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对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的信用工具、推出新金融业务、实行新体制和新制度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金融创新交易成本理论(J.R.Hicks&J.Niehans,1976)、约束诱致假说(W.Silberman,1983)、自由—管制博弈论(E.Kane,1990)以及制度学派金融创新理论等流派,其分别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的微观机制、政府管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济制度等角度探讨金融创新的动因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随着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昔日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挣扎于金融海啸的狂暴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遭遇百年的挫折,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和反思:金融创新究竟是发展的动力,还是危机的根源?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金融创新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在借鉴国际金融创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处于改革与转轨中的中国银行业,其金融创新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十分低下的。
一是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二是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19.0%、18.88%、22.28%和13.51%。
三是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三、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9.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93万亿元,增长25.1%;负债总额65.4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6万亿元,增长25.4%;所有者权益3.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00亿元,增长31.33%。5家大型银行总资产达到36.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6%,总负债达到34.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4%。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
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达标银行204家,比上年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而在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占比仅为0.6%。
(三)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业银行等加速财务重组步伐,不良贷款比率继续下降。 截至200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去年同期下降3.7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下降”,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
(四)银行抗风险和盈利水平迅速提高,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商业银行提高拨备,以丰补歉,截至2008年底,拨备覆盖率116.4%,比去年年初提高75.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利润率1.0%。银行业呈现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根本性矛盾集中爆发的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虽然本次危机所造成的破坏百年一遇,但是可以断定,金融创新依旧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要件必备条件。
(一)积极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是规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一方面使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也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内部环境造成重大冲击,这为我们加快金融监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有关加强监管当局透明度、治理结构及问责制等原则性要求,间接地推出了以风险为本监管的新理念,随着《核心原则》的推广和实施,国际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新时期。
(二)加大服务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是提高现代银行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之一。国内银行必须牢牢树立服务创新的观念,靠服务创新出品牌,靠服务创新赢得市场,靠服务创新赢得效益。一是服务质量标准的创新,要尽快制定和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标准及服务水平;二是服务内容的创新。对客户的服务内容要从情感服务向功能服务转变,由功能服务再向智力服务转变,不断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三)积极探索中间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更新经营理念,加强中间业务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银行业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分步发展中间业务。三是不断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保障。
(王海军,1982年生,内蒙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对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的信用工具、推出新金融业务、实行新体制和新制度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金融创新交易成本理论(J.R.Hicks&J.Niehans,1976)、约束诱致假说(W.Silberman,1983)、自由—管制博弈论(E.Kane,1990)以及制度学派金融创新理论等流派,其分别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的微观机制、政府管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济制度等角度探讨金融创新的动因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随着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昔日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挣扎于金融海啸的狂暴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遭遇百年的挫折,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和反思:金融创新究竟是发展的动力,还是危机的根源?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金融创新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在借鉴国际金融创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处于改革与转轨中的中国银行业,其金融创新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十分低下的。
一是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二是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19.0%、18.88%、22.28%和13.51%。
三是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三、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9.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93万亿元,增长25.1%;负债总额65.4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6万亿元,增长25.4%;所有者权益3.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00亿元,增长31.33%。5家大型银行总资产达到36.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6%,总负债达到34.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4%。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
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达标银行204家,比上年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而在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占比仅为0.6%。
(三)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业银行等加速财务重组步伐,不良贷款比率继续下降。 截至200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去年同期下降3.7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下降”,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
(四)银行抗风险和盈利水平迅速提高,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商业银行提高拨备,以丰补歉,截至2008年底,拨备覆盖率116.4%,比去年年初提高75.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利润率1.0%。银行业呈现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根本性矛盾集中爆发的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虽然本次危机所造成的破坏百年一遇,但是可以断定,金融创新依旧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要件必备条件。
(一)积极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是规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一方面使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也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内部环境造成重大冲击,这为我们加快金融监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有关加强监管当局透明度、治理结构及问责制等原则性要求,间接地推出了以风险为本监管的新理念,随着《核心原则》的推广和实施,国际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新时期。
(二)加大服务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是提高现代银行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之一。国内银行必须牢牢树立服务创新的观念,靠服务创新出品牌,靠服务创新赢得市场,靠服务创新赢得效益。一是服务质量标准的创新,要尽快制定和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标准及服务水平;二是服务内容的创新。对客户的服务内容要从情感服务向功能服务转变,由功能服务再向智力服务转变,不断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三)积极探索中间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更新经营理念,加强中间业务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银行业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分步发展中间业务。三是不断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保障。
(王海军,1982年生,内蒙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