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跨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沿岸企业排污严重,淮河有的地段变成了污水河,殃及沿河的老百姓。就在这时,一位在淮河边长大的记者舍弃工作,独自走上了监督淮河环保治理之路。
他年近花甲,体态瘦小,却显得很干练。几天的接触中,发现有不少人向他道喜。原来,他刚刚荣获被称为“亚洲诺贝尔奖”的“麦格赛赛奖”。该奖以菲律宾前总统麦格赛赛的名字命名,主要颁给为公共事业无私奉献的亚洲人或在亚洲工作的人士。7位获奖人分别来自孟加拉国、中国、日本和菲律宾,其他两位获奖的中国人是顶着压力搞环保的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和敢于揭露环境危机的浙江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
这位以民间人士身份获奖的人叫霍岱珊,今年57岁。在这巨大光环的背后他有着怎样的经历昵?
为了碧水蓝天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的霍岱珊,是喝着沙颖河水长大的。沙颍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上世纪80年代,爱好摄影的霍岱珊经常去那里拍风光。但他发现水污染越来越重,酱油色的水臭气浊天,死鱼漂得到处都是。
好在1995年国家开始治理淮河,到1997年实现沿岸企业排污达标。但淮河水面仍然漂着成片的鱼尸,岸边植被很多都死了,沿岸不少人都患了病……
此时,一件事更刺痛了当时在《周口日报》当记者的霍岱珊。他有个叫倪安民的儿时伙伴,在沈丘县槐店镇任镇长。倪为人刚正不阿,勇为百姓主持公道。有一次,霍岱珊在倪处碰到一群百姓上访,他们端着被污染的淮河水非让倪品尝。倪说正向上级反映,但他们不认,被逼急的倪当场把这罐毒水咕嘟咕嘟喝了下去,当时人们惊呆了。可后来他患了食道癌,弥留之际,霍岱珊去看他时,倪神色怅然,却拉着霍岱珊的手充满期待地说:“我不行了,你是咱们本乡本土的记者,你要为父老乡亲们说公道话啊。”当看到这个身高一米八几、曾铁塔般壮实的汉子,最后病到皮包骨的惨象,霍岱珊的心都碎了。
后来,霍岱珊还发现一个癌症村一黄孟营村。这是个让人“谈水色变”之地,因为14年里死于癌症的竟达百余人之多,病因多和水污染有关,如食道癌、肠癌、胃癌……尤其是,这样的癌症村并不止一处。甚至发生过一家四口被癌症“灭门”的惨剧。另外,霍岱珊有6位亲人的死,也和淮河的污染有关。
严酷的现实让霍岱珊痛心疾首,1998年,他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辞职了,和国家环保总局下属的《中国环境报》取得联系。该报发给他一个特约记者证,一个聘书,委托他去做1997年达标后的跟踪报道。此后,他开始从淮河源头、支流走到尽头,风尘仆仆走过,二十多个县市,行程数千公里,拍摄了万余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照片……目的只有一个,揭露污染,为老百姓讲公道话,保卫家园。
十年治污一场梦
在沿途,霍岱珊听到不少关于淮河“治污“的内幕。如有的单位为应付检查,竞买来活鱼放入河中,然后再捞出,以证明水质良好;有的直接抽取地下水,谎称是已处理过的污水……
为了应付检查,淮河流域不少企业还设计了隐蔽的排污口,来“忽悠”检查团和职能部门,霍岱珊因此总结出他们的“排污36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着修建污水处理厂的旗号,实际上还修有暗管,可以让污水不通过处理厂直接排出厂外;空城计:不加药品,让治污机器空转;地道战:修建多个排污口,各个排污口之间有暗道相连,并配有完整的控制系统,你查这个我排那个:运动战:化整为零,用油罐车把污水拉出去,趁人不注意排到田间沟边地头;瞒天过海:一方面偷排污水,一方面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自己已经实现污染“零排放”……
这其中,沙颍河对沿岸居民的伤害巨大,患肠胃道和食管疾病的人增加,患癌症的也不少。尤其是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宣布,淮河治污已取得初步成效。而沙颍河槐店大闸开闸放水时,臭气熏天,甚至有过河的麻雀窒息坠落。离沙颍河不足百米的一所学校,孩子们竞戴着口罩、墨镜上课,以此抵御河水毒气的侵袭。霍岱珊由此拍的《花朵拒绝污染》,曾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震动全国,揭露了淮河治污达标的“西洋镜”。
就这样,霍岱珊一方面给国家有关部门写信反映真实情况,一方面对淮河污染进行监督和揭露,第一个向全国揭露了“淮河十年治污一场梦”的真相。
