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83
一、教育背景
2017年9月6日晚8点,正在备课的我突然听到手机“滴”的一聲,原来是一个已转学离开的学生--陈同学发出的加好友申请,我毫不犹豫地添加了,但他却没有说话。我纠结着他是不是还心存芥蒂?第二天醒来,发现他凌晨两点发了信息给我,“老师对不起,八年级还让你在全班50个人面前和我道歉,当时我还不领情,那是我的错,我应该要和你说一声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不知道这个有点迟的道歉你是否能接受,当时是我过分了。这是我在中学最深刻的记忆,后来发现是我的错,我应该跟你说对不起”。看到信息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原来这才是最终的化解”。思绪不禁又回到了那时与他相处的日子。
二、案例呈现
2016年9月开始,也就是陈同学读八年级时,我接手了其所在班级5班的思想品德教学。5班的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活跃,师生关系也很融洽,刚开始我的课都能在欢声笑语中顺利进行,而那时的陈同学也很喜欢我的课,总是能在同学的帮助下积极举手发言。课后,陈同学看到我,也会礼貌地和我打招呼,甚至有时会在办公室嬉皮笑脸地和我开玩笑,我觉得他很可爱,人小鬼大,机灵得很,同学们还戏称他为“小兵张嘎”。
然而,其他老师眼中的“爱讲话、好动、不守纪律”的陈同学终究还是在我的课上按捺不住那不安分的灵魂,开始喜欢和其他同学讲起了话,或者喜欢搞小动作。第一次出现时,我正在讲题,他正在叽叽喳喳和后桌男生讲话,我笑着叫他“陈**,要不你来回答下这道题?”他也笑着说“不了不了”,我说“那你记得收起你那不安分的嘴巴”,他爽快地答应了我“好咧”。之后2次上课,他还是爱讲话,和最后一排的同学讲,和同桌讲,偶尔还随意插话,我问“这题大家会选什么选项呢”,他不怀好意地说“选F”。而我,也没觉得什么不对劲,他讲话我就喊下他的名字,让他停止违纪行为,语气温和,他也会适时停下来。
可是,之后第3次上课,临近下课时,我让全班写作业,他在搞小动作,还一直和同桌开玩笑,我就感觉是故意的,我走了过去,轻轻地说“陈**,别讲话哈,赶紧写作业”。他脸色突然雾霾爆表,把桌上的政治作业直接撕掉,并扔到垃圾桶去。我又莫名其妙又生气地说“你怎么回事?”“不想做!”他冷冷地回答道。刚好下课铃响了,我强忍地压着心中的怒火让他和我一起去办公室谈谈,他很大声地回答“不谈!”。此时的我,感到教师的尊严和权威被狠狠地践踏了一地,愤怒到了极点,跑到他班主任那,气势汹汹地控诉着他的所作所为。班主任也很及时地找他谈话了,可是我的课上他依然故意捣乱,甚至还会小声对我讲粗口。我找了他周边的同学来问,“为什么他会这样?”同学告诉我:“老师,他觉得你针对他,每次讲话你只叫他的名字,别人讲话就不理”,我不可思议地说:“冤枉呀,我没有针对他呀,我只是针对他上课讲话的行为,不是针对他个人,而且别人讲话我也没不理,比如谢**,我还把他找到办公室去罚了呢,你们帮我和他传达下这个意思”。
我还是想找他谈,想让他消除对我的误解,下课看他在走廊我就邀请他“陈**,我们一起聊会呗”,“没什么好谈的”他一脸不屑地说。我当时很无奈也很无助,气愤他课堂上不怀好意地捣乱,又无助于他的拒绝沟通,父母也和他交流了,可影响甚微。我又跑到了政教处,请德育主任帮忙解决。德育主任雷厉风行马上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思想教育,也收到了比以往较好的效果,他在我课上比较少故意讲话或插嘴了,只是也不听课不写作业,但看我的眼神依然是不怀好意很不屑的。我觉得自己尽力了,我想主动和他沟通可他拒绝我,我已无力回天了,他爱咋样就咋样吧,不打扰我上课我就谢天谢地了,我怀着这样的心态与他“平稳”地度过了上学期最后的4个星期。
即将就要开始新的下学期了,一想到又要面对陈同学,我有那么一刻想逃避。可是,我转念一想,我不能再让他这样下去,我不能就这么把问题拖着拖着,我要正视这个问题并要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开始回想,我借了同学、班主任、德育主任的力,效果只是控制了他捣乱的行为,可是他没有心服口服,并没有真正消除对我的误解。那我该怎么办?
