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年初的长焦相机在变焦倍数上还有些各自为政的话,那么现在各大厂商都开始统一意见,一致向18倍看齐。就连卡片机都来凑热闹,在保持原有机身的情况下加大光学变焦倍数了,5倍、6倍、7倍……这就像法国的aoc法定产区制度,通过严格限制葡萄品种、产地、怎么种、种多少甚至产量多大,由此获得全球独一无二的葡萄酒风味,以致很多地区的酒庄主纷纷效仿。
“一见钟情”的美妙人人都想体验,但要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还得不断进行磨合,直至成长为大师。那么,你的相机焦距多少?
FUJIFILM FinePix S8000fd
如何让数码相机在各种条件下的成片率更高?特别是变焦倍数动辄达到两位数的大变焦相机,更是对长焦端的成片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在近两年,以高感光度下的画质表现优异而独步数码相机市场的富士,终于祭起了“双重防抖”的大旗,以一款FinePix S8000fa宣布自己走上一条“更稳定”的新路。
S8000fd采用了一支广角端达到27mm的18倍大变焦富士珑镜头,借助富士的先进技术,我们还可通过一个按键便让相机进入1cm对焦距离的超微距模式,无疑可以满足各种拍摄创作的需求。特别是27mm的广角,更是风光及广角人像必备。从样张来看,镜头分辨率不错,只是其长焦端的轻微色散和紫边现象还存在,这也是很多大变焦相机无法避免的。
为了满足大变焦的拍摄需求,S8000fd成了首款支持CCD防抖的富士数码相机,在1/200s左右的快门速度下,便可保证486mm长焦端的清晰成片率,效果明显。当然,这也和S8000fa采用仿单反机身有关——突起较高的手柄手感饱满,前后两块硫化橡胶皮带来优异的触感和防滑效果,配合粗壮的镜头筒,可以极为稳定地握持相机。
作为一个大块头,S8000fd自然具备了相当齐全的手动功能,而且它的拨盘上还专门为富士著名的自然影像技术设置了3个选项,以便用户可以更简单地拍摄出优质的照片——不过我们认为,看得上S8000fa的人,基本上都是冲它的手动模式而去的。而在富士颇有心得的“自然影像技术”支持之下,只需降低像素值到400万,就可以ISO6400感光度成像,且画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OLYMPUS SP-56OUZ
谈及长焦数码相机,稍微了解这个领域的人都会想起奥林巴斯·正是它将数码相机引入了大变焦时代。如今奥林巴斯依旧没有放弃,在继年初推出SP-550UZ,以18倍光学变焦树立行业新标准之后,又再接再厉,推出了更强悍的560UZ。
560UZ采用了新型的18倍光学变焦ED镜头,拥有27mm~486mm的广阔焦段,力图继续保持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虽然从镜头的基本参数来看,560UZ与富士S8000fd极为相近,但是奥林巴斯又有自己的小算盘:在这支14片11组结构的镜头中,搭载有两枚ED(超低色散)镜片和4枚非球面镜,用以控制大变焦相机普遍面临的色散与畸变问题。而且这支镜头也同样具备1cm超微距拍摄能力,与富士实乃“针尖麦芒”。
而在性能表现上,560UZ已将奥林巴斯大名鼎鼎的图像处理引擎升级为TruePicⅢ。借助这一引擎,560UZ不仅在拍摄反应、开机、对焦等方面反应迅捷,而且先进的算法与处理能力还让它拥有了更好的降噪性能,同时,560UZ将专业与大众兼顾,不仅有齐备的4种手动模式,还有多达25种情景模板。而且,向导模式所提供的各种图文式的解决方案指向更明确,也更容易让初级用户理解。
从最终的样张来看,560UZ的画质非常细腻,特别是以ISO50拍摄时,照片的解析度和细节都在同类机型中处于中上水平,而长焦端色散控制比较理想,对此ED镜片功不可没,而高ISO下,由于新引擎的加入对于噪点的控制也相当理想。
SONY Cyber-shot DSC-H3
因为采用较大的镜头组件,所以大变焦数码相机往往无法回避体积的问题,比起数码单反重量虽不大,但还是免不了臃肿。在看到了索尼最新的长焦机型DSC-H3之后,这个问题就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
虽然说H3依旧延续了索尼H系列的造型,但是从相机手柄到机身厚度都得到了大幅缩减,就连女士使用也丝毫没有累赘之感。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相机植入了全新开发的卡尔·蔡司Vario-Tessar镜头,不但保证了机身的紧凑小巧,也让H3拥有了等同于传统135相机38mm~380mm的10倍变焦能力。只是这种损失广角的做法,有点不符合现在的潮流,特别是在室内人像的拍摄中,H3的取景视野有时真让我们退无可退。
好在索尼优异的设计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让我们对拍摄依旧很满意——在长焦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LCD上看到防抖组件对画面稳定所做出的努力,由于内置了索尼的Bionz影像处理器,H3在拍摄各方面的响应和处理速度都很令人满意,在肤色与智能白平衡的控制方面,更是让人称道。