霍岱珊还从2003年开始,精选自己拍摄的淮河生态图片,制成百余块展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进行了七十多次展出。同时,他还举办了“淮河——两亿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讲,关注者超过百万人次。由此带动了“淮河环保热”。
涉入沼泽地
在绿色之路上单打独斗,霍岱珊面对的是无尽的风雨。各级媒体对霍岱珊的报道使他出了名,也将他送到了风口浪尖处,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他经常接到匿名威胁电话,还多次被围追堵截,被摄像头监控,甚至被打。
一次,霍岱珊在淮河边发现了几个排污口,拍完照片刚骑车往回走时,突然,阵阵沉闷马达声传来,伴着一股杀气。原来有几辆摩托车和一辆小轿车赶了过来,他们把霍岱珊夹在中间。几个彪形大汉跳下车,说了句“打的就是他”,拳脚雨点般砸向他,还把他的相机摔坏,拆走了胶卷,临走还告诉他以后少管闲事……因怕家里人担忧,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霍岱珊在朋友家养伤一周后,才戴着墨镜回家,晚回家的理由是“出远门办事了”。
前几年,在霍岱珊家门外,还“常驻”一辆吉普车盯梢。他一出门,吉普车就跟着。家里人开始也难以理解他。霍岱珊制作展览、出差交流、进行调查、维护网站,前后花了家里二十多万积蓄,最后连为儿子操持婚礼的钱都没了。全家人因此开过他的“批斗会”。
有一次霍岱珊准备办生态摄影展时,妻子再也忍不住和他发了脾气“别人都想方设法挣钱,你整天却只有花钱。你干啥不行,为何非要搞环保?”霍岱珊没有辩解。次日清晨,四面楚歌的他独自拉着东西出去了。谁知当他爬到电线杆上绑扎铁丝时,往下一看,突然心头一热,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原来妻子和儿子也到了现场……
霍岱珊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本来一个在广东,一个在郑州,都从事设计工作。儿子们觉得父亲被打气不过,先后辞职回到父亲身边,成了环保志愿者。
霍岱珊搞环保花光了家里钱,为筹集经费他和家人只好打零工。他时常给一些单位照相,两个儿子一个当代课老师,一个做电脑维修,妻子则摆地摊、送牛奶。最无助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哭泣。但他没有回头。
走不完的绿色长征
绿色之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充满希望。淮河边有对出名的冤家对头,即曾经的污染太户“莲花味精”,另一位就是霍岱珊。过去,由于“莲花味精”大肆向淮河排放污水,被霍岱珊屡次举报,双方一度剑拔弩张。该公司遭遇环保部门严厉处罚后,决定从对抗转向谈判、合作,接受霍岱珊建议——建立绿色诚信,接受公众监督。确立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从污水中提炼有用物质做成复合肥。此后几年中,该企业从污水提炼中获利丰厚。霍岱珊将“莲花味精”的转型视为一个成功案例,称为“莲花模式”。
现在,霍岱珊眼里终于有了绿色。如他于2003年注册的环保NGO——“淮河卫士”,现在已发展到千余名志愿者。并在沿淮河800公里范围内,建立了8个水质监测站,三十多位志愿者随时通报信息,等于给淮河装上一道防火墙;他在获“麦格赛赛奖”前,还获得“康师傅水创意金奖”,第三届“SEE·TNC生态奖”,这些奖金使他的事业运行有了保障。此外他还获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这是国家对他的认可;他的工作除长期监督淮河排污外,还参与农村的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比如先后募集到百余万元药物,救助癌症患者二百多名……
现在,生长在淮河边的孩子以报考大学环保专业为荣,年轻人以当“淮河卫士”志愿者为自豪。特别是淮河水质比前几年好些了,鱼类增多,白鹭、黄鹂等多年不见踪影的鸟类又开始在沿岸筑巢繁殖。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发病率也降低了。
所有这些变化都和“淮河卫士”霍岱珊坚毅不拔的努力分不开,霍岱珊决心今生今世都在这里守望……
他年近花甲,体态瘦小,却显得很干练。几天的接触中,发现有不少人向他道喜。原来,他刚刚荣获被称为“亚洲诺贝尔奖”的“麦格赛赛奖”。该奖以菲律宾前总统麦格赛赛的名字命名,主要颁给为公共事业无私奉献的亚洲人或在亚洲工作的人士。7位获奖人分别来自孟加拉国、中国、日本和菲律宾,其他两位获奖的中国人是顶着压力搞环保的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和敢于揭露环境危机的浙江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
这位以民间人士身份获奖的人叫霍岱珊,今年57岁。在这巨大光环的背后他有着怎样的经历昵?