开学第一课,我走进5班的课室,我没有着急讲课、讲学习要求,而是放下书本,慢条斯理地说“即将要开始新的学期了,第一节课,我想先和大家说说心里话。大家也知道,上个学期,有个同学在我课上特别捣乱,师生关系闹得特别僵,其实是存在误会的,所以今天我也想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和他做个解释,说明一下,我不希望彼此继续这样误解下去。首先,我上课没有针对任何人,也没有针对他,我课上的点名批评只是针对当下的错误行为,不是针对个人,谁上课讲话、扰乱课堂秩序,我作为老师,都会进行指责,这是我的本分工作,所以希望他不要误会。其次,我真的希望师生之间出现矛盾,能够给彼此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及时解决问题。老师也不是圣人,会出错,我也没有想到我的无心之举伤害了他,引起了误会。所以真心希望我的这次解释能够让他释怀,回到之前彼此和谐融洽的相处”。同学们都对我投来了赞赏的眼光,而陈同学则低下了头。后来,陈同学在我的课堂上开始记笔记、写作业了,但还是不敢举手发言,我也时不时地在班上表扬他,上课很认真。我也打了电话给他妈妈,表扬他在我政治课上认真听讲做笔记。半个学期后,他就转学走了。
三、案例反思
通过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实这本来是一件简单的师生矛盾,学生开始出现屡次讲话违纪时,我不仅需要课堂制止,更需要课后进行跟踪教育,这才能防患于未然,不让事情恶化。由于我平时上课对细节观察不细微、对学生感受体察不到位、课堂问题处理较草率,才恶化了师生关系,又由于处理闹僵的关系只“借他山之力”,无个人实质性的有效行动,导致问题处理停留在了表面,并没有根深蒂固解决。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要具体、在具体,细节细节在细节”。的确,日后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应观察细节、把握细节,防微杜渐,及时解决问题,不能自以为是。若真的出现闹僵了的师生关系,应冷静思考,找出问题原因,“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将心比心,想学生所想,理解学生的处境与需求,才能有效实现沟通与理解。我每次都是在课后找陈同学,给了陈同学一个拒绝我的理由,如果课上让其他老师帮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再用心单独和他沟通,是不是会出现转机?
“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实陈同学之所以认为我针对他,主要是因为我那几次“总是”在课堂上当着所有学生的面点名批评他,每个学生都有自尊,更何况是正处于初二这段叛逆期强烈时期。因此,我以“哪里出现问题就哪里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了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他解释。当我放下教师“师道尊严”的身段,当着全班同学们和陈同学解释时,这就是平等的对话,这也才第一次走进了他的心灵,而这也就是李希贵校长所说的“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解铃还需系铃人”,即使我只是科任教师,但也要参与到“全员育人”的行列中,在我的课发现的问题,还得由自己想办法解决,把问题抛给班主任,只会将问题复杂化。
一、教育背景
2017年9月6日晚8点,正在备课的我突然听到手机“滴”的一聲,原来是一个已转学离开的学生--陈同学发出的加好友申请,我毫不犹豫地添加了,但他却没有说话。我纠结着他是不是还心存芥蒂?第二天醒来,发现他凌晨两点发了信息给我,“老师对不起,八年级还让你在全班50个人面前和我道歉,当时我还不领情,那是我的错,我应该要和你说一声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不知道这个有点迟的道歉你是否能接受,当时是我过分了。这是我在中学最深刻的记忆,后来发现是我的错,我应该跟你说对不起”。看到信息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原来这才是最终的化解”。思绪不禁又回到了那时与他相处的日子。
二、案例呈现
2016年9月开始,也就是陈同学读八年级时,我接手了其所在班级5班的思想品德教学。5班的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活跃,师生关系也很融洽,刚开始我的课都能在欢声笑语中顺利进行,而那时的陈同学也很喜欢我的课,总是能在同学的帮助下积极举手发言。课后,陈同学看到我,也会礼貌地和我打招呼,甚至有时会在办公室嬉皮笑脸地和我开玩笑,我觉得他很可爱,人小鬼大,机灵得很,同学们还戏称他为“小兵张嘎”。
然而,其他老师眼中的“爱讲话、好动、不守纪律”的陈同学终究还是在我的课上按捺不住那不安分的灵魂,开始喜欢和其他同学讲起了话,或者喜欢搞小动作。第一次出现时,我正在讲题,他正在叽叽喳喳和后桌男生讲话,我笑着叫他“陈**,要不你来回答下这道题?”他也笑着说“不了不了”,我说“那你记得收起你那不安分的嘴巴”,他爽快地答应了我“好咧”。之后2次上课,他还是爱讲话,和最后一排的同学讲,和同桌讲,偶尔还随意插话,我问“这题大家会选什么选项呢”,他不怀好意地说“选F”。而我,也没觉得什么不对劲,他讲话我就喊下他的名字,让他停止违纪行为,语气温和,他也会适时停下来。
