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发展,中国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哪些内容可以并能有效地代表中国在国际上传播是需要慎重思考和选择的。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在语言依托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内容上的构建。从中国古代文化向现代元素过渡;从中国影视经典向写实记录过渡;从中国民俗文化向民族特色、民间艺术过渡。力求让“一带一路”上的广大学生和民众更全面的了解人文中国、魅力中国,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内容;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汉语国际传播应该在汉语语言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润物无声般的带进汉语文化的传播。那哪些文化内容构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要认真做一个筛选的。陆俭明教授在第二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国际传播。”[1]我们所认为的中国文化并不一定就是世界所需要的,要从对方的需求出发来提供一带一路上的广大学生和民众能看得懂、接受得了、欣赏喜欢的文化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获取这些前提信息,我想这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等机构的大力协助和支持。通过孔子学院课堂和孔子学院相关类似机构为当地设置的咨询与交流平台,收集采纳广大学生和民众所想了解的人文中国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填充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内容上的构建是大有裨益的。当然,除此以外我们也要从自身文化的立足点考虑,筛选并前期制作相关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学生、企业、社区等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中国文化内容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过渡。
一、从中国古代文化向现代元素的过渡
传播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认为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以孔子学院赴外培训项目课程和自身海外教学经历为例,最为常见的且每年都教授的包括有太极拳、中国书法、国画、中国结、唐装服饰、包饺子、折扇子等在内的文化课程。这些文化课程不可否认的体现着中国的文化特色,但唐装服饰、中国功夫在内的很多文化元素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已不再是穿唐装、分派别练习中国功夫争地位的时代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也非常有必要添加现代元素向现代中国过渡了。
当今的中国从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建筑的兴建到神舟飞船与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从超级计算机的夺冠,高铁巨龙的飞驰到杭州G20峰会的成功召开;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传播对于与海外相关企业的合作双赢提供着很大的帮助。中国的现代文化元素时时更新,事事更新,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应该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之外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二、从中国影视经典向写实记录的过渡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逐渐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众多的海外汉语爱好者从国际影视大奖中获取关于中国的影视作品。观众从其中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等方面了解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念。我们不能否认影视作品在中国文化传播上带给我们的巨大贡献。但当我们重新审视国际获奖影视作品:《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我们发现特定年代下的特定生活会给观众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错觉,海外汉语爱好者们先入为主的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模式化和固定化。我们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文化作品向外国人展现今天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写实记录片以一种新的视角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通过漫长的时间拍摄浓缩提取出符合大众乐见的影视作品并登上国际舞台。《鸟巢,梦开始的地方》以长达四年的全程拍摄记录了鸟巢这个世界瞩目的体育场从无到有的过程及背后的故事,以全长50分钟的播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的伟大和深刻内涵。类似的纪录片还有《新丝绸之路》《熊猫宝宝》,这样的题裁作品无疑使更多海外汉语关注者和爱好者真实的了解了发展中的现代中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以同样的拍摄方式记录中国各个省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为更多人了解人文中国,来中国留学、旅游提供前期的向导。
三、从中国民俗文化向民族特色、民间艺术的过渡
中国的民俗文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深刻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它为大多数中国人自愿接受并遵奉却又不等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些生活习俗。[4]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清明等日子里,大多数中国人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庆祝着这一天的到来。很多海外汉语学习者和国内留学者已深深感受到这种节日的气氛和庆祝方式。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国家,各个民族又有着属于本民族的节日特色。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历史内涵。此外,中国各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民间艺人,他们手下的糖画、泥塑、玉雕、根雕等民间艺术在这些朴实的传统匠人中一辈辈的传承。这些无疑给中国文化带来更多值得探知的神秘色彩。在人文中国的国际传播中,我们不仅要把普遍化、稳定化的民俗文化展现给世界,也要把民族的特色,民间的艺术展现给世界。
我们谈中国文化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内容上的过渡,并不是要摒弃我国的古代文化或以前的辉煌成就。而是在前期制作和传播的同时拉近时代的缩影,既让海外漢语爱好者看到我们五千多年的古文明成就,也让他们了解到不断崛起日益更新强大的现代中国文明。
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将会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不断地发展、完善。其传播内容的构建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强大不断更新、充实。中国文化将一直秉承“和”的文化理念,搭建诸多如孔子学院之类的合作平台,在多元的国际文化中互相交流,不断借鉴。力求在走出去的同时融进去并继续发扬自身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J].华文教育与研究,2013.第03期.1~4页.
[2]王辉.语言助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16.12.25.第007版.
[3]李建军.实现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六大转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第34卷第6期.
