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由于近几年来多次的地震灾害,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给给国家的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稳定和谐带来了一定的麻烦,通过对汶川、玉树地震的总结中得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经验,并逐渐认识到相对于预测难度大变数极多的地震灾害,更应该积极地研究我国工民建结构的抗震技术水平及方法,本文通过对建筑的抗震结构和技术的研究使建筑具有极其良好的抗震性能,为提高建筑抗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因地震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历次破坏性地震事件表明,地震灾害大部分原因是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和缺乏抗震防灾知识等原因,房屋的抗震能力薄弱是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一、工民建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工民建结构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工民建结构抗震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建筑结构设计上的一种创新,更是概念设计思想的一种创新,我们应从整体设计入手将这一思路贯穿始终,从而真正增加了我们建筑结构上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安全度,从而保证我们的建筑在设计结构上应用抗震技术,从源头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要做到以基本的抗震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吸收更多的创新的工民建结构抗震的思想,把相关的设计规范作为一种指向标和参考项,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真正选择一种最符合现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设计,要综合运用结构设计的理念,结合设计者的相关技能和设计知识,深入了解结构特征。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实用性、环保性、经济型已经成为我们对建筑设计研究开发的核心问题,我们面对当今我国的建筑设计抗震上存在的状况,我们在探讨建筑设计抗震的发展趋势,更要积极明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与要求,从而真正设计出抗震建筑达到合理抗震的目的,真正发挥工民建结构抗震的抗震理念。
二、工民建抗震性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很多因素影响着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而且影响到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如住宅未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施工质量偏低,建筑结构设计不科学,建筑所选定的地址不合理;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抗震构造柱布置不當;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防震缝设置;基础的埋置深度;结构抗震等级掌握不准等。具体原因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地基因素。对任何建筑体而言,地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如果地址选址不当,则会对其抗震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地基选在软弱冲击层比较厚的场地,就会大大增强高层建筑的破坏率,因为地基土液化会导致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直接影响到上不结构的稳定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建筑整体倾斜。所以高层建筑最好选在密实均匀的英图场地,或者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图场地。并尽可能与河岸保持较远距离,尤其是要避开抗震危险地段,比如断层、滑坡等。
2、建筑使用材料及施工质量。建筑质量会影响到住宅的抗震性能,住宅建筑施工时,所使用的混凝土的质量与规格是否啊满足要求,所使用的钢筋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是饭否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等,这些都会对其抗震性有一定的影响。施工技术也对建筑的抗震性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施工时,所使用的施工技术比较到位,则住宅建筑的抗震性就比较好,否则即使建筑设计的再好,施工技术不到位也会对住宅建筑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3、房屋的居住时间。时间越早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就不高,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后来的标准也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提高。
4、房屋结构及后期改造,如果房屋结构匀称。规则,则它的抗震性强,若结构不规则,不如上大下小,一面偏重一面偏轻等,这样的房屋抗震性就不是很强。对建筑住宅进行设计时,大多是的房屋结构都在依照房屋的抗震要求进行建造,房屋里有的地方是不能够改变的,不然就会改变房屋抗震性的总体设防,在遇到地震时她的抗震效果就会降低。除此之外,也不可以再承重墙上凿洞,屋内墙上的门窗不可以随意改装,扩大门窗的比例,这些都可能降低住宅的抗震性。
现阶段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相对较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结构失效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而在整个建筑项目投资中结构造价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所以建议在设防烈度下可以采用弹性设计结构,并且也要对相关规范中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重新进行修订。
三、抗震技术的措施及优化
1、具体的抗震措施
