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259-02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复合体,是以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为基础,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提高土壤肥力、持续增产、持续协调、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从而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
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以群众自发形成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主[1]。生态农业实际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如日光温室的增温效应可使蔬菜在冬天正常生长,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2];化城镇梁李家庭农场发展的“粮喂猪(转化)—粪便入池—沼气—沼粪作肥”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利用作物秸秆,如马铃薯杆、蔬菜废弃物、猪粪入池产气,沼液和沼渣又是优质的作物肥料,既减少了病虫害,又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2008年投资150万元,建起了300 m2的生态养猪场,建沼气池5口,蓄水池3口,打机压井10个,实行粮食养猪,猪粪进池,既解决农户的照明煮饭和取暖能源问题,又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购肥料资金紧的问题。在该家庭农场的带动下,仅巴州区发展生态循环种植规模5 533.33 hm2,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5.2%,新增社会总产值2 563.78万元,农业生产质量得到提高。
2 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资
农业增产增收,一靠科学、二靠化肥、三靠农药来保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环境和产品都受到了污染,使生态农业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农田基础设施不匹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
2.2 生态破坏现象较突出
一是农村大修大建损坏了天然植被,导致山体滑坡。二是农业综合治理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田埂山坡“遍山红”。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破坏自然环境,如坡面杂草一扫而光等。
2.3 废异物处理技能有待提高
废异物如垃圾、工业废品、养殖场粪便残渣等污染较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亟需处理。
2.4 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有待提高
当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体系不健全,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跨为“大污”,而且“小污”酿成“大害”。如畜禽养殖场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给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负面影响,给生态农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3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 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生态环境实行先污染后治理,效果一直不理想。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自然生态恢复时间较长。总之,在生态建设上,要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以节约投资。
3.2 “四位一体”保护生态
“四位一体”是沼气、猪禽舍、厕所、阳光温室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如化成镇水观音村梁李智能化现代家庭农场示范的“粮食—猪—沼气(粪便入池)—气—照明煮饭—沼水上田”的生态循环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实现了作物的高产出,既增加了产量和收入,又减少了产品污染,也保护了环境,农业综合效益普遍提高。
3.3 综合治理生态环境
一要给秃顶山“戴帽子”。“戴帽子”的山顶实行封闭看管,营造水土、保护森林和植被,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二要给对山腰“删带子”。这些地田大多数是退耕还林地带,实行专人管理,禁止人畜践踏。三要给坡地筑埂子。坡度大于5°的降缓坡地修埂子,埂宽1 m、埂高0.3~0.4 m,埂上栽优质水果、地上种花生、杂耳根或黄豆,埂边栽掉岩银花、树叉挂植食用菌,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创造条件。四要地埂“锁边子”。利用地埂栽植红心弥猴桃或黄花等经济作物护埂保土增效益。五要荒坡、沟栽苗子。对荒坡、沟发展以椒子、黑桃、银杏为主的经济林木,促进农民增收。六要深沟穿靴子。在分支、主沟建防洪坎,拦蓄泥沙,调节水力减少冲刷。七是利用闲土“钉扣子”。要充分发挥因边地角、屋前屋后发展庭园经济,种满种尽。
3.4 重新认识生态农业的发展
以前,人们认为生态农业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不用机械作业的方法,但这种说法不科学,不符合生态学原理。通过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总结群众自发形成的、好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渔—鸭—红浮萍”“粮—猪—沼气—气(照明煮饭)—沼渣上田(优质肥料)”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模式既提高了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进化发展的,其与传统农业的不同在于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要有足够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它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自然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方式,具有综合性、多样性、持续性,可避免重污染、难以降解、易于通过食物链富集的物质进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农业的优化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3-4]。
