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385-01
客观分析医药费用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供方影响成为影响医药费用增长的三大推手。因此,制定公立医院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控制策略,须多管齐下,从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上着眼和落脚。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盘活卫生资源,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大突破口。目前,公立医院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已大致形成四大模式,即大医院对口支援中小医院、院办院管、托管和松散式援助。为促进公立医院深入开展上下联动、分工合作,不少地区探索各种激励约束机制,包括政府对医院支援基层的经费补偿、精神鼓励、完善医保制度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建立医疗服务体系上下联动机制,要由政府主导,采取制定分工协作的经费支持、人员编制及绩效考核等措施,推动全方位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卫生、医保部门应当相互协调,制定医保制度与双向转诊衔接的政策,包括拉开报销档次,降低起付线等。首先,在保证临床诊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要面向大多数患者提供简便、廉价、有效的适宜技术,实现诊疗的最优化。其次,要加强对医生用药的培训,严格执行用药技术规范;建立医生处方评价制度,对科室、医生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将科室和医生合理用药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及医生晋升职级的重要条件。第三,强化成本核算和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全体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使之自觉地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
医院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法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如避免行政冗员和资源闲置等。新修订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提供了口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此外,设立价格管理机构或专人管理价格工作,建立健全价格监管机制,接受公众监督;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对常见病、多发病明码标价,限定最高价格;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优化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互信合作,降低医药投入成本等举措的落实也会起到"截流"的功效。
完善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采购和价格等政策,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以此降低检查费用;以省(区、市)为单位逐步推开植(介)八类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
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控制检验、检查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扩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规范互认程序,避免重复检查,特别是高精尖仪器检查。- - 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费用支付方式。
取消医务人员奖金分配与所在科室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办法,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奖金分配机制。
定期向社会公布医院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价格水平、次均费用、病种费用等信息。
引进医疗机构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增强医疗机构业务活动和成本构成的透明度。第一建立控制医药费用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次均费用增长率,医药总收入,出院者平均住院臼,药品、检查、化验、卫生材料收入占医药总收入比重,百元业务收入卫生材料消耗,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等。第二,医院院长是控制费用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医药费用控制工作,责任到人。第三,适当增设并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收费项目和标准,降低药品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不定时的组织财政、医政、监察、审计、物价等部门的人员和专家,开展医药费用控制目标执行情况检查,对费用超标的医疗机构提出警示,限期整改。第四,按财政专项补助与费用控制结合的以奖代补原则,对医院控制费用效果进行补助。第五,医保部门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对定点医院的病人就医管理、诊疗行为、费用比例形成契约关系。继续设置医院次均住院费用标准,引导医院控制不合理费用。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对检查中发现次均住院费用畸高或增长过快,年业务收入增长比例与住院人数增长比例严重不符的单位,组织开展专项审核,审核中发现的不规范服务行为和费用控制的漏洞要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暂停或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总之,从各国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医药费用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医药费用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政府财政、基本医疗保障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短时间内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将会影响民众的切身利益。
客观分析医药费用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供方影响成为影响医药费用增长的三大推手。因此,制定公立医院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控制策略,须多管齐下,从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上着眼和落脚。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盘活卫生资源,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大突破口。目前,公立医院上下联动、分工合作已大致形成四大模式,即大医院对口支援中小医院、院办院管、托管和松散式援助。为促进公立医院深入开展上下联动、分工合作,不少地区探索各种激励约束机制,包括政府对医院支援基层的经费补偿、精神鼓励、完善医保制度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建立医疗服务体系上下联动机制,要由政府主导,采取制定分工协作的经费支持、人员编制及绩效考核等措施,推动全方位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卫生、医保部门应当相互协调,制定医保制度与双向转诊衔接的政策,包括拉开报销档次,降低起付线等。首先,在保证临床诊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要面向大多数患者提供简便、廉价、有效的适宜技术,实现诊疗的最优化。其次,要加强对医生用药的培训,严格执行用药技术规范;建立医生处方评价制度,对科室、医生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将科室和医生合理用药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及医生晋升职级的重要条件。第三,强化成本核算和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全体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使之自觉地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
医院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法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如避免行政冗员和资源闲置等。新修订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提供了口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此外,设立价格管理机构或专人管理价格工作,建立健全价格监管机制,接受公众监督;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对常见病、多发病明码标价,限定最高价格;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优化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互信合作,降低医药投入成本等举措的落实也会起到"截流"的功效。
完善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采购和价格等政策,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以此降低检查费用;以省(区、市)为单位逐步推开植(介)八类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
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控制检验、检查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扩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规范互认程序,避免重复检查,特别是高精尖仪器检查。- - 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费用支付方式。
取消医务人员奖金分配与所在科室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办法,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奖金分配机制。
定期向社会公布医院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价格水平、次均费用、病种费用等信息。
引进医疗机构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增强医疗机构业务活动和成本构成的透明度。第一建立控制医药费用监测指标体系,包括次均费用增长率,医药总收入,出院者平均住院臼,药品、检查、化验、卫生材料收入占医药总收入比重,百元业务收入卫生材料消耗,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等。第二,医院院长是控制费用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医药费用控制工作,责任到人。第三,适当增设并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收费项目和标准,降低药品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不定时的组织财政、医政、监察、审计、物价等部门的人员和专家,开展医药费用控制目标执行情况检查,对费用超标的医疗机构提出警示,限期整改。第四,按财政专项补助与费用控制结合的以奖代补原则,对医院控制费用效果进行补助。第五,医保部门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对定点医院的病人就医管理、诊疗行为、费用比例形成契约关系。继续设置医院次均住院费用标准,引导医院控制不合理费用。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对检查中发现次均住院费用畸高或增长过快,年业务收入增长比例与住院人数增长比例严重不符的单位,组织开展专项审核,审核中发现的不规范服务行为和费用控制的漏洞要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暂停或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总之,从各国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医药费用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医药费用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政府财政、基本医疗保障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短时间内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将会影响民众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