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之掌握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乐学、会学、善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激趣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要成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课堂的开始便是导入,成功的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来的心理平衡,对接下来所讲授的知识有所期望。在数学课堂上假如有一个趣味十足的引入,就可以驱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认真听讲的状态。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一堂课的导入。
例如在教学“利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一节时,先出几道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试题让学生解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此时,学生都快速拿出纸笔进行计算,我又说:“我有一种方法,即使不用笔算也能很快得出答案。”学生立即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这时把今天所授内容的大标题写在黑板上,立刻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真正的授课这才开始。只有用精彩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长期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这样教师才能教得扎实、生动,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趣。
1.小学生认知度低、自尊心强,天真幼稚,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受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和谐、包容、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强化课堂学习中的鼓励性评价,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一起练,引导多方验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比如“表现不错,继续努力”。而对于稍微落后的学生,不能直接指责,应鼓励他们再认真检查一遍,一步一步,耐心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是同步的,一起学习知识,一起动脑思考,是他们的朋友,进而倍感师爱。只有师生间感情融洽,合作愉快,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有效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调整至最佳心理状态,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讲“圆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段视频,视频画面显示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汽车轮胎,一个接一个地飞驰而过,然后通过电脑模拟,把一个个轮胎依次改变成三角形、四边形和六边形,让这些奇怪的轮胎在路面上“跳舞”。看到这些后,学生肯定非常好奇今天老师到底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让他们看这些奇怪的画面?伴随着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顿时学生对此问题立即产生兴趣,三三两两地讨论起来,如此便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亲自动手,不仅能享受操作过程,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9的分成和组成”一节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9张卡片,并要求把9张卡片采用不同方法分成两堆,每分一种记录一次,避免出现重复。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总结出八种分法。有了亲自操作经验,学生借助对实物的形象思维立即总结出一套分配规律:首先从左手八张、右手一张开始,然后左边少一张右边就多一张,依次操作,共有八种分法。这时,有位学生举手告诉老师:当分完前四种后,把左右两部分相互调换即可得到后四种。最后,再把分得的两部分相加得出结果为9,这就是9的组成。不仅学习了9的分成和组成,还为后期学习9的加减法做好了准备。通过有趣的教学,学生既学会9的分成,又提高思维能力。可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学习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脑海中出现“为什么”“怎样解答”等疑问时,说明思维已开始启动。所以,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合理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这样,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就是课堂练习,它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设计练习时应该注意对比性和小坡度。学生掌握教学规律后,可以通过练习从知识转为技能。但是,设计练习必须精准,不能盲目地搞题海战术,一味地重复训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练习,一般可把练习分为五个层次:尝试性、基本性、重点性、变形性、综合性。第一层:尝试性练习,知识铺垫;第二层:基本型练习,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第三层:重点性练习,选其重点进行培训;第四层:变形性练习,探索本质;第五层:综合性练习,增加难度、开发智力。完成以上五个练习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知识,还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師应该采用兴趣教学法,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让学生以学习为乐趣,积极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激趣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要成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课堂的开始便是导入,成功的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来的心理平衡,对接下来所讲授的知识有所期望。在数学课堂上假如有一个趣味十足的引入,就可以驱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认真听讲的状态。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一堂课的导入。
例如在教学“利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一节时,先出几道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试题让学生解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此时,学生都快速拿出纸笔进行计算,我又说:“我有一种方法,即使不用笔算也能很快得出答案。”学生立即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这时把今天所授内容的大标题写在黑板上,立刻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真正的授课这才开始。只有用精彩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所学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长期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这样教师才能教得扎实、生动,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趣。
1.小学生认知度低、自尊心强,天真幼稚,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受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和谐、包容、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强化课堂学习中的鼓励性评价,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一起练,引导多方验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比如“表现不错,继续努力”。而对于稍微落后的学生,不能直接指责,应鼓励他们再认真检查一遍,一步一步,耐心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是同步的,一起学习知识,一起动脑思考,是他们的朋友,进而倍感师爱。只有师生间感情融洽,合作愉快,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有效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调整至最佳心理状态,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讲“圆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段视频,视频画面显示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汽车轮胎,一个接一个地飞驰而过,然后通过电脑模拟,把一个个轮胎依次改变成三角形、四边形和六边形,让这些奇怪的轮胎在路面上“跳舞”。看到这些后,学生肯定非常好奇今天老师到底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让他们看这些奇怪的画面?伴随着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顿时学生对此问题立即产生兴趣,三三两两地讨论起来,如此便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亲自动手,不仅能享受操作过程,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9的分成和组成”一节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9张卡片,并要求把9张卡片采用不同方法分成两堆,每分一种记录一次,避免出现重复。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总结出八种分法。有了亲自操作经验,学生借助对实物的形象思维立即总结出一套分配规律:首先从左手八张、右手一张开始,然后左边少一张右边就多一张,依次操作,共有八种分法。这时,有位学生举手告诉老师:当分完前四种后,把左右两部分相互调换即可得到后四种。最后,再把分得的两部分相加得出结果为9,这就是9的组成。不仅学习了9的分成和组成,还为后期学习9的加减法做好了准备。通过有趣的教学,学生既学会9的分成,又提高思维能力。可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学习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脑海中出现“为什么”“怎样解答”等疑问时,说明思维已开始启动。所以,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合理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这样,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就是课堂练习,它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设计练习时应该注意对比性和小坡度。学生掌握教学规律后,可以通过练习从知识转为技能。但是,设计练习必须精准,不能盲目地搞题海战术,一味地重复训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练习,一般可把练习分为五个层次:尝试性、基本性、重点性、变形性、综合性。第一层:尝试性练习,知识铺垫;第二层:基本型练习,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第三层:重点性练习,选其重点进行培训;第四层:变形性练习,探索本质;第五层:综合性练习,增加难度、开发智力。完成以上五个练习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知识,还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師应该采用兴趣教学法,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让学生以学习为乐趣,积极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