可是,之后第3次上课,临近下课时,我让全班写作业,他在搞小动作,还一直和同桌开玩笑,我就感觉是故意的,我走了过去,轻轻地说“陈**,别讲话哈,赶紧写作业”。他脸色突然雾霾爆表,把桌上的政治作业直接撕掉,并扔到垃圾桶去。我又莫名其妙又生气地说“你怎么回事?”“不想做!”他冷冷地回答道。刚好下课铃响了,我强忍地压着心中的怒火让他和我一起去办公室谈谈,他很大声地回答“不谈!”。此时的我,感到教师的尊严和权威被狠狠地践踏了一地,愤怒到了极点,跑到他班主任那,气势汹汹地控诉着他的所作所为。班主任也很及时地找他谈话了,可是我的课上他依然故意捣乱,甚至还会小声对我讲粗口。我找了他周边的同学来问,“为什么他会这样?”同学告诉我:“老师,他觉得你针对他,每次讲话你只叫他的名字,别人讲话就不理”,我不可思议地说:“冤枉呀,我没有针对他呀,我只是针对他上课讲话的行为,不是针对他个人,而且别人讲话我也没不理,比如谢**,我还把他找到办公室去罚了呢,你们帮我和他传达下这个意思”。
我还是想找他谈,想让他消除对我的误解,下课看他在走廊我就邀请他“陈**,我们一起聊会呗”,“没什么好谈的”他一脸不屑地说。我当时很无奈也很无助,气愤他课堂上不怀好意地捣乱,又无助于他的拒绝沟通,父母也和他交流了,可影响甚微。我又跑到了政教处,请德育主任帮忙解决。德育主任雷厉风行马上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思想教育,也收到了比以往较好的效果,他在我课上比较少故意讲话或插嘴了,只是也不听课不写作业,但看我的眼神依然是不怀好意很不屑的。我觉得自己尽力了,我想主动和他沟通可他拒绝我,我已无力回天了,他爱咋样就咋样吧,不打扰我上课我就谢天谢地了,我怀着这样的心态与他“平稳”地度过了上学期最后的4个星期。
即将就要开始新的下学期了,一想到又要面对陈同学,我有那么一刻想逃避。可是,我转念一想,我不能再让他这样下去,我不能就这么把问题拖着拖着,我要正视这个问题并要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我开始回想,我借了同学、班主任、德育主任的力,效果只是控制了他捣乱的行为,可是他没有心服口服,并没有真正消除对我的误解。那我该怎么办?
开学第一课,我走进5班的课室,我没有着急讲课、讲学习要求,而是放下书本,慢条斯理地说“即将要开始新的学期了,第一节课,我想先和大家说说心里话。大家也知道,上个学期,有个同学在我课上特别捣乱,师生关系闹得特别僵,其实是存在误会的,所以今天我也想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和他做个解释,说明一下,我不希望彼此继续这样误解下去。首先,我上课没有针对任何人,也没有针对他,我课上的点名批评只是针对当下的错误行为,不是针对个人,谁上课讲话、扰乱课堂秩序,我作为老师,都会进行指责,这是我的本分工作,所以希望他不要误会。其次,我真的希望师生之间出现矛盾,能够给彼此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及时解决问题。老师也不是圣人,会出错,我也没有想到我的无心之举伤害了他,引起了误会。所以真心希望我的这次解释能够让他释怀,回到之前彼此和谐融洽的相处”。同学们都对我投来了赞赏的眼光,而陈同学则低下了头。后来,陈同学在我的课堂上开始记笔记、写作业了,但还是不敢举手发言,我也时不时地在班上表扬他,上课很认真。我也打了电话给他妈妈,表扬他在我政治课上认真听讲做笔记。半个学期后,他就转学走了。
三、案例反思
通过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实这本来是一件简单的师生矛盾,学生开始出现屡次讲话违纪时,我不仅需要课堂制止,更需要课后进行跟踪教育,这才能防患于未然,不让事情恶化。由于我平时上课对细节观察不细微、对学生感受体察不到位、课堂问题处理较草率,才恶化了师生关系,又由于处理闹僵的关系只“借他山之力”,无个人实质性的有效行动,导致问题处理停留在了表面,并没有根深蒂固解决。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要具体、在具体,细节细节在细节”。的确,日后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应观察细节、把握细节,防微杜渐,及时解决问题,不能自以为是。若真的出现闹僵了的师生关系,应冷静思考,找出问题原因,“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将心比心,想学生所想,理解学生的处境与需求,才能有效实现沟通与理解。我每次都是在课后找陈同学,给了陈同学一个拒绝我的理由,如果课上让其他老师帮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再用心单独和他沟通,是不是会出现转机?
“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实陈同学之所以认为我针对他,主要是因为我那几次“总是”在课堂上当着所有学生的面点名批评他,每个学生都有自尊,更何况是正处于初二这段叛逆期强烈时期。因此,我以“哪里出现问题就哪里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了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他解释。当我放下教师“师道尊严”的身段,当着全班同学们和陈同学解释时,这就是平等的对话,这也才第一次走进了他的心灵,而这也就是李希贵校长所说的“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解铃还需系铃人”,即使我只是科任教师,但也要参与到“全员育人”的行列中,在我的课发现的问题,还得由自己想办法解决,把问题抛给班主任,只会将问题复杂化。