一般的建筑物通常都是采用设置抗震构件或抗震墙的抗震方法来预防地震灾害的;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最大高度应从严控制。对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不管设防烈度高低也不管房屋高度如何,抗震等级最低为二级,不存在三级,意即其结构计算及构造措施要求都较严;扁梁楼盖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即扁梁楼盖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制的。只有当客观条件受到限制,比如房屋总高与层数关系、层高与净高关系等,才考虑采用扁梁楼盖;设置抗震缝时即出现“抗撞墙”,应按规定设置合理的抗撞墙;传统的箍筋只用Ⅰ级钢,现在提倡用Ⅱ、Ⅲ级钢箍;砼强度越高,其脆性越大,抗裂性能越低,所以对砼强度等级的采用是有所限制的,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设计方法是恰当、适用就行;注意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刚度要求大,而在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的刚度要求小,两种结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抗震墙端部和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根据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者的配筋范围和配筋量都有不同的规定,尤其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决定于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具体设计时颇为繁琐。边缘构件的形式除规范中列出的典型截面外,由于建筑平面开门洞的关系,会产生许多异型截面,设计时也颇费周折;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从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板配筋率、楼层侧面刚度等都有具体要求。从规范条文说明中看到,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层数不宜少于两层,这意味着对高层建筑来说,地下室层数或总深层不仅由地基基础埋深决定,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
2、对抗震措施的优化
对于砖混结构来讲,它为承重构件,砖的强度不如混凝土的强度好,因此要注重提高墙体砌筑的抗震功能。墙体的框架为维护构件但是抗震性能的好坏是受建筑材料中质量的好坏和承重结构的衔接方式、施工的额质量的影响。在框架结构施工时,事先在墙体里安装一些短小的钢筋,在进行砌筑之前在对其焊接。这种方法、连接点而比较稳固,但是可能存在事先埋藏钢筋的位置与实际需要出现偏差。在施工时,有的湿转不彻底,干转的使用造成泥浆在墙体中不能满足设计的强度,水分就会被干转吸收,导致泥浆的强度下降。在施工时,要从表标高等多方面去埋置钢筋,以提高其位置的准确性,砖混结构力学砖墙的转角处安装拉钢筋,有时在施工中,会出现拉近被遗忘的问题,配筋的砖锋里没有足够的泥浆,时间长了,就会导致露出的钢筋生锈,因此在施工时对全部砌地方的配筋一次性解决,并查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
结束语
地震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抓好建筑物的抗震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要注重抗震技术的使用,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和谐繁荣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姚启章.抗震加固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2]刘国强,李洪峰.对建筑轻型屋面板施工技术的简要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3]朱航征.日本建筑抗震技术的新进展[J].建筑技术开发.2010(07)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因地震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历次破坏性地震事件表明,地震灾害大部分原因是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和缺乏抗震防灾知识等原因,房屋的抗震能力薄弱是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一、工民建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工民建结构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工民建结构抗震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建筑结构设计上的一种创新,更是概念设计思想的一种创新,我们应从整体设计入手将这一思路贯穿始终,从而真正增加了我们建筑结构上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安全度,从而保证我们的建筑在设计结构上应用抗震技术,从源头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要做到以基本的抗震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吸收更多的创新的工民建结构抗震的思想,把相关的设计规范作为一种指向标和参考项,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真正选择一种最符合现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设计,要综合运用结构设计的理念,结合设计者的相关技能和设计知识,深入了解结构特征。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实用性、环保性、经济型已经成为我们对建筑设计研究开发的核心问题,我们面对当今我国的建筑设计抗震上存在的状况,我们在探讨建筑设计抗震的发展趋势,更要积极明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与要求,从而真正设计出抗震建筑达到合理抗震的目的,真正发挥工民建结构抗震的抗震理念。
二、工民建抗震性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很多因素影响着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而且影响到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如住宅未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施工质量偏低,建筑结构设计不科学,建筑所选定的地址不合理;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抗震构造柱布置不當;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防震缝设置;基础的埋置深度;结构抗震等级掌握不准等。具体原因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地基因素。对任何建筑体而言,地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如果地址选址不当,则会对其抗震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地基选在软弱冲击层比较厚的场地,就会大大增强高层建筑的破坏率,因为地基土液化会导致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直接影响到上不结构的稳定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建筑整体倾斜。所以高层建筑最好选在密实均匀的英图场地,或者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图场地。并尽可能与河岸保持较远距离,尤其是要避开抗震危险地段,比如断层、滑坡等。
