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英语生态课堂更加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使学生在相互促进中完成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本文从生态学视角下分析信息化高中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现象,并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重构高中英语生态课堂的策略,促进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以期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中英语;课堂生态失衡
【作者简介】邹瑜,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中。
引言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推动高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全新理念和方法的尝试,但由于教师缺少对生态学理念的认识,同时缺乏信息化教学的技能,非生态的教学环境使高中英语课堂还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教育生态学作为全新学科,能够利用生态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教育研究,为教育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视角下分析高中英语生态课堂失衡现象,并提出重构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对英语生态课堂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视角下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现象
1.课堂生态主体地位失衡。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组织内每个个体都具备不同于其他个体的位置,课堂作为处在动态环境中的组织形式,能够使得不同生态个体的生态位处在不断调整的状态中,保持生态主体的平衡。但在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将自己放在课堂生态主体位置上,忽视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课程内容时过于被动,不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英语课程效率不高。另外,高中教师与学生受该考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学生英语成绩中,而忽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的规划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方面,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和节奏的把握者,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出现从众的问题,减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欲望,破坏课堂的动态平衡性。
2.教与学的失衡。适度原则认为课堂中的生态个体与群体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具有一定限度,只有在可承受能力和范围内,生态因子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状态。目前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教与学方面,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所采用教学创新手段也过于落后,为在有效英语课堂时间内为学生传输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增加学生学习压力,还超出学生可接受范围,使英语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成效。另外,部分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理论性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中进行教学活动资料的查找,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而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又过于关注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而忽视对学生参与活动表现和态度的观察,使信息化教学内容的传递效率不明显,不但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疲惫感,从而进一步减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信息化教学视角下高中英语生态课堂重构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能够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教师成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更加突出学生在課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师引导下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弃课堂的主导性,而是需要教师建立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的渠道,深入了解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理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是英语生态课程中的教学目标,需要高中英语教师认识到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保障教学资源能够顺利落实到课堂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与培养目标。生态课堂强调颠倒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还要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更好地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化。高中英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丰富资源中获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比如美国脱口秀、国外经典电影、优秀音乐、英语演讲视频等,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利用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来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冲击,改善学生应为长期学习而出现疲惫的问题。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中增加西方文化讲解和介绍的环节,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英语文章的深入了解,使学生能够在与国际友人沟通过程中保持对话的流畅性和持续性,以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来完成对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的培育。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生态理念作为教育领域所研究的新兴课题之一,是英语教学生态化转变的依据,也是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构建高中英语生态课堂,利于英语生态教学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改善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的问题,促进各生态因子在合适的生态位置上,以保持英语生态课堂系统的平衡,保障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与运行。
参考文献:
[1]魏衍锦.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中英语评价生态失衡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8(31):230-23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中英语;课堂生态失衡
【作者简介】邹瑜,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中。
引言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推动高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全新理念和方法的尝试,但由于教师缺少对生态学理念的认识,同时缺乏信息化教学的技能,非生态的教学环境使高中英语课堂还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教育生态学作为全新学科,能够利用生态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教育研究,为教育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视角下分析高中英语生态课堂失衡现象,并提出重构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对英语生态课堂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视角下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现象
1.课堂生态主体地位失衡。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组织内每个个体都具备不同于其他个体的位置,课堂作为处在动态环境中的组织形式,能够使得不同生态个体的生态位处在不断调整的状态中,保持生态主体的平衡。但在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将自己放在课堂生态主体位置上,忽视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课程内容时过于被动,不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英语课程效率不高。另外,高中教师与学生受该考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学生英语成绩中,而忽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的规划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方面,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和节奏的把握者,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出现从众的问题,减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欲望,破坏课堂的动态平衡性。
2.教与学的失衡。适度原则认为课堂中的生态个体与群体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具有一定限度,只有在可承受能力和范围内,生态因子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状态。目前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教与学方面,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所采用教学创新手段也过于落后,为在有效英语课堂时间内为学生传输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增加学生学习压力,还超出学生可接受范围,使英语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成效。另外,部分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理论性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中进行教学活动资料的查找,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而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又过于关注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而忽视对学生参与活动表现和态度的观察,使信息化教学内容的传递效率不明显,不但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疲惫感,从而进一步减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信息化教学视角下高中英语生态课堂重构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能够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态关系,使教师成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更加突出学生在課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师引导下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弃课堂的主导性,而是需要教师建立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的渠道,深入了解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理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是英语生态课程中的教学目标,需要高中英语教师认识到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保障教学资源能够顺利落实到课堂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与培养目标。生态课堂强调颠倒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还要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更好地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化。高中英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丰富资源中获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比如美国脱口秀、国外经典电影、优秀音乐、英语演讲视频等,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利用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来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冲击,改善学生应为长期学习而出现疲惫的问题。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中增加西方文化讲解和介绍的环节,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英语文章的深入了解,使学生能够在与国际友人沟通过程中保持对话的流畅性和持续性,以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来完成对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的培育。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生态理念作为教育领域所研究的新兴课题之一,是英语教学生态化转变的依据,也是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构建高中英语生态课堂,利于英语生态教学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改善高中英语课堂生态的问题,促进各生态因子在合适的生态位置上,以保持英语生态课堂系统的平衡,保障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与运行。
参考文献:
[1]魏衍锦.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中英语评价生态失衡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8(31):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