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物理课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特别是科学素质有重要的作用。中学物理中的实验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 就能同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产生共鸣, 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实验不仅仅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源泉, 而且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质量提高
一、抓基础, 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近年来物理教研组从我校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出发, 明确提出: “从基础年级抓起, 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鉴于物理学科教材的实际, 学生入学基础的实际, 以及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重任, 要求各校的物理教师在掌握好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实际, 展示好知识的层次, 去落实教材, 要让大多数学生得以接受。为了兼顾必修和选修, 物理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哪些选修内容需要在高一、高二课堂教学中增加, 增加到什么程度, 是否一次到位, 练习达到什么程度, 该减哪些内容。
( 1) 讲与练的关系——讲是为了导, 练习是为了知。讲是主导, 练是主体, 二者相辅相成;
( 2) 质和量的关系—— 质是精华, 量是多少, 在练习中质要讲究, 量要适当;
( 3) 易与难的关系
——易是基础, 难是提高。在课堂练习时, 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不变到多变这个规律;
( 4) 练与评的关系——练是实践, 评是升华。练习后要进行讲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 只练不评, 往往会使学生走过场, 收不到实效。
二、强化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特点。
无论是课上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应普遍的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是符合高中学生要求的, 他们的年龄多在15- 18岁之间, 正处于体力、智力迅速成长的阶段, 精力充沛, 求知欲强, 思维敏捷,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好奇、好动、好学, 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 抽象思维、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初中生有所提高。但是总的来说, 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1. 重教师的行为变化, 轻学生的行为变化。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及全市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反映看, “满堂灌”的课所占比例仍然不少。教师课下准备的多、课上讲的多, 学生课上听的多、记的多、动的少、思索的时间少。有的教师认为, 物理难学, 生怕学生考不好, 就一味的“灌输”。把所有的问题( 包括学生通过行为变化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都分析得很细、很明确, 然后端给学生, 就象嚼烂的馒头, 学生反而感到乏味。这种以教师的行为变化, 代替学生的行为变化的做法, 使学生失去了培养能力、挖掘内在潜力的机会。
2. 重习题操练, 轻方法教育。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 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教材在自由落体的研究过程中揭示了“假设、演绎、验证和推理”的研究方法; 在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中, 运用了类比的方法, 效果量度的方法以及实验观察和数学方法。有的教师只注重运用公式去解题, 把研究方法给略去了, 没有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教学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围绕上年的高考题的类型进行操练, 教师也不辞辛苦地把研究多年的“解题术”和“高招”都端给学生, 学生便欣然模仿而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这样下去, 学生总在教师的思维圈子里兜, 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不仅没有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 其创造性思维也受到了限制。
3. 重结论, 轻过程。分析一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错的原因, 多数是机械地生搬硬
套学过的公式和结论, 而缺乏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如有的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也去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有的不结合具体的运动状态去分析该状态下的受力; 有的不加分析地认为从匀速上升的气球上掉下来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等等。学生不重视过程分析或不会过程分析, 究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 或淡化过程的教学。如不研究定律的建立过程, 不讨论概念的来龙去脉, 直接给出公式, 然后围绕公式做题; 有的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不讲理想模型, 只讲结果。
四、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建议:
1.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走向成功。美国的丹·戈尔博士在其新作《绪智力》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在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能够有所成就的诸多因素中, 智力的作用充其量只占20%, 而其余80%的决定因素中, 情绪智力的作用不可低估。浓厚的学习兴趣, 顽强的拚搏精神, 坚定的自信心, 强烈的责任心, 是学生通向成功之路。自我意识是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是“我属于那种人”的自我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鼓励, 少提供“没出息, 不长进”之类的负面信息, 多提供“你做的很好, 以后还会做的更好”之类的正面信息, 使学生感到喜悦、自尊, 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应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 1) 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智慧和才能; ( 2) 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部因素;( 3) 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 4) 深信自己有能力干好每一件事; ( 5) 淡化过去的错误和失败, 记取成功的反应; ( 6) 不断进行积极进取的自我暗示。
2. 努力寻找教学“瓶口”的艺术。有位教育学家把学生比作瓶子, 把向学生“灌输”知识比作向瓶口倒水。学生学习知识, 也有个“瓶肚”与“瓶口”的关系问题。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 首先应研究其年龄的特征和认识规律, 摸清楚他们的知识底细, 找到智慧的“瓶口”,并通过这个“瓶口”,以启发式教学把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总之,物理课要用实验演示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用随堂学生小实验指导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用探索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 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质量提高
