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继承与发展的是中国传统音乐吗r——论中国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和音乐传统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mao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音乐是什么?中国传统音乐是什么?中国音乐传统又是什么?这些看似繁琐的概念,却和现今中国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对这些概念的思考最初源于一个问题:“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发展的是中国传统音乐吗?”这个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吗?是否存在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发展的中国音乐中,包含了符合中国音乐传统的中国传统音乐和受到西方音乐影响后在近现代产生的新音乐?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音乐传统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并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两类中国音乐发展和传承的案例,进行观点阐述和论证.
其他文献
入伏帖rn午睡醒来,元神还在慢悠悠折返的路上,贴在木沙发上的身板像生了无数须根,一动也不能动,能动的似乎只有两只仍然呆滞的眼睛.凉风从窗户涌进屋来,像一个老学究,把茶几上的一本《国语》翻过来又翻过去,入睡前肌肤上千百溪流一样的汗早就收了,原本火星四溅的心也随之澄静下来.屋后山上的云如墨团,如牛粪,如夜叉,又如一只只锅盖,沉沉扣在山顶.大雨将至而未至.
期刊
2021年,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阶段,身居雄县的摄影人陈法鹏、程泽军、梁克义、邢双桥、郑前、鲁洋等被恢弘、壮阔的建设场景所吸引,用镜头记录下未来之城日新月异的建设场面和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聚焦雄安建设者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风彩.在建设大军中,不乏夫妻并肩劳动的身影,他们告别体弱多病的父母,留下年纪尚幼的学童,从四面八方结伴而来,成双成对地投身热火朝天的雄安建设.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他们相濡以沫,同心合力,脸上最多的是坚毅、向上、乐观的表情.拍摄者被他们不惧困难、不
期刊
《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1]于2021年3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2019年出版的英文原著书名为《面具》(Unmasked),借鉴作曲家韦伯自己的代表作《剧院魅影》中的标志性元素,一语双关地将自己人生的回忆录隐喻为摘下面具后内心隐秘的自我展露.500多页的厚度,以亲历者与见证人的身份展开叙事,以精致的英式幽默,甚至有些“凡尔赛”般的叙事风格将其七十余载的人生经历进行“自我”建构.而中文书名“天才与狂喜”的进一步解读似乎更具吸睛和故事性,无疑为日后的热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红色歌曲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当今说教式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适应学生的现实要求,以红色歌曲的形式加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本文将探寻红色歌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探析前者在后者中的价值,以期对实际教学产生现实意义.
歌曲《锦瑟》是一首将古诗词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它为经典诗词赋予了新时代的生命和意义.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作曲分析法、演唱经验总结法,来探究如何使演唱更加符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从而让演唱更加符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味.
声乐教学法是揭示声乐及声乐教学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在长时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声乐的教学方法做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各大高校均有开设声乐教学法这门课程,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由于人有特殊性,声乐的唱法和教法因人的不同而各有不同.但声乐教学法这一学科则是在众多不同中找出共性,从而使得学生在训练声乐技术时有一个相对科学的理论系统.本文主要从声乐学习者的视角出发,探究声乐教学法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rn那棵柿子树,不仅仅是我的,也是整个安居苑小区的.rn安居苑是石化城的一个职工生活区,我是小区里的住户.我与小区里所有的人一样,生活都是普通人的,是从古典的习俗中延续下来的,如早晨跑步、晚饭后散步消食.这些运动大多在足球场里进行.在秋冬,我与那些消食的人到足球场,与其说是“散步”,还不如说是“看柿子树”.rn足球场在小区的西边,树林从三面抱着它.多少年了,那柿子树一直在足球场西墙外的树林里昂着头颅,像护着林子的神.它比树林里的其它树木高出不少,人们只要一抬头,目光就能与它相撞.每当秋寒到了,虬枝上的果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师声乐教学方式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传统声乐课堂教学方式、“小组课”“集体课”“声乐慕课”“声乐微课”“混合式声乐教学模式”等多种声乐教学方式各具优势又存在不足,如何在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声乐教学受众逐渐庞大的前提下“扬长避短、与时俱进”,是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声乐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民歌传承人传承的不仅是一首首民歌,他们所展现的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一个时代生活的面貌,民歌传承人是我们了解不同时代的动态媒介.因此,探寻民歌传承人艺术生涯对于了解和传承民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整理了大别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余述凡的访谈资料,从学习民歌、传唱民歌、传承民歌三个方面对其艺术人生进行扫描,以此管窥民歌非遗传承人的生命历程和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本文以选取德奥艺术歌曲为例来剖析学习德奥艺术歌曲的重要性.以舒伯特《纺车旁的格雷琴》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声乐专业的演唱者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歌曲,而不是直接学习歌剧咏叹调和参与表演:一、通过学习艺术歌曲看到历史上各民族最伟大诗人的创作;二、诗歌语言的魅力以及它们如何在创造音乐语言中发挥作用;三、作曲家在将文字和音乐融合时所产生的美感;四、拓宽演唱者的想象力并增加不同语言中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