2、建筑使用材料及施工质量。建筑质量会影响到住宅的抗震性能,住宅建筑施工时,所使用的混凝土的质量与规格是否啊满足要求,所使用的钢筋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是饭否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等,这些都会对其抗震性有一定的影响。施工技术也对建筑的抗震性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施工时,所使用的施工技术比较到位,则住宅建筑的抗震性就比较好,否则即使建筑设计的再好,施工技术不到位也会对住宅建筑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3、房屋的居住时间。时间越早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就不高,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后来的标准也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提高。
4、房屋结构及后期改造,如果房屋结构匀称。规则,则它的抗震性强,若结构不规则,不如上大下小,一面偏重一面偏轻等,这样的房屋抗震性就不是很强。对建筑住宅进行设计时,大多是的房屋结构都在依照房屋的抗震要求进行建造,房屋里有的地方是不能够改变的,不然就会改变房屋抗震性的总体设防,在遇到地震时她的抗震效果就会降低。除此之外,也不可以再承重墙上凿洞,屋内墙上的门窗不可以随意改装,扩大门窗的比例,这些都可能降低住宅的抗震性。
现阶段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相对较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结构失效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而在整个建筑项目投资中结构造价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所以建议在设防烈度下可以采用弹性设计结构,并且也要对相关规范中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重新进行修订。
三、抗震技术的措施及优化
1、具体的抗震措施
一般的建筑物通常都是采用设置抗震构件或抗震墙的抗震方法来预防地震灾害的;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最大高度应从严控制。对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不管设防烈度高低也不管房屋高度如何,抗震等级最低为二级,不存在三级,意即其结构计算及构造措施要求都较严;扁梁楼盖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即扁梁楼盖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制的。只有当客观条件受到限制,比如房屋总高与层数关系、层高与净高关系等,才考虑采用扁梁楼盖;设置抗震缝时即出现“抗撞墙”,应按规定设置合理的抗撞墙;传统的箍筋只用Ⅰ级钢,现在提倡用Ⅱ、Ⅲ级钢箍;砼强度越高,其脆性越大,抗裂性能越低,所以对砼强度等级的采用是有所限制的,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设计方法是恰当、适用就行;注意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刚度要求大,而在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的刚度要求小,两种结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抗震墙端部和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根据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者的配筋范围和配筋量都有不同的规定,尤其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决定于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具体设计时颇为繁琐。边缘构件的形式除规范中列出的典型截面外,由于建筑平面开门洞的关系,会产生许多异型截面,设计时也颇费周折;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从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板配筋率、楼层侧面刚度等都有具体要求。从规范条文说明中看到,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层数不宜少于两层,这意味着对高层建筑来说,地下室层数或总深层不仅由地基基础埋深决定,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
2、对抗震措施的优化
对于砖混结构来讲,它为承重构件,砖的强度不如混凝土的强度好,因此要注重提高墙体砌筑的抗震功能。墙体的框架为维护构件但是抗震性能的好坏是受建筑材料中质量的好坏和承重结构的衔接方式、施工的额质量的影响。在框架结构施工时,事先在墙体里安装一些短小的钢筋,在进行砌筑之前在对其焊接。这种方法、连接点而比较稳固,但是可能存在事先埋藏钢筋的位置与实际需要出现偏差。在施工时,有的湿转不彻底,干转的使用造成泥浆在墙体中不能满足设计的强度,水分就会被干转吸收,导致泥浆的强度下降。在施工时,要从表标高等多方面去埋置钢筋,以提高其位置的准确性,砖混结构力学砖墙的转角处安装拉钢筋,有时在施工中,会出现拉近被遗忘的问题,配筋的砖锋里没有足够的泥浆,时间长了,就会导致露出的钢筋生锈,因此在施工时对全部砌地方的配筋一次性解决,并查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
结束语
地震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抓好建筑物的抗震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要注重抗震技术的使用,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和谐繁荣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姚启章.抗震加固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2]刘国强,李洪峰.对建筑轻型屋面板施工技术的简要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3]朱航征.日本建筑抗震技术的新进展[J].建筑技术开发.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