和很多相机一样,H3在低ISO下的表现依然很突出,尤其是在人像方面的表现,非常适合家庭用户记录日常生活。不过,由于采用的仍然是在小型相机中非常普及的1/2.5英寸、828总像素CCD,所以H3在高ISO值下的画面细腻程度上不及大尺寸CCD长焦机型优秀,虽然在强劲处理器的辅助下噪点控制理想,但细节的牺牲还是较大。
PanasoniC Lumix DMC-FZ18GK
世界在你手中
对于松下这种以大变焦相机发家的厂商来说,其推出的FZ186K达到18倍光学变焦能力只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行为而已。而且在卡片机领域尝到广角甜头的松下,自然也将这一特性赋予FZ18GK,使镜头焦距达到了28mm~504mm,最大光圈非常理想地控制在F2.8~F4.2的范围——上述参数放在为数众多的长焦相机中可谓豪华。
不过,它的拍摄能力并不仅限于推远拉近,实际上FZ18GK的微矩拍摄性能十分强悍,广角端最近可接近到物体1cm近拍,长焦端也能实现差不多1:1的微距拍摄。而对于很多用户想要在照片中呈现出的迷人景深效果,在FZ186K看来都是小菜一碟,利用长焦即可手到擒来。而且松下深谙长焦相机的软肋,镜头组中的两片ED镜头让长焦段成像的色散现象几乎完全消失。至于防抖,那已是松下的金字招牌,不需再多笔墨。
而在响应能力上,徕卡镜头的表现也相当出色,自动对焦的准确性与速度也非常好,即使在光线不足的地方,也能很好地识别。
影像自在掌握
尽管FZ18GK依然很负责任地搭载了4种手动模式,显得比较专业,但它的真正实用之处则在于iA智能模式所带来的极其容易的上手性和简便的操作性:我们甚至毋需去真正了解后动情景模板需要什么样的必要条件,FZ18的iA智能模式便能根据拍摄对象的要素自动选择相应的情景模板,这比起眼下如日中天的人脸对焦模式显然又更进一步。但在这些简单的背后,我们依然可以从小巧的FZ18身上得到专业的操作手感,二者兼得的感觉真是很好。
当然,这些功能的实现,和FZ18GK采用的新一代维纳斯引擎有着莫大的关系,正是它,让FZ18在进一步提升操控、响应的速度的同时,还继续了松下数码相机惯有的画质特点,比起竞争对手画质更锐利,而且高感光度性能也保持着相当不错的水准。
从我们的测试来看,在ISO100~200时,被摄物体的细节和彩色都有准确再现,阴影处也表现得很好,ISO400时图像边缘有点儿粗糙,感光度更高之后画面的噪点也随之增大。也许是受新算法的影响,纵向比较其前作产品的照片,画质则有一些偏软,这只能算是为保证画面干净、降低噪点的妥协吧。
“一见钟情”的美妙人人都想体验,但要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还得不断进行磨合,直至成长为大师。那么,你的相机焦距多少?
FUJIFILM FinePix S8000fd
如何让数码相机在各种条件下的成片率更高?特别是变焦倍数动辄达到两位数的大变焦相机,更是对长焦端的成片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在近两年,以高感光度下的画质表现优异而独步数码相机市场的富士,终于祭起了“双重防抖”的大旗,以一款FinePix S8000fa宣布自己走上一条“更稳定”的新路。
S8000fd采用了一支广角端达到27mm的18倍大变焦富士珑镜头,借助富士的先进技术,我们还可通过一个按键便让相机进入1cm对焦距离的超微距模式,无疑可以满足各种拍摄创作的需求。特别是27mm的广角,更是风光及广角人像必备。从样张来看,镜头分辨率不错,只是其长焦端的轻微色散和紫边现象还存在,这也是很多大变焦相机无法避免的。
为了满足大变焦的拍摄需求,S8000fd成了首款支持CCD防抖的富士数码相机,在1/200s左右的快门速度下,便可保证486mm长焦端的清晰成片率,效果明显。当然,这也和S8000fa采用仿单反机身有关——突起较高的手柄手感饱满,前后两块硫化橡胶皮带来优异的触感和防滑效果,配合粗壮的镜头筒,可以极为稳定地握持相机。
作为一个大块头,S8000fd自然具备了相当齐全的手动功能,而且它的拨盘上还专门为富士著名的自然影像技术设置了3个选项,以便用户可以更简单地拍摄出优质的照片——不过我们认为,看得上S8000fa的人,基本上都是冲它的手动模式而去的。而在富士颇有心得的“自然影像技术”支持之下,只需降低像素值到400万,就可以ISO6400感光度成像,且画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OLYMPUS SP-56OUZ
谈及长焦数码相机,稍微了解这个领域的人都会想起奥林巴斯·正是它将数码相机引入了大变焦时代。如今奥林巴斯依旧没有放弃,在继年初推出SP-550UZ,以18倍光学变焦树立行业新标准之后,又再接再厉,推出了更强悍的560UZ。