为了碧水蓝天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的霍岱珊,是喝着沙颖河水长大的。沙颍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上世纪80年代,爱好摄影的霍岱珊经常去那里拍风光。但他发现水污染越来越重,酱油色的水臭气浊天,死鱼漂得到处都是。
好在1995年国家开始治理淮河,到1997年实现沿岸企业排污达标。但淮河水面仍然漂着成片的鱼尸,岸边植被很多都死了,沿岸不少人都患了病……
此时,一件事更刺痛了当时在《周口日报》当记者的霍岱珊。他有个叫倪安民的儿时伙伴,在沈丘县槐店镇任镇长。倪为人刚正不阿,勇为百姓主持公道。有一次,霍岱珊在倪处碰到一群百姓上访,他们端着被污染的淮河水非让倪品尝。倪说正向上级反映,但他们不认,被逼急的倪当场把这罐毒水咕嘟咕嘟喝了下去,当时人们惊呆了。可后来他患了食道癌,弥留之际,霍岱珊去看他时,倪神色怅然,却拉着霍岱珊的手充满期待地说:“我不行了,你是咱们本乡本土的记者,你要为父老乡亲们说公道话啊。”当看到这个身高一米八几、曾铁塔般壮实的汉子,最后病到皮包骨的惨象,霍岱珊的心都碎了。
后来,霍岱珊还发现一个癌症村一黄孟营村。这是个让人“谈水色变”之地,因为14年里死于癌症的竟达百余人之多,病因多和水污染有关,如食道癌、肠癌、胃癌……尤其是,这样的癌症村并不止一处。甚至发生过一家四口被癌症“灭门”的惨剧。另外,霍岱珊有6位亲人的死,也和淮河的污染有关。
严酷的现实让霍岱珊痛心疾首,1998年,他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辞职了,和国家环保总局下属的《中国环境报》取得联系。该报发给他一个特约记者证,一个聘书,委托他去做1997年达标后的跟踪报道。此后,他开始从淮河源头、支流走到尽头,风尘仆仆走过,二十多个县市,行程数千公里,拍摄了万余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照片……目的只有一个,揭露污染,为老百姓讲公道话,保卫家园。
十年治污一场梦
在沿途,霍岱珊听到不少关于淮河“治污“的内幕。如有的单位为应付检查,竞买来活鱼放入河中,然后再捞出,以证明水质良好;有的直接抽取地下水,谎称是已处理过的污水……
为了应付检查,淮河流域不少企业还设计了隐蔽的排污口,来“忽悠”检查团和职能部门,霍岱珊因此总结出他们的“排污36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着修建污水处理厂的旗号,实际上还修有暗管,可以让污水不通过处理厂直接排出厂外;空城计:不加药品,让治污机器空转;地道战:修建多个排污口,各个排污口之间有暗道相连,并配有完整的控制系统,你查这个我排那个:运动战:化整为零,用油罐车把污水拉出去,趁人不注意排到田间沟边地头;瞒天过海:一方面偷排污水,一方面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自己已经实现污染“零排放”……
这其中,沙颍河对沿岸居民的伤害巨大,患肠胃道和食管疾病的人增加,患癌症的也不少。尤其是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宣布,淮河治污已取得初步成效。而沙颍河槐店大闸开闸放水时,臭气熏天,甚至有过河的麻雀窒息坠落。离沙颍河不足百米的一所学校,孩子们竞戴着口罩、墨镜上课,以此抵御河水毒气的侵袭。霍岱珊由此拍的《花朵拒绝污染》,曾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震动全国,揭露了淮河治污达标的“西洋镜”。
就这样,霍岱珊一方面给国家有关部门写信反映真实情况,一方面对淮河污染进行监督和揭露,第一个向全国揭露了“淮河十年治污一场梦”的真相。
霍岱珊还从2003年开始,精选自己拍摄的淮河生态图片,制成百余块展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进行了七十多次展出。同时,他还举办了“淮河——两亿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讲,关注者超过百万人次。由此带动了“淮河环保热”。