3.5 发展生态农业多种模式
3.5.1 “四位一體”的复合型模式。这种模式是设施农业(大棚反季蔬菜),由“五自动”(自动调温、自动保洁、自动喂食、自动消毒灭菌、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养猪多用温室、贮粪池、沼气池组成的多因子种养模式。通过科学组装配套,形成以大棚、温室、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行种养结合、养殖业(猪、鸡)、种植有机蔬菜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生态模式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大棚、温室为动力,以沼气、沼渣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在同地块土地上将大棚、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2 生态多元组装模式。一是時空利用模式。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二是食物循环模式。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三是时空、食物综合利用模式。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5]。
3.5.3 生物组群复合模式。一是“牛—磨菇—蚯蚓—鸡—鱼生物群组”复合模式,即利用杂草、黑麦草、黄竹草喂牛,牛粪作磨菇培养料养菇,收后的下脚料繁殖蚯蚓,利用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上田作肥的种养方法。二是“渔—果—鸡—食用菌”模式,即利用微水池养鱼,池埂栽果园,果树脚下圈养巴山土鸡,树杈上放植平菇带的综合利用方法。
3.5.4 粮经混合种养模式。一是“稻—渔—鸭—萍”的生态种养模式。即在稻田开“十”字大沟,沟宽40 cm,沟深30 cm,放鱼1.5万尾/hm2左右,在田中做埂,宽40 cm,高40 cm,搭架盖草帘,作为鸭子栖身之地,放鸭375~450只/hm2,放红浮萍2 250 kg/hm2,鸭吃虫防病,鱼游动,促进了微生物活力,土壤通透性得到提高,萍又是优质渔饲料,渔、鸭粪作肥,有利水稻稳产增收。二是“稻—渔—鸭—萍—蘑菇”模式。水稻收后,开沟做厢,一般厢宽3 m,高25 cm,做成瓦背型,然后铺撒营养料,消毒灭菌,科学点菌,盖一层消毒灭菌粒土后,覆盖草帘,草帘上盖薄膜,同时注意清沟排水,中午揭帘排湿。
4 参考文献
[1] 邵苏南.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J].硅谷,2009(8):190.
[2] 刘涛.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界,2014(27):16.
[3] 邓波.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浅析[J].魅力中国,2014(12):26.
[4] 杨家全,周德芳.临沧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S1):141.
[5] 刘光灿,杨志成,陈立灿,等.罗平县发展生态农业的综合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12(S1):149-150.
关键词 生态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259-02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复合体,是以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为基础,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提高土壤肥力、持续增产、持续协调、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从而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
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以群众自发形成的生态农业模式为主[1]。生态农业实际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如日光温室的增温效应可使蔬菜在冬天正常生长,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2];化城镇梁李家庭农场发展的“粮喂猪(转化)—粪便入池—沼气—沼粪作肥”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利用作物秸秆,如马铃薯杆、蔬菜废弃物、猪粪入池产气,沼液和沼渣又是优质的作物肥料,既减少了病虫害,又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2008年投资150万元,建起了300 m2的生态养猪场,建沼气池5口,蓄水池3口,打机压井10个,实行粮食养猪,猪粪进池,既解决农户的照明煮饭和取暖能源问题,又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购肥料资金紧的问题。在该家庭农场的带动下,仅巴州区发展生态循环种植规模5 533.33 hm2,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5.2%,新增社会总产值2 563.78万元,农业生产质量得到提高。
2 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资
农业增产增收,一靠科学、二靠化肥、三靠农药来保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环境和产品都受到了污染,使生态农业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农田基础设施不匹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
2.2 生态破坏现象较突出
一是农村大修大建损坏了天然植被,导致山体滑坡。二是农业综合治理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田埂山坡“遍山红”。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破坏自然环境,如坡面杂草一扫而光等。
2.3 废异物处理技能有待提高
废异物如垃圾、工业废品、养殖场粪便残渣等污染较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亟需处理。
2.4 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有待提高
