社会。爱具有穿透力,能够循环并增量传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不仅不会影响患者用血,反而有望进一步激发社会的献血热情,让接种与临床用血、防疫与日常诊疗相互促进。
再“接”再厉
3月26日新华网的文章《每日更新数据,利于调动民众接种积极性》说,从3月24日起,国家卫健委官网每天更新全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数据。这也是人类疫苗接种史上首次实行日报制度。每天更新相关数据,是疫情发生以来的一贯做法。新增确诊、重症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出院人数等数据的单日新增数和累计量,都做到了每天更新。不同的是,新增确诊人数等许多数据的过快上升或异常波动,反映的是疫情形势的严峻。而疫苗接种数据的快速上涨,则能提振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事实上,接种数据在民众出行与消费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哪些地方的接种率高,就意味着当地疫情传播风险就低,更适合游客前往。近期,一些服务场所让完成接种的员工佩戴特殊标志,也是以此来吸引顾客。这种微观层面的特殊数据发布,也反衬出疫苗接种对于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从另一个层面看,此举对疫苗接种工作也是一种推动。我国人口基数大,要完成足以群体免疫的接种率,面临不小挑战。每天更新接种数据,则相当于每天发布一道“接种动员令”,既有利于消除部分民众的观望心理,提升接种积极性,也便于社会对接种行为实施监督。
4月7日澎湃新闻的文章《让接种疫苗成为当下最“时尚”》建议,前不久,深圳街头最洗脑的打疫苗标语“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刷屏了。这句改编自热门歌曲的疫苗宣传标语,自带背景音乐,网友表示太洗脑了。类似具有网感的“硬核”标语还有“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快打疫苗快打疫苗快打疫苗”“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打疫苗”等等。利用“谐音梗”,将群众积极打疫苗与流行歌曲巧妙结合,既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又达到了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宣传目的。疫苗接种宣传工作可采取“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等双线共振的方式,多体现人文关怀,调动情感需求。尤其是现阶段接種目标人群是18至59岁,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借鉴以上“喵星神曲”的宣传形式,创作更多的“洗脑”“上头”的宣传“神曲”,让一条条刷屏“神曲”治愈人们的‘疫苗犹豫’”;同时,还可通过微信、短信、农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小区宣传栏、社区宣传音箱等多种形式,利用群众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方式,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必要性、有效性、健康性进行广泛宣传,增进群众对疫苗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人们“一起放心打疫苗”,让公众认识到注射疫苗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既是“私事”,更是“公事”。大家应齐心协力筑牢群体免疫的“防火墙”,共同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链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肺炎、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知识及接种流程;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好休息,最好不要空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建议穿方便穿脱的宽松衣服;按组织接种人员通知携带身份证、手机等物品,佩戴好口罩前往。
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护照等),并遵守当地防控要求;全程佩戴口罩,按接种点标识有序排队,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配合接种医生进行健康筛查,如实提供本人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信息;详细阅读并签署《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接种后:必须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没有异常情况才可以离开;保持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接种疫苗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的过敏原及常见过敏原,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不要剧烈运动,三天或一周后再饮酒;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较重,或出现其他严重情形,或无法自行评判严重程度,请及时就医并报告接种单位。
责编/文邦
3月31日新华网的文章《疫苗接种破亿见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指出,新冠疫情突袭而至,能在短期内研发出疫苗既是人类的幸运,也是人类智慧和科技力量的结晶。这方面,我国彰显出独特优势,一是“五线并进”快速研发出多种疫苗,二是以符合科学原理的管理和接种方式推行全民接种。目前我国已经获批上市的4种疫苗,在实际接种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没有严重副作用出现,这种情况既证明疫苗的质量安全,也表明我国的接种策略符合实际情况并遵循科学原则。从研发到面世再到接种,科学有效是我国疫苗给出的坚定回答,“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相较于个别国家一度出现的抢购抢囤、分发混乱,乃至所谓的“疫苗保护主义”,我国始终坚持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对内,首先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人群的接种工作,同时积极稳妥推进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人群接种,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对外,积极加入“新冠病毒疫苗实施计划”,向全球供应超过1亿剂次疫苗,至少向69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援助。
4月11日人民网的文章《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总剂次数为全球第二》称,截至4月10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6447.1万剂次,接种总剂次数为全球第二。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各地也积累了良好的工作经验,比如北京市对全部接种疫苗的机构和单位贴上绿色标识,对接种比例不同的社区和楼宇给予不同的颜色编码,有效调动了群众接种疫苗的积极性;上海市利用网格化管理推进疫苗接种,分步、分块、分类在区域内全覆盖开展摸排登记;浙江省接种点医务人员提前与居民进行沟通,减轻现场负担,缩短等候时间;山东省制定印发临时接种点建设标准和流动接种队服务规范,在完成接种的大型商场、超市、楼宇张贴绿色地标;湖北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通过在湖北疾控微信公众号预约建档、流动接种车上门接种、接种点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提供人性化服务。
回应关切