[4]阮静.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2.第9期.43~47页.
[5]张德瑞.对孔子学院国际传播战略的思考[J].中国战略,G249.26.61~67转95页.
【关键词】 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内容;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汉语国际传播应该在汉语语言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润物无声般的带进汉语文化的传播。那哪些文化内容构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要认真做一个筛选的。陆俭明教授在第二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国际传播。”[1]我们所认为的中国文化并不一定就是世界所需要的,要从对方的需求出发来提供一带一路上的广大学生和民众能看得懂、接受得了、欣赏喜欢的文化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获取这些前提信息,我想这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等机构的大力协助和支持。通过孔子学院课堂和孔子学院相关类似机构为当地设置的咨询与交流平台,收集采纳广大学生和民众所想了解的人文中国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填充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内容上的构建是大有裨益的。当然,除此以外我们也要从自身文化的立足点考虑,筛选并前期制作相关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学生、企业、社区等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中国文化内容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过渡。
一、从中国古代文化向现代元素的过渡
传播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认为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以孔子学院赴外培训项目课程和自身海外教学经历为例,最为常见的且每年都教授的包括有太极拳、中国书法、国画、中国结、唐装服饰、包饺子、折扇子等在内的文化课程。这些文化课程不可否认的体现着中国的文化特色,但唐装服饰、中国功夫在内的很多文化元素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已不再是穿唐装、分派别练习中国功夫争地位的时代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也非常有必要添加现代元素向现代中国过渡了。
当今的中国从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建筑的兴建到神舟飞船与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从超级计算机的夺冠,高铁巨龙的飞驰到杭州G20峰会的成功召开;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传播对于与海外相关企业的合作双赢提供着很大的帮助。中国的现代文化元素时时更新,事事更新,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应该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之外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二、从中国影视经典向写实记录的过渡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逐渐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众多的海外汉语爱好者从国际影视大奖中获取关于中国的影视作品。观众从其中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等方面了解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念。我们不能否认影视作品在中国文化传播上带给我们的巨大贡献。但当我们重新审视国际获奖影视作品:《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我们发现特定年代下的特定生活会给观众造成了一定意义上的错觉,海外汉语爱好者们先入为主的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模式化和固定化。我们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文化作品向外国人展现今天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写实记录片以一种新的视角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通过漫长的时间拍摄浓缩提取出符合大众乐见的影视作品并登上国际舞台。《鸟巢,梦开始的地方》以长达四年的全程拍摄记录了鸟巢这个世界瞩目的体育场从无到有的过程及背后的故事,以全长50分钟的播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的伟大和深刻内涵。类似的纪录片还有《新丝绸之路》《熊猫宝宝》,这样的题裁作品无疑使更多海外汉语关注者和爱好者真实的了解了发展中的现代中国。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以同样的拍摄方式记录中国各个省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为更多人了解人文中国,来中国留学、旅游提供前期的向导。
三、从中国民俗文化向民族特色、民间艺术的过渡
中国的民俗文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深刻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它为大多数中国人自愿接受并遵奉却又不等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些生活习俗。[4]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清明等日子里,大多数中国人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庆祝着这一天的到来。很多海外汉语学习者和国内留学者已深深感受到这种节日的气氛和庆祝方式。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国家,各个民族又有着属于本民族的节日特色。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花山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历史内涵。此外,中国各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民间艺人,他们手下的糖画、泥塑、玉雕、根雕等民间艺术在这些朴实的传统匠人中一辈辈的传承。这些无疑给中国文化带来更多值得探知的神秘色彩。在人文中国的国际传播中,我们不仅要把普遍化、稳定化的民俗文化展现给世界,也要把民族的特色,民间的艺术展现给世界。
我们谈中国文化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内容上的过渡,并不是要摒弃我国的古代文化或以前的辉煌成就。而是在前期制作和传播的同时拉近时代的缩影,既让海外漢语爱好者看到我们五千多年的古文明成就,也让他们了解到不断崛起日益更新强大的现代中国文明。
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将会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不断地发展、完善。其传播内容的构建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强大不断更新、充实。中国文化将一直秉承“和”的文化理念,搭建诸多如孔子学院之类的合作平台,在多元的国际文化中互相交流,不断借鉴。力求在走出去的同时融进去并继续发扬自身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J].华文教育与研究,2013.第03期.1~4页.
[2]王辉.语言助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16.12.25.第007版.
[3]李建军.实现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六大转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第34卷第6期.
[4]阮静.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2.第9期.43~47页.
[5]张德瑞.对孔子学院国际传播战略的思考[J].中国战略,G249.26.61~67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