当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体系不健全,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跨为“大污”,而且“小污”酿成“大害”。如畜禽养殖场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给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负面影响,给生态农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3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 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生态环境实行先污染后治理,效果一直不理想。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自然生态恢复时间较长。总之,在生态建设上,要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以节约投资。
3.2 “四位一体”保护生态
“四位一体”是沼气、猪禽舍、厕所、阳光温室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如化成镇水观音村梁李智能化现代家庭农场示范的“粮食—猪—沼气(粪便入池)—气—照明煮饭—沼水上田”的生态循环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实现了作物的高产出,既增加了产量和收入,又减少了产品污染,也保护了环境,农业综合效益普遍提高。
3.3 综合治理生态环境
一要给秃顶山“戴帽子”。“戴帽子”的山顶实行封闭看管,营造水土、保护森林和植被,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二要给对山腰“删带子”。这些地田大多数是退耕还林地带,实行专人管理,禁止人畜践踏。三要给坡地筑埂子。坡度大于5°的降缓坡地修埂子,埂宽1 m、埂高0.3~0.4 m,埂上栽优质水果、地上种花生、杂耳根或黄豆,埂边栽掉岩银花、树叉挂植食用菌,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创造条件。四要地埂“锁边子”。利用地埂栽植红心弥猴桃或黄花等经济作物护埂保土增效益。五要荒坡、沟栽苗子。对荒坡、沟发展以椒子、黑桃、银杏为主的经济林木,促进农民增收。六要深沟穿靴子。在分支、主沟建防洪坎,拦蓄泥沙,调节水力减少冲刷。七是利用闲土“钉扣子”。要充分发挥因边地角、屋前屋后发展庭园经济,种满种尽。
3.4 重新认识生态农业的发展
以前,人们认为生态农业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不用机械作业的方法,但这种说法不科学,不符合生态学原理。通过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总结群众自发形成的、好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渔—鸭—红浮萍”“粮—猪—沼气—气(照明煮饭)—沼渣上田(优质肥料)”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模式既提高了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进化发展的,其与传统农业的不同在于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要有足够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它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自然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方式,具有综合性、多样性、持续性,可避免重污染、难以降解、易于通过食物链富集的物质进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农业的优化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3-4]。
3.5 发展生态农业多种模式
3.5.1 “四位一體”的复合型模式。这种模式是设施农业(大棚反季蔬菜),由“五自动”(自动调温、自动保洁、自动喂食、自动消毒灭菌、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养猪多用温室、贮粪池、沼气池组成的多因子种养模式。通过科学组装配套,形成以大棚、温室、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行种养结合、养殖业(猪、鸡)、种植有机蔬菜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生态模式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大棚、温室为动力,以沼气、沼渣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在同地块土地上将大棚、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2 生态多元组装模式。一是時空利用模式。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二是食物循环模式。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三是时空、食物综合利用模式。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5]。
3.5.3 生物组群复合模式。一是“牛—磨菇—蚯蚓—鸡—鱼生物群组”复合模式,即利用杂草、黑麦草、黄竹草喂牛,牛粪作磨菇培养料养菇,收后的下脚料繁殖蚯蚓,利用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上田作肥的种养方法。二是“渔—果—鸡—食用菌”模式,即利用微水池养鱼,池埂栽果园,果树脚下圈养巴山土鸡,树杈上放植平菇带的综合利用方法。
3.5.4 粮经混合种养模式。一是“稻—渔—鸭—萍”的生态种养模式。即在稻田开“十”字大沟,沟宽40 cm,沟深30 cm,放鱼1.5万尾/hm2左右,在田中做埂,宽40 cm,高40 cm,搭架盖草帘,作为鸭子栖身之地,放鸭375~450只/hm2,放红浮萍2 250 kg/hm2,鸭吃虫防病,鱼游动,促进了微生物活力,土壤通透性得到提高,萍又是优质渔饲料,渔、鸭粪作肥,有利水稻稳产增收。二是“稻—渔—鸭—萍—蘑菇”模式。水稻收后,开沟做厢,一般厢宽3 m,高25 cm,做成瓦背型,然后铺撒营养料,消毒灭菌,科学点菌,盖一层消毒灭菌粒土后,覆盖草帘,草帘上盖薄膜,同时注意清沟排水,中午揭帘排湿。
4 参考文献
[1] 邵苏南.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J].硅谷,2009(8):190.
[2] 刘涛.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界,2014(27):16.
[3] 邓波.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浅析[J].魅力中国,2014(12):26.
[4] 杨家全,周德芳.临沧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S1):141.
[5] 刘光灿,杨志成,陈立灿,等.罗平县发展生态农业的综合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12(S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