560UZ采用了新型的18倍光学变焦ED镜头,拥有27mm~486mm的广阔焦段,力图继续保持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虽然从镜头的基本参数来看,560UZ与富士S8000fd极为相近,但是奥林巴斯又有自己的小算盘:在这支14片11组结构的镜头中,搭载有两枚ED(超低色散)镜片和4枚非球面镜,用以控制大变焦相机普遍面临的色散与畸变问题。而且这支镜头也同样具备1cm超微距拍摄能力,与富士实乃“针尖麦芒”。
而在性能表现上,560UZ已将奥林巴斯大名鼎鼎的图像处理引擎升级为TruePicⅢ。借助这一引擎,560UZ不仅在拍摄反应、开机、对焦等方面反应迅捷,而且先进的算法与处理能力还让它拥有了更好的降噪性能,同时,560UZ将专业与大众兼顾,不仅有齐备的4种手动模式,还有多达25种情景模板。而且,向导模式所提供的各种图文式的解决方案指向更明确,也更容易让初级用户理解。
从最终的样张来看,560UZ的画质非常细腻,特别是以ISO50拍摄时,照片的解析度和细节都在同类机型中处于中上水平,而长焦端色散控制比较理想,对此ED镜片功不可没,而高ISO下,由于新引擎的加入对于噪点的控制也相当理想。
SONY Cyber-shot DSC-H3
因为采用较大的镜头组件,所以大变焦数码相机往往无法回避体积的问题,比起数码单反重量虽不大,但还是免不了臃肿。在看到了索尼最新的长焦机型DSC-H3之后,这个问题就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
虽然说H3依旧延续了索尼H系列的造型,但是从相机手柄到机身厚度都得到了大幅缩减,就连女士使用也丝毫没有累赘之感。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相机植入了全新开发的卡尔·蔡司Vario-Tessar镜头,不但保证了机身的紧凑小巧,也让H3拥有了等同于传统135相机38mm~380mm的10倍变焦能力。只是这种损失广角的做法,有点不符合现在的潮流,特别是在室内人像的拍摄中,H3的取景视野有时真让我们退无可退。
好在索尼优异的设计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让我们对拍摄依旧很满意——在长焦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LCD上看到防抖组件对画面稳定所做出的努力,由于内置了索尼的Bionz影像处理器,H3在拍摄各方面的响应和处理速度都很令人满意,在肤色与智能白平衡的控制方面,更是让人称道。
和很多相机一样,H3在低ISO下的表现依然很突出,尤其是在人像方面的表现,非常适合家庭用户记录日常生活。不过,由于采用的仍然是在小型相机中非常普及的1/2.5英寸、828总像素CCD,所以H3在高ISO值下的画面细腻程度上不及大尺寸CCD长焦机型优秀,虽然在强劲处理器的辅助下噪点控制理想,但细节的牺牲还是较大。
PanasoniC Lumix DMC-FZ18GK
世界在你手中
对于松下这种以大变焦相机发家的厂商来说,其推出的FZ186K达到18倍光学变焦能力只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行为而已。而且在卡片机领域尝到广角甜头的松下,自然也将这一特性赋予FZ18GK,使镜头焦距达到了28mm~504mm,最大光圈非常理想地控制在F2.8~F4.2的范围——上述参数放在为数众多的长焦相机中可谓豪华。
不过,它的拍摄能力并不仅限于推远拉近,实际上FZ18GK的微矩拍摄性能十分强悍,广角端最近可接近到物体1cm近拍,长焦端也能实现差不多1:1的微距拍摄。而对于很多用户想要在照片中呈现出的迷人景深效果,在FZ186K看来都是小菜一碟,利用长焦即可手到擒来。而且松下深谙长焦相机的软肋,镜头组中的两片ED镜头让长焦段成像的色散现象几乎完全消失。至于防抖,那已是松下的金字招牌,不需再多笔墨。
而在响应能力上,徕卡镜头的表现也相当出色,自动对焦的准确性与速度也非常好,即使在光线不足的地方,也能很好地识别。
影像自在掌握
尽管FZ18GK依然很负责任地搭载了4种手动模式,显得比较专业,但它的真正实用之处则在于iA智能模式所带来的极其容易的上手性和简便的操作性:我们甚至毋需去真正了解后动情景模板需要什么样的必要条件,FZ18的iA智能模式便能根据拍摄对象的要素自动选择相应的情景模板,这比起眼下如日中天的人脸对焦模式显然又更进一步。但在这些简单的背后,我们依然可以从小巧的FZ18身上得到专业的操作手感,二者兼得的感觉真是很好。
当然,这些功能的实现,和FZ18GK采用的新一代维纳斯引擎有着莫大的关系,正是它,让FZ18在进一步提升操控、响应的速度的同时,还继续了松下数码相机惯有的画质特点,比起竞争对手画质更锐利,而且高感光度性能也保持着相当不错的水准。
从我们的测试来看,在ISO100~200时,被摄物体的细节和彩色都有准确再现,阴影处也表现得很好,ISO400时图像边缘有点儿粗糙,感光度更高之后画面的噪点也随之增大。也许是受新算法的影响,纵向比较其前作产品的照片,画质则有一些偏软,这只能算是为保证画面干净、降低噪点的妥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