4月9日新浪網的文章《疫苗接种,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认为,需要看到的是,部分民众的观望心理,以及偏见杂音的推波助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苗接种的推进。实际上,从疫苗诞生之日起,“疫苗犹豫”现象就一直存在,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认识误区。当前,部分群众疫苗接种意愿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随着天气变暖,疫情不会加重,没有必要再打疫苗了;有人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担心接种疫苗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还有人认为“别人打了,自己就不用打了”,盲目指望靠他人建起免疫屏障。这也提醒我们,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才能打消部分民众的顾虑,让应接尽接尽早成为现实。事实上,疫苗是战胜疫情的利器。于家而言,接种疫苗,既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保护家人和周围人的健康;于国而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而且可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让大多数人的健康得到保证。可以说,接种疫苗是一份社会责任,是在个体获益的情况下也让群体获益,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因而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4月2日新华网的文章《疫苗接种也需“绣花功夫”》指出,接种疫苗不能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要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基本原则。虽然有部分人对疫苗接种并不积极,但相关部门、相关单位不能搞“霸王硬上弓”那一套,而是应该做好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接种疫苗的好处,认识到接种疫苗并不会对身体带来伤害,打消公众的疑虑。强制要求公众接种疫苗,反倒会引发抵触情绪,可能会适得其反。对于各地疫苗接种情况,相关部门也不能只简单地下发疫苗接种任务,进行简单的指标摊派,而是要督促各地、各单位稳妥有序科学地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要加快,但也不能“用力过猛”,不能强制推行,这实则既考验基层的精细治理能力,又考验基层的治理水平。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既要更快,又要更好。各地、各单位要依法依规知情告知,严守权力边界,用“绣花功夫”、精细功夫,来完成好疫苗接种的任务。
3月29日光明网的文章《让疫苗接种和临床用血形成爱的循环》说,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与临床用血保障,一度被认为是一对难以兼顾的矛盾,一方面,新冠疫苗必须加速接种,且接种安全和用血安全都要得到保障,接种后何时可以献血,原来没有确切答案;另一方面,很多患者等着用血,他们的病情拖不起。要想兼顾好两者,除了需要科学制订接种和采供血计划外,还应及时调整相关政策。3月25日,相关部门印发了《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引》,明确提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48小时后可献血,这正是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后对民众献血进行的及时引导。这样的安排体现出了多层善意——除了可为急需用血的患者解除后顾之忧外,接种者同样能够感受到阵阵暖意。疫苗免费、接种现场急救人员驻守、救护车值班、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救治绿色通道、后续信息收集和随访等,这些做法无不让接种者感受到受尊重、有安全感,这样的关心和爱护,势必激励他们通过响应献血号召等方式来回馈社会。爱具有穿透力,能够循环并增量传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不仅不会影响患者用血,反而有望进一步激发社会的献血热情,让接种与临床用血、防疫与日常诊疗相互促进。
再“接”再厉
3月26日新华网的文章《每日更新数据,利于调动民众接种积极性》说,从3月24日起,国家卫健委官网每天更新全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数据。这也是人类疫苗接种史上首次实行日报制度。每天更新相关数据,是疫情发生以来的一贯做法。新增确诊、重症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出院人数等数据的单日新增数和累计量,都做到了每天更新。不同的是,新增确诊人数等许多数据的过快上升或异常波动,反映的是疫情形势的严峻。而疫苗接种数据的快速上涨,则能提振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事实上,接种数据在民众出行与消费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哪些地方的接种率高,就意味着当地疫情传播风险就低,更适合游客前往。近期,一些服务场所让完成接种的员工佩戴特殊标志,也是以此来吸引顾客。这种微观层面的特殊数据发布,也反衬出疫苗接种对于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从另一个层面看,此举对疫苗接种工作也是一种推动。我国人口基数大,要完成足以群体免疫的接种率,面临不小挑战。每天更新接种数据,则相当于每天发布一道“接种动员令”,既有利于消除部分民众的观望心理,提升接种积极性,也便于社会对接种行为实施监督。
4月7日澎湃新闻的文章《让接种疫苗成为当下最“时尚”》建议,前不久,深圳街头最洗脑的打疫苗标语“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刷屏了。这句改编自热门歌曲的疫苗宣传标语,自带背景音乐,网友表示太洗脑了。类似具有网感的“硬核”标语还有“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快打疫苗快打疫苗快打疫苗”“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打疫苗”等等。利用“谐音梗”,将群众积极打疫苗与流行歌曲巧妙结合,既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又达到了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宣传目的。疫苗接种宣传工作可采取“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等双线共振的方式,多体现人文关怀,调动情感需求。尤其是现阶段接種目标人群是18至59岁,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借鉴以上“喵星神曲”的宣传形式,创作更多的“洗脑”“上头”的宣传“神曲”,让一条条刷屏“神曲”治愈人们的‘疫苗犹豫’”;同时,还可通过微信、短信、农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小区宣传栏、社区宣传音箱等多种形式,利用群众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方式,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必要性、有效性、健康性进行广泛宣传,增进群众对疫苗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人们“一起放心打疫苗”,让公众认识到注射疫苗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既是“私事”,更是“公事”。大家应齐心协力筑牢群体免疫的“防火墙”,共同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链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肺炎、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知识及接种流程;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好休息,最好不要空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建议穿方便穿脱的宽松衣服;按组织接种人员通知携带身份证、手机等物品,佩戴好口罩前往。
接种时:需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护照等),并遵守当地防控要求;全程佩戴口罩,按接种点标识有序排队,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配合接种医生进行健康筛查,如实提供本人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信息;详细阅读并签署《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接种后:必须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没有异常情况才可以离开;保持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接种疫苗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的过敏原及常见过敏原,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不要剧烈运动,三天或一周后再饮酒;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较重,或出现其他严重情形,或无法自行评判严重程度,请及时就医并报告接种单位。
责编/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