涉入沼泽地
在绿色之路上单打独斗,霍岱珊面对的是无尽的风雨。各级媒体对霍岱珊的报道使他出了名,也将他送到了风口浪尖处,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他经常接到匿名威胁电话,还多次被围追堵截,被摄像头监控,甚至被打。
一次,霍岱珊在淮河边发现了几个排污口,拍完照片刚骑车往回走时,突然,阵阵沉闷马达声传来,伴着一股杀气。原来有几辆摩托车和一辆小轿车赶了过来,他们把霍岱珊夹在中间。几个彪形大汉跳下车,说了句“打的就是他”,拳脚雨点般砸向他,还把他的相机摔坏,拆走了胶卷,临走还告诉他以后少管闲事……因怕家里人担忧,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霍岱珊在朋友家养伤一周后,才戴着墨镜回家,晚回家的理由是“出远门办事了”。
前几年,在霍岱珊家门外,还“常驻”一辆吉普车盯梢。他一出门,吉普车就跟着。家里人开始也难以理解他。霍岱珊制作展览、出差交流、进行调查、维护网站,前后花了家里二十多万积蓄,最后连为儿子操持婚礼的钱都没了。全家人因此开过他的“批斗会”。
有一次霍岱珊准备办生态摄影展时,妻子再也忍不住和他发了脾气“别人都想方设法挣钱,你整天却只有花钱。你干啥不行,为何非要搞环保?”霍岱珊没有辩解。次日清晨,四面楚歌的他独自拉着东西出去了。谁知当他爬到电线杆上绑扎铁丝时,往下一看,突然心头一热,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原来妻子和儿子也到了现场……
霍岱珊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本来一个在广东,一个在郑州,都从事设计工作。儿子们觉得父亲被打气不过,先后辞职回到父亲身边,成了环保志愿者。
霍岱珊搞环保花光了家里钱,为筹集经费他和家人只好打零工。他时常给一些单位照相,两个儿子一个当代课老师,一个做电脑维修,妻子则摆地摊、送牛奶。最无助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哭泣。但他没有回头。
走不完的绿色长征
绿色之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充满希望。淮河边有对出名的冤家对头,即曾经的污染太户“莲花味精”,另一位就是霍岱珊。过去,由于“莲花味精”大肆向淮河排放污水,被霍岱珊屡次举报,双方一度剑拔弩张。该公司遭遇环保部门严厉处罚后,决定从对抗转向谈判、合作,接受霍岱珊建议——建立绿色诚信,接受公众监督。确立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从污水中提炼有用物质做成复合肥。此后几年中,该企业从污水提炼中获利丰厚。霍岱珊将“莲花味精”的转型视为一个成功案例,称为“莲花模式”。
现在,霍岱珊眼里终于有了绿色。如他于2003年注册的环保NGO——“淮河卫士”,现在已发展到千余名志愿者。并在沿淮河800公里范围内,建立了8个水质监测站,三十多位志愿者随时通报信息,等于给淮河装上一道防火墙;他在获“麦格赛赛奖”前,还获得“康师傅水创意金奖”,第三届“SEE·TNC生态奖”,这些奖金使他的事业运行有了保障。此外他还获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这是国家对他的认可;他的工作除长期监督淮河排污外,还参与农村的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比如先后募集到百余万元药物,救助癌症患者二百多名……
现在,生长在淮河边的孩子以报考大学环保专业为荣,年轻人以当“淮河卫士”志愿者为自豪。特别是淮河水质比前几年好些了,鱼类增多,白鹭、黄鹂等多年不见踪影的鸟类又开始在沿岸筑巢繁殖。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发病率也降低了。
所有这些变化都和“淮河卫士”霍岱珊坚毅不拔的努力分不开,霍岱珊决心今生今世都在这里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