一、抓基础, 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近年来物理教研组从我校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出发, 明确提出: “从基础年级抓起, 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鉴于物理学科教材的实际, 学生入学基础的实际, 以及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重任, 要求各校的物理教师在掌握好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实际, 展示好知识的层次, 去落实教材, 要让大多数学生得以接受。为了兼顾必修和选修, 物理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哪些选修内容需要在高一、高二课堂教学中增加, 增加到什么程度, 是否一次到位, 练习达到什么程度, 该减哪些内容。
( 1) 讲与练的关系——讲是为了导, 练习是为了知。讲是主导, 练是主体, 二者相辅相成;
( 2) 质和量的关系—— 质是精华, 量是多少, 在练习中质要讲究, 量要适当;
( 3) 易与难的关系
——易是基础, 难是提高。在课堂练习时, 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不变到多变这个规律;
( 4) 练与评的关系——练是实践, 评是升华。练习后要进行讲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 只练不评, 往往会使学生走过场, 收不到实效。
二、强化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特点。
无论是课上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应普遍的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是符合高中学生要求的, 他们的年龄多在15- 18岁之间, 正处于体力、智力迅速成长的阶段, 精力充沛, 求知欲强, 思维敏捷,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好奇、好动、好学, 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 抽象思维、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初中生有所提高。但是总的来说, 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1. 重教师的行为变化, 轻学生的行为变化。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及全市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反映看, “满堂灌”的课所占比例仍然不少。教师课下准备的多、课上讲的多, 学生课上听的多、记的多、动的少、思索的时间少。有的教师认为, 物理难学, 生怕学生考不好, 就一味的“灌输”。把所有的问题( 包括学生通过行为变化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都分析得很细、很明确, 然后端给学生, 就象嚼烂的馒头, 学生反而感到乏味。这种以教师的行为变化, 代替学生的行为变化的做法, 使学生失去了培养能力、挖掘内在潜力的机会。
2. 重习题操练, 轻方法教育。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 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教材在自由落体的研究过程中揭示了“假设、演绎、验证和推理”的研究方法; 在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中, 运用了类比的方法, 效果量度的方法以及实验观察和数学方法。有的教师只注重运用公式去解题, 把研究方法给略去了, 没有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教学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围绕上年的高考题的类型进行操练, 教师也不辞辛苦地把研究多年的“解题术”和“高招”都端给学生, 学生便欣然模仿而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这样下去, 学生总在教师的思维圈子里兜, 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不仅没有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 其创造性思维也受到了限制。
3. 重结论, 轻过程。分析一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错的原因, 多数是机械地生搬硬
套学过的公式和结论, 而缺乏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如有的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也去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有的不结合具体的运动状态去分析该状态下的受力; 有的不加分析地认为从匀速上升的气球上掉下来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等等。学生不重视过程分析或不会过程分析, 究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 或淡化过程的教学。如不研究定律的建立过程, 不讨论概念的来龙去脉, 直接给出公式, 然后围绕公式做题; 有的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不讲理想模型, 只讲结果。
四、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建议:
1.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走向成功。美国的丹·戈尔博士在其新作《绪智力》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在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能够有所成就的诸多因素中, 智力的作用充其量只占20%, 而其余80%的决定因素中, 情绪智力的作用不可低估。浓厚的学习兴趣, 顽强的拚搏精神, 坚定的自信心, 强烈的责任心, 是学生通向成功之路。自我意识是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是“我属于那种人”的自我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鼓励, 少提供“没出息, 不长进”之类的负面信息, 多提供“你做的很好, 以后还会做的更好”之类的正面信息, 使学生感到喜悦、自尊, 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应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 1) 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智慧和才能; ( 2) 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部因素;( 3) 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 4) 深信自己有能力干好每一件事; ( 5) 淡化过去的错误和失败, 记取成功的反应; ( 6) 不断进行积极进取的自我暗示。
2. 努力寻找教学“瓶口”的艺术。有位教育学家把学生比作瓶子, 把向学生“灌输”知识比作向瓶口倒水。学生学习知识, 也有个“瓶肚”与“瓶口”的关系问题。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 首先应研究其年龄的特征和认识规律, 摸清楚他们的知识底细, 找到智慧的“瓶口”,并通过这个“瓶口”,以启发式教学把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总之,物理课要用实验演示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用随堂学生小实验指导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用探索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 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