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有人给新课程总结了六个方面的特点: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管理实现民主化,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新课程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而课程的实施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又在于教师。如果没有教师对本次课程改革全面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没有教师的协助及积极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新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例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课程的综合化以及课程管理的民主化等这些理念对于习惯了旧课程的广大教师来讲是全新的,因此,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非常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改变教师角色。新课程也给教师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创造了一个自我展现的空间,带来了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
一、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交往放在突出位置。第一,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新课程应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权利的实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和道德养成,是完全的个性化教育;第二,倡导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视野出发,把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校外的社会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发展学生完满的人性,培养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第三,课程管理民主化。这是课程权力再分配的结果。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与推行是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迎合了实际范围内课程权力再分配的潮流。校本课程应运而生,在课程权利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场所方面,学校是集体场所。校本课程所涵盖的综合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充满情趣;第四,课程评价多元化。现代教育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还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其他潜能,如学习情感和态度,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方式也应多样化,不仅要重视总结性的评价,还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新挑战
新课程实施带给教师一系列的挑战。实验区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任务加重。具体来说,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 教育观念的挑战
教师要转变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教育中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建立活动教学观,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树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
2. 新的教学情景的挑战
新课程的实施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教师、学生、内容、教材四因素整合,互惠沟通。新课程环境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多方面发展,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信息多项交流等,这使得教学中不确定因素增加,表现为: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不确定。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
3. 对知识储备的挑战
新课程结构更多体现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在课程内容上要纠正过去“繁、难、偏、旧”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对教师原来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课程资源,增强课程意识等。
三、新角色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换任务。新的课程标准的施行,允许教师对教材说不,使学生对教师说不,教师对学校说不。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执行,而是选择;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接受,而是质疑。因此,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将是观念、知识、能力、积累、信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转换。
1. 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新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要求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由绝对的知识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实验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计划的开展、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要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将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2. 反思性实践者
在新课程的挑战下,教师担负的责任明显加重,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理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反思。这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采用符合新理念的新型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成为一个具备不可替代的反思性实践者。
3. 课程开发者
随着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增强、弹性加大,教师可支配因素也相应增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和课程专家一起参与到课程的决策、开发等多方面来,他已经不单单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同时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建设者和管理者。
4. 行动研究者
行动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在反思与研究中获得新生。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景,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开辟了途径,从而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实践理论。
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的本质在于产生新意,在于学校文化的重建,这些都是原先所不曾有的,因而对教师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挑战。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因而无法回避这些变化和挑战。然而,教师通过积极回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就会创造出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没有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另一方面,新课程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方向和新途径,并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们相互促进的根本前提就是教师要积极理解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因此,教师要保证经常性和系统性的自我反思,记录关键事件,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积极地与其他教师、与教育研究人员相互合作、交流,不断发现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并不断探索,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个人意愿,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理解和宽容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挑战意味着机遇,教师应该抓住机遇,不断进行“充电”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在专业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在持续的成长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一、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交往放在突出位置。第一,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新课程应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权利的实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和道德养成,是完全的个性化教育;第二,倡导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视野出发,把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校外的社会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发展学生完满的人性,培养和谐发展的社会公民;第三,课程管理民主化。这是课程权力再分配的结果。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与推行是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迎合了实际范围内课程权力再分配的潮流。校本课程应运而生,在课程权利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场所方面,学校是集体场所。校本课程所涵盖的综合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充满情趣;第四,课程评价多元化。现代教育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还应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其他潜能,如学习情感和态度,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方式也应多样化,不仅要重视总结性的评价,还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新挑战
新课程实施带给教师一系列的挑战。实验区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增大,任务加重。具体来说,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 教育观念的挑战
教师要转变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学校教育中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建立活动教学观,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树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
2. 新的教学情景的挑战
新课程的实施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教师、学生、内容、教材四因素整合,互惠沟通。新课程环境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多方面发展,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信息多项交流等,这使得教学中不确定因素增加,表现为: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不确定。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
3. 对知识储备的挑战
新课程结构更多体现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在课程内容上要纠正过去“繁、难、偏、旧”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对教师原来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课程资源,增强课程意识等。
三、新角色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换任务。新的课程标准的施行,允许教师对教材说不,使学生对教师说不,教师对学校说不。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执行,而是选择;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接受,而是质疑。因此,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将是观念、知识、能力、积累、信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转换。
1. 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新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要求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由绝对的知识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实验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计划的开展、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要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将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2. 反思性实践者
在新课程的挑战下,教师担负的责任明显加重,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理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反思。这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采用符合新理念的新型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成为一个具备不可替代的反思性实践者。
3. 课程开发者
随着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增强、弹性加大,教师可支配因素也相应增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将和课程专家一起参与到课程的决策、开发等多方面来,他已经不单单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同时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建设者和管理者。
4. 行动研究者
行动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在反思与研究中获得新生。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景,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开辟了途径,从而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实践理论。
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的本质在于产生新意,在于学校文化的重建,这些都是原先所不曾有的,因而对教师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挑战。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因而无法回避这些变化和挑战。然而,教师通过积极回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就会创造出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没有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另一方面,新课程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方向和新途径,并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们相互促进的根本前提就是教师要积极理解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因此,教师要保证经常性和系统性的自我反思,记录关键事件,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积极地与其他教师、与教育研究人员相互合作、交流,不断发现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并不断探索,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个人意愿,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理解和宽容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挑战意味着机遇,教师应该抓住机遇,不断进行“充电”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在专业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在持续的成长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